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5-04-05 08:51:04
原標題:中外學者共論莫言戲劇文學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中外學者共論莫言戲劇文學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本報電(張鵬禹、徐昳清)3月29日,“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創造:莫言戲劇文學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辦。戲劇文學是莫言創作的重要一翼,其重要作品有《我們的荊軻》《霸王別姬》《酒香》《錦衣》《鱷魚》等,部分作品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央華戲劇等承演,引起廣泛社會反響。
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中國作家協會外聯部、浙江文藝出版社聯合主辦。來自國內學界、出版界、戲劇界的專家以及來自美國、英國、羅馬尼亞、土耳其、墨西哥、塞爾維亞等國共計70余名學者參會。此外還有來自美國威廉姆斯大學的本科生,來自北京大學燕京學堂和南京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外國留學生與會。
研討會開幕式上,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康震表示,從2001年《霸王別姬》獲曹禺文學獎,到2024年《鱷魚》全國巡演,莫言的戲劇文學創作堅持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不斷實現自我突破,參與到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對話的進程中。近年來,北師大國際寫作中心的文學教育取得豐碩成果,以莫言、余華、蘇童、歐陽江河、西川等為代表的作家老師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作協副主席邱華棟認為,莫言是兼具戲劇藝術思維的作家,《紅高粱家族》《生死疲勞》等作品中均蘊含豐富的戲劇元素,其創作以戲劇思維拓展了文學邊界,呼應了契訶夫等世界文豪的戲劇作品。墨西哥學院亞非研究中心教授莉亞娜是莫言劇作《鱷魚》的譯者,她表示,這部融合卡夫卡式荒誕與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的現代悲劇令其印象深刻。英國牛津大學攝政公園學院全球發展與展望研究中心主任王士東分享了該校戲劇社首演《鱷魚》的盛況,認為莫言戲劇具有較強的國際傳播潛力。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劉勇聚焦文體差異,認為莫言戲劇以諷刺對話、立體人物群像及具象化舞臺語言,直擊人性本質。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楊揚肯定《鱷魚》巡演引發的藝術共振,強調該劇在遵循戲劇規律的同時,通過意象化表達得到學界認可。山東高密莫言文學館館長毛維杰回溯了莫言參與茂腔改革的實踐,揭示了其“在地性”創作理念,即通過塑造典型人物、構建戲劇沖突,將地方戲曲基因升華為承載人類共同精神性命題的載體。
開幕式最后,莫言介紹了自己的創作經驗。他認為,中國古典小說里面包含了豐富的戲劇技巧,傳統小說的看家本事是白描,即通過語言和動作行為表現人物,這些元素搬上舞臺就是話劇。“討論小說不能忽略小說的戲劇性,討論戲劇也必須關注戲劇的文學性?!?/p>
開幕式后舉辦了三場研討,專家學者從戲劇融合和海外傳播等角度分別作了主題發言。多位學者關注到莫言戲劇的多元融合特質。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孟繁華認為,莫言戲劇以“文無定法”挑戰傳統規范,如《鱷魚》結尾的獨白以實驗性手法打破線性敘事,形成西方“陌生化”手法與中國傳統創作觀的融合;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提煉出莫言劇作歷史感、生活感與文學性交織的特點;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光煒則強調其通過“假定性”將荒誕轉化為真實的虛構邏輯。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徐可、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鄒紅等學者聚焦莫言對民間戲曲的創造性轉化,如高密茂腔的現代化運用和布萊希特間離手法的嫁接;作家李洱、中山大學教授謝有順等進一步分析了《我們的荊軻》在人物塑造和敘事結構上的雜糅特點;蘇州大學教授王堯、《文藝報》總編輯劉颋等則從語言層面闡釋其“雜語”體系與難以歸類的藝術范式。《人民文學》主編徐則臣認為,莫言劇作展現了“大作家”的吞吐量,雜糅話劇、戲曲、史詩劇等風格,兼具民間底色與現代主義基因。
海外學者對莫言戲劇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獨特視角。美國威廉姆斯大學亞洲語言文化系主任何曼分享了跨國合作排演《蛙》的戲劇教育實踐;塞爾維亞翻譯家安娜聚焦于《我們的荊軻》在貝爾格萊德公演引發的跨文化共鳴;土耳其安卡拉哈茲巴伊拉姆大學教授吉來探討了《霸王別姬》翻譯中源語言與目標文化的平衡策略;美國肯塔基大學教授羅靚則從女性、民間等維度解析莫言戲劇的跨文化特質。
據悉,“莫言戲劇文學國際研討會”是“2025年北京師范大學戲劇文化周”系列活動的一部分,文化周期間還舉辦了莫言戲劇作品《蛙》研討公開課、中美師生對話、校園戲劇演出、青年戲劇論壇等系列活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