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月談
2018-10-09 14:32:10
原標題:“創新”與“糊涂”合謀 ——透視“神秘”高額返利機構
暗訪實錄:商業創新?涉嫌違法?
記者接到群眾舉報:每天上午10點和下午2點,位于重慶渝中區新華路388號9-7-02#的“重慶聚才道集團”格外熱鬧。不少人帶著家人和孩子,來了解和購買該集團推出的高額返利產品,而在這個機構卻沒見到任何金融牌照。
日前,記者跟隨人群來到了這家機構所在的4樓。入口處,寫著“重慶聚才道集團”幾個大字。辦公區域內,擺放著一些沙發和桌子,三五成群的人聚在一起談話。往里面走,是一個培訓教室,擺放著上百把椅子,幾十人正在里面聽課。
講臺一旁,掛著聚才道集團董事長余某的半身照,照片下方寫著“中國金融管理大師第一人”的介紹。一位自稱是集團市場部李經理的人,正在宣講集團的“商業創新”,并說董事長“30多歲,身價上億”,自己“入行一年,賺了幾百萬元”,公司“正要在納斯達克上市”,說“財富往往不屬于有能力的人,而是屬于善抓機遇的人”,讓大家把握好投資機會。
據李經理介紹,集團推出的理財產品主要有4種:一是叫家家惠,即交1.5萬元,每天返利100元,可以返3年,共計109500元;二是叫“十年空間”,最低交15萬元,返利與家家惠相當;三是公司在美國上市的原始股,300萬元一股,可以拆份,3萬元一份,一旦上市,利潤可達上百倍;四是可以將房產和車子抵押給公司,由公司進行資本運作,所得抵押資金用來購買企業理財產品。
李經理稱,公司有私募牌照,可以進行全球集資。今年10月起,投資100萬元以下的客戶還將由公司成立的擔保基金進行擔保,保賺不賠。他說:“我們集團旗下的律師事務所就在8樓,專門規避法律風險,合法性不存在問題。”
一個小時的宣講結束后,在李經理帶領下,一些人來到8樓購買基金產品。記者跟著來到8樓,只見辦公室門口懸掛著“聚才道法律咨詢事務所”字樣,但沒看到律師,幾間會議室里坐著一些正在商討投資的人。
再往里面走,就是交錢處。兩名工作人員坐在辦公桌前,正拿著POS機忙碌地給排隊的人刷卡,不一會就有一二十人交了錢,少的1.5萬元,多的數萬元。記者看到,這些錢并未打到“重慶聚才道集團”賬戶下,有的打到一科技公司名下,有的打到一個體商戶名下。刷卡完畢,交易就算完成了,沒有合同,也沒有發票。
“怎么沒有發票?”有人問。“你往支付寶、余額寶里存錢的時候,他們給你開發票嗎?一樣的道理。”李經理回答說。
“錢怎么不是打到聚才道賬戶?”又有人問。李經理答:“這是為了避稅,問那么多干什么,保證你有錢賺就行了。”
“你們交了多少錢?”記者問一位剛交過錢的年輕人。“這一次又交了7.5萬元。”年輕人說,自己半年前投資了1.5萬元,現在已經回本了,看到返利可觀,就又多投了些。他勸記者“趕快投,沒問題”。
為了鼓勵以舊帶新,該公司還對成功拉人投資者進行返利。介紹一個人投資1.5萬元,第一天返現200元,以后每天返現9元,一直返利3年結束。
“重慶聚才道集團”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有沒有取得相應的金融牌照?是否擁有高達數倍甚至數十倍的返利能力?
記者查詢工商登記信息,沒有發現名稱為“重慶聚才道集團”的公司,但有名為“重慶聚才道企業管理咨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注冊地址正是這里。
查詢信息顯示,該公司成立于2012年,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而實繳資本為3萬元。該公司的經營范圍是企業管理咨詢、市場營銷策劃、企業形象設計、招生招考信息咨詢;銷售日用百貨、機械配件、建材、計算機軟硬件、通訊器材、機電產品、體育用品、冶金設備、汽摩配件;從事貨運進出口及技術進出口。從查詢到的信息看,并未包含金融類業務。
重慶工商部門的一位負責人表示,工商部門對金融機構采取的是“先證后照”,即需取得金融資質后工商部門才予以登記,而該公司在工商登記注冊時未提供任何金融資質。
按照重慶市有關規定,金融機構從業時,需要向金融管理部門備案。記者向重慶市金融管理辦公室核實,了解到該機構未備案。
那么,該公司市場部李經理所說的擁有私募資金牌照是否屬實?2014年出臺的《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各類私募基金管理人均應當向基金業協會申請登記,并根據基金業協會相關規定報送基本信息,基金業協會在申請材料齊備后以網站公告形式辦理登記手續。記者在中國基金業協會的公示系統查詢,并未找到該公司登記信息。
“即使該公司擁有私募牌照,也涉嫌違法。”京君澤君(成都)律師事務所律師王英占認為,《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私募基金應當向合格投資者募集,且單只私募基金的投資者人數累計不得超過法律規定的特定數量;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銷售機構不得向合格投資者之外的單位和個人募集資金,不得向不特定對象宣傳推介,不得向投資者承諾投資本金不受損失或者承諾最低收益。
記者進一步查詢發現,網上有涉及該公司的舉報信息。比如,有市民在重慶市政府公開信箱反映稱:“重慶聚才道集團”打著分紅口號非法集資,很多家里人親戚都著迷,無法勸阻,希望政府及時制止。
今年3月21日,重慶市工商部門給該市民回信稱:較場口工商所執法人員到該公司進行了現場檢查,該公司經營場所懸掛了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經營范圍包括企業管理咨詢、市場營銷策劃、企業形象設計、商業信息咨詢。現場未發現該公司從事非法傳銷活動和開展非法集資活動。您在信中反映該公司非法集資的問題,我局也將此情況匯報給渝中區金融辦,下一步加強對該公司的監督管理。
現場訪問:真糊涂?假糊涂?
“重慶聚才道集團”何以能在短期內吸引眾人投資?記者對部分參與者進行了訪談交流。
有人“真糊涂”:“不往這投往哪投?”
記者在“聚才道”組織的培訓現場看到,參加培訓的既有年輕人,也有不少老年人,一些老年人還帶著年幼的孫子來聽課。不少老年人不但時不時對“導師”的精彩講課鼓掌叫好,還很快成為該公司基金的購買者。
“您看到公司的金融牌照了嗎?”在該公司8樓的交錢現場,記者向一名剛剛花了1.5萬元購買“家家惠”的老太太詢問。
“沒有。”老太太回答。
“那為什么要買這個產品,不怕上當嗎?”
“不往這投往哪投?”
據這名老太太介紹,她退休后手里有點錢,放在銀行嫌利息少,又沒有其他投資途徑,就買了這個產品。“聽別人說按天返利,每天都返,也不像是騙人的,就試試看。”
也有一些投資者告訴記者,沒有看到金融牌照,也不簽訂合同,總感到心里“懸吊吊”的,但又沒有其他的投資渠道,只有投在這里。“自己看不懂,是熟人引薦的,熟人總不能騙人吧?”一些投資者說。
有人“裝糊涂”:“進得越早賺得越多!”
培訓結束后,記者以準備投資為借口,向授課的市場部李經理請教。站在李經理身邊的兩位年輕人聽到記者的問題后,熱情地幫李經理解答。“我們也是從事金融行業的,對這個公司比較了解,已經投了很多錢,投資越早賺得越多!”其中一位男士說。
當記者問李經理是否有金融牌照,為何不掛出來時,他身邊的一位女士介紹說,她親眼看到了公司的私募基金牌照,并說“這個行業比較亂,如果掛出來了,就會有人拿著這個牌照干壞事”。
記者以請教問題為名,與這名女士互留了聯系方式。不久這名女士發來信息說:“自己的哥哥和爸爸都投了錢,要投就抓緊時間,從10月開始小額投資就不接了,只接5萬元以上的。”她還要求與記者見面,具體介紹一下情況。
一些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非法集資案例中存在不少“裝糊涂”的人,這些人明知是騙,仍然甘愿上當,一方面存在投機心理,幻想著在龐氏騙局崩盤前抽身,另一方面存在算計別人心理,企圖通過拉人入伙進行“抽水”。
有人不管“糊涂不糊涂”:“看著財富一天天增長,無法抗拒”
記者訪談發現,部分人之所以愿意冒險投資,是經不起高額返利的誘惑。
一位投了1.5萬元的張先生告訴記者,現在投資什么都有風險,所以他并不關心這個公司合不合法,只要能賺錢。“我打聽了一下,一些人半年前就開始投資,每天返利,早已賺了錢,有錢不賺才傻。”他說。
記者暗訪時看到,該公司旁邊的一家證券公司門口,擺著一個警示牌,警示牌上寫著“正確認識私募,遠離非法集資”,上面著重介紹了私募基金的定義以及私募基金與非法集資的區別,只需要稍加注意,就能知道何謂非法集資。而一些人路過時,卻不大去細看。
“大家都被利益沖昏了頭腦,只想到公司會幾倍甚至幾十倍返利,不會想返利能不能持久。”向記者舉報該公司涉嫌非法集資的一名投資者說,“自己剛開始投資的時候,在手機APP里看到自己的財富一天天增長,也無法抗拒,還想多投一點,幸好感覺不對,及時抽身。”
暗訪時,一些投資者無法回答記者“是否安全”的提問,就回答稱“盡量把風險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
專家談:對涉嫌非法集資要打早打小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部分機構從事公開募集、內幕交易、以私募基金為名的非法集資等違法違規活動,甚至將觸角伸向校園,給社會造成巨大危害。近年來,金融管理機構對非法集資行為進行了嚴厲打擊,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暴利驅動下,部分機構仍鋌而走險。
據一些業內人士介紹,一些企業從事非法集資等違法活動時,總是打著“高額返利”的旗號,以數倍甚至數十倍的返利吸引資金,實際上稍微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如此高額的返利是不可能持續的,哪怕是世界上盈利性最好的公司。
“單位或者個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經有關部門批準,以發行股票、債券、彩票、投資基金證券或者其他債權憑證的方式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并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資人還本付息或給予回報的行為,屬于非法集資,可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或集資詐騙罪論處。”京君澤君(成都)律師事務所律師王英占表示。
“對非法集資必須多部門聯動,予以嚴厲打擊。”西南財經大學全球金融戰略研究室主任方明表示,早在2015年國務院就制定《關于進一步做好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的意見》,該意見對打擊非法集資做出了全面部署,既有總體要求,也有具體目標和措施,應該說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目前當務之急是相關部門加強履責及部門聯動,將相關預防、監管措施做實。
首先,在預防方面,要全面加強監測預警,創新工作方法,加強風險研判,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發動公眾防范預警。重慶市政協委員、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程德安表示,對非法集資要打早打小,充分利用互聯網輿情分析,大數據分析等科技手段,創新日常巡查方式等措施,尤其是發動基層群眾以及基層組織的力量,加強對企業經營行為的監測與甄別,發現風險及時預警,及時調查。
其次,在打擊方面,要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嚴格依法處置案件,切實有效維護社會穩定。方明表示,非法集資往往涉及金額巨大,涉及人員眾多,若不嚴厲打擊,妥善處置,會給社會造成極大損害,因此務必要嚴厲打擊,鼓勵、獎勵群眾舉報,凡舉必查。同時,須對參與者進行區分界定,對主要人員及參與“抽水”的人員進行嚴懲,在法律打擊保底的情況下,綜合運用經濟、行政等手段,形成打擊合力,加大違法成本。
再次,在宣傳教育方面,要創新方法,注重效果,切實增強公眾的法律意識和風險意識。一些內部人士表示,當前針對非法集資宣傳仍停留在搬法條、念文件、發短信、做展牌等階段,對具體的案例缺乏深入分析,宣傳效果不佳,建議用更生動的案例、更有趣的形式,將非法集資的表現、危害等展示給公眾,切實提升宣傳效果。
記者點評:貪欲就是可叮咬的縫隙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三令五申,提醒廣大群眾警惕非法集資騙局,但仍有不少人上當受騙。非法集資騙局之所以屢屢得逞,固然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抓住了部分人的貪欲心,讓其失去對事實的辨識力和自我控制力。
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對非法集資這只蒼蠅來說,部分人的貪欲就是可供叮咬的縫隙。不法分子利用人的貪欲心,精心編織財富神話,以高乎常理的回報吸引人們的注意,然后通過持續不斷的“喂食”吊足人們胃口,讓人以為快速致富的神話近在咫尺。當投資者傾其所有越陷越深時,他們卻突然卷錢蒸發。當投資者發現上當受騙時,一輩子的辛苦錢早已蕩然無存。
因非法集資往往利用傳銷手法,故發展速度迅猛,涉及人員眾多,騙取資金巨大。公開資料顯示,一些已經破獲的非法集資案件,短時間內竟騙取資金高達數百億元,涉及群眾數十萬人,其造成的惡劣影響可見一斑。為此,公安、央行等部門,近年來持續加大非法集資宣傳、打擊力度,不斷破獲案件,展示非法集資的新形式、新動態,及時對社會發出警示。
然而,此舉雖取得較大成效,但仍不足以讓非法集資銷聲匿跡。究其原因,在于人的貪欲為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借助于貪欲,非法集資能夠迅速占領人們的大腦,讓人們失去基本的判斷能力,即使編造的謊言漏洞百出,即使荒唐的說辭違背常理,但因為抓住了人們的心理,也能快速得逞。即便是沒有憑證,僅借助于一個小小的手機APP,依托APP中每天更新的數字,就能夠牢牢拴住一些人的心,讓其心甘情愿接受“洗腦”。
貪欲讓一部分人失去基本判斷力,更讓一部分人失去自我控制力。為了一己私利,有人助紂為虐,大肆發展下線,甚至坑騙親戚、朋友,只為了從中“抽水”。相比于失去基本判斷力的人,這些人不但不值得同情,還應當予以譴責和懲處,因為前者還算是受害者,而他們卻是施害者。
當下,非法集資的手段不斷翻新,甚至披上“虛擬貨幣”“虛擬經濟”“區塊鏈”等概念的外衣;范圍也不斷延展,甚至有向校園這片凈土蔓延的趨勢。若不采取更加有效的應對手段,實施更加嚴厲的打擊措施,不但一些新技術會受到污染,孩子們也難免會遭殃。
唯物辯證法告訴人們,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非法集資之所以得逞,正是看準了貪欲這個內因,并施以誘騙之外因,才導致一些人上當受騙。因此,當務之急是改變內因,通過進一步的宣傳教育與引導,讓人們認識到非法集資的危害,警惕因利欲熏心而造成利令智昏。同時,要采取有效手段,不給外因留下可以發揮作用的條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