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19-04-04 13:37:04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發現二維體系中的最高電導率
建一條綠色通道,讓電子傳輸不再過“獨木橋”
通訊員 龔 凡 本報記者 王 春
第二看臺
“電子在納米結構中的傳輸是一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過程,而我們找出了一條綠色通道。”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這樣介紹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納米尺寸的導體中運動著的電子,若找不到“寬敞”的通路,相互撞擊,四處“碰壁”,就會使導體發熱,產生能量損耗。尋找超高導電材料是解決此類問題的一把鑰匙。
近日,修發賢課題組在砷化鈮納米帶中觀測到其表面態具有超高電導率,這也是目前二維體系中的最高電導率,其低電子散射幾率的機制源自外爾半金屬特有的電子結構(即費米弧表面態)。相關研究論文已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材料》發表。
讓大量電子高速通行
正如實心的管子不能通水,空心的管子允許水流過,如果材料中有大量可以參與導電的自由電子,則稱為導體。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的電子數量,決定了材料導電性的好壞。
銅、金和銀是現行應用最廣泛的優良導體。其中,銅已經大規模用于晶體管的互連導線。但遺憾的是,當這些材料變得很薄,進入二維尺度時,電子的散射明顯增多,其運動方向容易發生大角度偏折,導電性將迅速變差。
信息時代,計算機和智能設備體積越來越小,同時信號傳輸量爆炸式增長,芯片中上千萬細如發絲的晶體管互連導線“運送壓力”隨之加大,“電流從輸入端進入芯片時,相當于千軍萬馬從大草原一下子上了獨木橋,如果電子在獨木橋上有巨大耗散,芯片運行時就會劇烈發熱,影響運行狀態。”修發賢說,這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信息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不用“排隊”,也不會“擁擠”,有沒有一種辦法讓大量電子在這些納米級互連導線中順暢高速通行?“如果能構建一條綠色通道就好了!”
導電性千倍于石墨烯
一般來說,增加導電性無非有兩種辦法,一是把電子變多,二是讓電子跑得快些,然而,這兩者很難同時實現。但在外爾半金屬砷化鈮納米帶的表面,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修發賢課題組基于拓撲表面態(費米弧)的低散射率機制,實現了百倍于金屬銅薄膜和千倍于石墨烯的導電性,這是目前二維體系中最好的。
砷化鈮其實是物理學家們的“老朋友”了,近幾年作為第一批發現的外爾半金屬被廣泛研究,但以往成果都止步于肉眼可見的高維度體材料,其低維狀態下的物理性質研究遲遲未有涉及。納米材料的制備是要過的第一道難關。
“鈮的熔點很高,砷的熔點又特別低,要把這兩種材料融在一起非常難。”高溫加熱“蒸”不出來,半年后,他們改變“硬碰硬”的思路,用氯化鈮和氫氣的化學反應作為鈮的來源,再與砷結合。氣體流量有多大?溫度有多少?是不是需要催化劑?又經過一年多的反復試驗,納米結構終于長出來了。
寬約幾微米,長約幾十微米,厚度在納米級別,在指甲蓋大小的氧化硅襯底上,分布著百萬個比頭發絲還要細的納米晶體。課題組從“0”到“1”制備出了高質量樣品,這本身已是一項創舉。
《自然·材料》的審稿人對樣品質量給出了高度評價:“用于制備砷化鈮納米帶的方法是有趣的、創新的,這是拓撲材料領域的一項非常及時的工作。”“他們生長出了一些非常好的樣品。”
高性能導體材料新思路
在成功制備砷化鈮納米帶之后,修發賢團隊還不滿足,決意攀登更高的山峰:進一步觀察和發現材料特性。課題組發現,制備出的新材料有著驚人的高導電率,材料本身既具有很高濃度的電子又具備超高的遷移率。
修發賢介紹,砷化鈮納米帶的高導電率要歸功于其表面與眾不同的電子結構——具有拓撲保護的表面態(費米弧),“拓撲保護的表面態的概念可以這樣理解,就像是家里用的瓷碗外表面鍍了一層金,瓷碗本身不導電,但表面這一層金膜導電。更神奇的是,如果存在拓撲保護,這層金膜被磨掉之后,下面就會自動再出現一層金膜,重新形成導電層。這就是一種由物質本身的電子結構決定的拓撲表面態。”
那么如何得知這種表面態導致了高的電導率呢?課題組運用了測量低溫量子震蕩的方法,證明了來自費米弧表面態的電子貢獻了大部分電導率。修發賢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砷化鈮中的這種費米弧表面態具備低散射率的特性,即使在較高電子濃度的情況下,體系仍然保持低散射幾率。這樣就能確保大部分電子都沿一個方向運動,讓電子傳輸的效率大大提高。”
和常規的量子現象不同,費米弧這一特性即使在室溫仍然有效。這一發現為尋找高性能導體提供了一個可行思路。利用這種特殊的電子結構,可以在提高電子數量的同時,降低電子散射,從而實現優異的導電特性,這在降低電子器件能耗等方面有潛在應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