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0-01-07 08:39:01
鄉村治理如何添動力?河南浚縣織起了一張直通農戶的“網”。這張網從滿足醫療需求織起,村民小病問村醫,急癥快轉診。以此為基礎,村里細分群組,通過積分、獎懲等手段,讓村民參與到村務管理中來。集體的事、公共的事,大家都更加上心。
1月6日剛下過雪,河南浚縣不少村莊一大早就出現了一撥撥出門清掃的村民。大家伙兒的積極性得益于一張大網的激勵。浚縣成功織起一張覆蓋全縣438個村莊、直通16萬戶農民的大網,建起手機服務群,提供醫療服務,化解矛盾,盤活資源,60多萬人通過手機緊緊黏在一起。求醫問診、咨詢辦事,上情下達、組織動員,許多功能在逐步實現。
織網——
醫療開路,每個村都建群
去年12月24日下午,浚縣東棗林村的秦付明忽然身體右側麻木,腿腳不聽使喚。要擱過去,村醫會講“我治不了,你快去鎮衛生院找大夫”。但這一次,村醫火速把癥狀發進醫療急救群,縣鄉村三級醫療同時響應。47分鐘后,秦付明已在縣醫院神經內科救治,危急病情得到控制。是浚縣織就的大網,幫秦付明搶到了腦梗救治的“黃金1小時”。這樣的案例,時常在發生。
想織網,談何容易?如今浚縣可以化繁為簡地概括:“這事只要3步,公益開路、權責到戶、資源重組。”但開頭并不容易。浚縣縣委副書記孫超介紹,前兩年通過共青團組織在鶴壁部分鄉村搞試點,分出娛樂愛好、相親交友、創業就業、教育輔導等13個大類建手機服務群,希望兼顧需求,多重覆蓋,留住群眾。
設想很好,現實里卻擋不住人退群。好心搞服務,為啥沒黏度?細究之下,服務群雖有主題,卻無功能,拉進群,受的干擾多,實在的用處少。
也并非一無所獲。13類服務中,只有一種群最穩固,那就是醫療救助,加了群便很少退。看準了群眾關切,浚縣有了著力點。縣衛健委以縣人民醫院牽頭,打通了全縣醫療資源,把各院總計4657名醫生囊括在一起。
每個村莊的群也隨之建立,村醫擔當外聯樞紐,每戶戶主作為成員,黨建指導員、水電工、一村一警都加進來。村民在群里,小病問村醫,解決不了的,向縣鄉村醫療群轉求會診。遇急癥,便三級聯動,直通急救中心。日常,醫生包片,普及保健知識;病友抱團,分類進病種群。
醫療開路,一張大網悄然鋪開。是否給醫院添了負擔?縣人民醫院院長吳宏光說,恰恰相反,精準接診,節約了醫療資源。很多不必就醫的在線就化解了,醫生精力用到了“刀刃”上。農民過去常會“小病扛大”,幫他們及時診治,算大賬,節約了醫保成本。
醫院作用凸顯,他們進而綁定了績效,釋放醫生的能量,激勵大夫們多上線。好幾位本不會手機上網的名醫,如今也成了線上名人。
鋪開——
細分小群,獎懲有了規矩
織網像通電,很快把村里點亮了。
新鎮馬行村支書老馬,最初對這張網不以為意。“村支書太忙,哪顧得上虛頭巴腦的東西?”早上5點排隊敲門,雞毛蒜皮都找支書,調解不及,必釀大事。“上面千條線,下面我只有兩只手。缺人手、沒抓手,咋辦?”
新鎮10萬人口,是浚縣最偏遠的鄉鎮。馬行尤其偏,2000多口人,村里兩委才6個人。這算多的,數千人的村子,兩委班子很多不足5人。
馬支書很快發現,通過村里建群,他一下子多了60多個人手。村里在大群之外,每20余戶親朋形成一個小群,誰有威信誰當群主。群主馬全明說:“過去有矛盾我也不好管,沒身份,咋出頭?現在群主算個管理員,理直氣壯。”
除了群主,全村都激活了。戶與戶,有成績單。群與群,像分了班,開始搞起排名。競爭什么?縣鄉把激勵、優惠發放到村,村里根據積分、評星褒獎個人,讓他們在醫療、教育等方面享受優待,也對管理混亂,糾紛不斷的集體加以處罰。
黨委和政府不再為瑣細的村務分散精力,只負責向村里分配資源,至于積分、獎懲,則由村民大會討論決定,事事公開透明。馬行村定打分方案時,村民大會從中午討論到凌晨,形成3大類15項評分規定,通過“四議兩公開”,成為村規民約。
事關家家戶戶,村民非常認真。“給婆婆洗腳”加分項被刪了,因為難以執行;“考上大學”是家事,大家卻支持加分,因為給集體增了光……村民的責任和義務,化作一條條硬杠杠。村支書在公開透明的規則和監督下,只用秉公計分,很快立了規矩,有了抓手。
馬書記驟然輕松,他多了“兩手”,人手和抓手。樹苗遮了別家田、新房堵了排水溝,這類從前得打架上訪的事,不經他知道,就已化解。過去,他想修路,1個月里瘦了14斤還差點沒干成。2019年他騰出手,一口氣把發展電商、壯大集體企業、開辦養老院等“早就想干的事”搞了起來。
連接——
盤活資源,積極動員群眾
醫療打通的網,和村莊打分的網,連到了一塊。
大蔣村的蔣學榮,一位田間老農,卻在縣醫院受到了隆重接待。兩名導醫陪同,一路綠色通道,直接入住愛心病房,免押金還送盆送毛巾,看專家號先治療后付費,檢查費報銷外再打折。“有病號打聽,這老漢是啥人?醫院說,人家是三星農戶!”
經過村里打分、排名和公示,蔣學榮家人緣好威信高,成為三星農戶。他消化道得病,沒想到拿出評星計分卡,得到了醫院的最高禮遇。他不知道,縣衛健委、醫保局和醫院科室把政策一條條捋,優惠一點點議,把醫院承受極限一遍遍算,給足優待,讓村里的榜樣們有了“獲得感”。
盤點下來,很多沉睡的資源得以釋放。比如教育資源來了,星級戶可以得到老師輔導孩子作業的服務。縣里辦事大廳37個服務窗口部門來了,問詢、辦事、預約全面簡化。
視野進一步打開,基層黨建和后備干部培養借網開展,一批骨干苗子很快成長起來。大蔣村的申長利是個潑辣女孩。群給了她施展舞臺,參與公共事務,既有事做,又好評價,她很快成長為村后備干部。
改變最大的,還是農民。“關著門朝天過”被群組的日益活躍所打破。集體的事,更加上心。公共的事,開始積極參與。外面的事,也少了作難。
過去多年,動員群眾不太容易。讓誰干個活掃個街都不動,“怕被說愛出風頭”。現在很多村,群里一招呼義務勞動,能出來200多人,人手多到用不完。不贍養父母、犁地占路等問題都迎刃而解,村村都能舉出一堆例子。
村莊因地制宜,創造了不少簡單好使的計分辦法:比如基礎分制度,避免一刀切激化矛盾;墊底名次保密制度,呵護上進心;分季度、年度銷分制度,保持動態激勵;臨近團組“推磨打分”制度,確保公正評價;面對矛盾不作為的集體懲罰制度。經驗從實踐中來,推廣到更多村去。
華中科技大學新媒體實驗室主任鐘瑛提出: “浚縣經驗調動公共資源向下賦能,激活鄉村向上對接,為社會治理下活一盤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