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1-09 20:17:01
新華社蘭州1月9日電 題:“鎳都”甘肅金昌三代人的家風:“踏實干”
新華社記者黃澤民、杜哲宇
開年之際,家住甘肅省金昌市的金川公司退休勞模樂邦才一家三代團聚。翻開舊照片,憧憬新生活,樂邦才諄諄告誡兒孫三個字:踏實干。
1971年。快30歲的復轉軍人樂邦才坐了4天3夜悶罐車,從遼寧省營口市抵達甘肅河西走廊。在一片敲鑼打鼓聲中,他與200多人踏入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來到金川鎳礦。
今年76歲的樂邦才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第一天踏上戈壁灘時的情狀。“沒有樹,都是土路。”部隊教導員臨行前叮囑:“到西北肯定是苦,但過去了要踏實干。”
當時正是金川艱苦創業時期。1958年,地質工作者發現金川硫化銅鎳礦。金川鎳礦的建成投產,使中國甩掉了“貧鎳”的帽子。
到西北去,到金川去——這是當時流行的口號。建設隊伍從四面八方匯聚到戈壁灘上。礦山下一度搭起幾公里長的“帳篷街”,建設者們稱之為“幸福街”“長安路”。到1960年末,礦區工地的建設者已達12000多人。1964年,礦區生產出第一批電解鎳22.43噸。
當時采礦基本靠人工操作,安全帽是柳條編的,如果鉛筆從30米溜井直落下來,可以穿透安全帽。樂邦才有很多理由抱怨甚至離開,但他心存一個信念留下了:“沒什么克服不了的!”
1981年,國務院同意甘肅省設立金昌市。金昌緣礦興企、因企設市。這一舉措有力促進了鎳基地建設。4年后,20歲的樂國彪從重慶落戶來到金昌。在那里,他見證了金川新時期的發展。
1985年,金川產鎳2萬噸,實現了“三年三大步”的目標。廠區一片火熱景象,職工人數達27700多人。樂國彪通過文化課考試,被分到冶煉廠。
“爸爸話少,身教勝于言傳。我們就看他行動。”樂國彪說。在他的印象里,樂邦才“下班回家棉襖總是濕的,全是汗,走路挺疲憊的,晚飯后倒在床上就能聽到呼嚕聲”。但樂邦才不曾叫苦叫累。攻堅時期,他曾三天三夜住在井下。
“就踏踏實實干。”這是樂邦才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成了樂家家訓。
1993年,樂國彪當上工段長,管理80多名工人。1995年,他被評為金昌市勞模。樂國彪前后也遇到過嫌累嫌臟的工友。他的辦法和樂邦才如出一轍:踏實干,做給大家看。
當時火法冶煉,反射爐上嗆得很,粉塵彌漫。樂國彪的女兒樂曉玲回憶,小時候跟爸爸到車間班組休息室寫作業,都不敢出休息室的門,只要出去轉一圈回來,臉都是黑的。“爸爸說,雖然累,但是能靠自己掙錢養活這個家,就很滿足了。”樂曉玲說。
“這是我們家一貫的家庭教育。”樂曉玲說,“干一行愛一行,踏踏實實就行,別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到最后什么也干不好。”
進入21世紀,金川集團調整資源結構,進軍海外紅土礦市場,同時延伸產業鏈,深入有色金屬新材料領域。
“穩步前行”,“鎳都”如此,樂家三代也是如此。2010年,樂曉玲從湖北一所高校畢業,選擇了回家。
10年里,樂曉玲在金川集團下屬一家負責新材料開發與銷售的公司工作。電池材料、二次資源再生利用……這家公司探索著金川資源利用的更多可能性。
半個世紀以來,從采礦、冶煉,再到產業轉型升級,樂家三代也在不同時期參與集團主營業務。
大半年前,樂曉玲從化驗員轉崗為安全員。“原來每天保證數據準確,現在要保證整個車間安全。”她感覺肩上的責任重了。壓力之下,她一直記得爺爺和父親的教導:“在一個崗位上踏踏實實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如今,樂曉玲已經結婚多年。她的丈夫同樣在金川集團工作。她告訴記者,兩家人初次見面時互相都很放心。“金川人都是非常踏實的。”她笑著說。
半個世紀過去,戈壁荒原起新城,樂邦才一家三代生活也有了巨大變化。樂曉玲說,多做少說踏實干,這是這座城市的氣質,也是一家人的品質,這股子精氣神得一直傳承下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