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03-23 06:38:03
打開電腦,宅在家一樣上課學習;利用系統功能,不同空間也能一起搶答問題;作業拍照上傳,老師在線上批閱反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地響應教育部號召,紛紛延期開學,進行線上復課。
教學陣地從線下轉移線上,既是非常時期的應急之舉,也是在線教育的一次“大練兵”。在此過程中,在線教育展現了“互聯網+教育”的種種優勢,但同時也暴露了不少短板。習慣于傳統課堂的師生以及家長,在經歷短暫適應期后,對在線教育有疑慮,有認同,更有深思。
當下,各方如何上好在線開學“第一課”?未來,在線教育又該如何補齊短板,發揮更大作用?
停課不停學,在線課程怎么上?
“本來以為線上聽課會很無聊,但上過課之后是另一番感覺!”
打開電腦、啟動軟件、截屏簽到……2月23日一早,河北省燕山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研究生尚琳琳在天津的家中開始了網絡復課第一天。
“大家都得上線聽課啊!小楊還沒上線,誰能聯系到他,趕快喊一下……”從電腦另一端傳來了老師的講話聲。尚琳琳介紹,考慮到不同課程內容的特點,除英語課是錄播課外,其他專業課都采用“現場直播”的形式。
令人好奇的是,課程究竟如何從學校教室挪到“直播間”?
“我們上直播課主要用QQ聊天軟件,有連麥、分享屏幕、共同視頻等功能,很方便!”尚琳琳說。
打開課程直播界面,記者看到,教學課件占據大半個屏幕,同學們的頭像框緊貼在屏幕邊緣,耳機里響起老師授課的聲音。遇到大家不懂的名詞,老師隨時找出相關鏈接發到群里;同學回答問題,其他人會通過發彈幕的形式共同探討。有時,老師還會幽默地提醒準備發言的同學:“來,打開視頻,露個臉兒!”
直播課新鮮生動,錄播課則“暗藏玄機”。
“在‘超星學習通’軟件上,每節錄播課就像一篇微信推文,需要點擊進去,然后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尚琳琳告訴記者,為保證同學們更好地掌握知識,除觀看課程視頻外,每節課還設置了很多問答題,既有單項、多項選擇題,也有不少開放性的拓展題。
如果學生觀看錄播課“走馬觀花”、敷衍了事怎么辦?“每完成一個課時,旁邊的小圓圈會由橘色變成綠色。”尚琳琳指著錄播課的軟件界面告訴記者。
除此之外,軟件中還有一個名為“反芻比”的指標。如果加速觀看課程,反芻比無法達到100%;正常速度播放、反復觀看,反芻比就能達到甚至超過100%。尚琳琳說:“這是一個外在約束,讓大家按時、不加速地把視頻看完。”
教室在“云端”,同學們課上積極性怎么樣?
“如果你即將成為一名漢語教師志愿者,你應該肩負起什么樣的責任?”在討論課的微信群里,老師拋出了本節課要討論的問題。群內立馬熱議起來:“我們要苦練基本功,講好中國故事,同時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可以嘗試在教學課件里插入短視頻,增加課堂趣味性”……
“有一種競賽答題的感覺,大家都希望自己說得多、說得好,能夠被老師注意到。”尚琳琳談起線上師生互動的體會,“大家反而變得更踴躍了!”
“在我主講的線上課程中,學生們參與互動的意愿比平時強烈很多。”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蔡海龍近期也在線上為同學們授課。他認為,高等教育更強調學生自我學習、深入閱讀的能力。因此,相較于中小學而言,高校學生對在線教育接受度更高。
蔡海龍指出,在線教育具有便捷性和靈活性的特點。一方面,“在線教育不受時空限制,可隨時隨地學”;另一方面,“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也具有很強的靈活性”。
老師變“主播”,能否適應新角色?
建立師生群,了解同學基本情況;召開網絡家長會,告知線上復課相關事宜;參加視頻會議,討論如何把線上復課的方案做細做實……
為保證所有同學“一個都不能少”地按時復課,在河北石家莊某中學擔任初一班主任的林老師一大早就開始忙碌起來。
對于林老師和同事們來說,選用哪種軟件授課成了前期準備的重中之重。
“能夠共享屏幕,方便教師授課;每個班級四五十人,軟件必須全部容納;中學生自制力不足,需要時刻監督;教學不能‘滿堂灌’,軟件要有互動功能……”林老師掰著手指,細數起選擇授課軟件的條條標準。
經過反復嘗試和討論,學校最終敲定了方案:通過一款名為“矚目”的視頻會議軟件上直播課,QQ、微信等軟件作為教學輔助工具。
對于大部分老師而言,線上授課還是第一次,需要從頭學起。“每位老師都會在軟件上反復模擬上課情形。”林老師說,“但正式上課時,突然面對一個班的學生,還是有些手忙腳亂。”
軟件問題剛解決,新的難題又擺在林老師面前。“自己對著電腦一直講,卻得不到同學們面對面的實時反饋,這樣下去可不行!”但如何改進教學方式才能讓同學們動起來呢?
利用線上優勢,林老師琢磨了不少辦法。比如,通過成語接龍、詩詞大會等寓教于樂的游戲,讓同學們都參與進來;利用抽號器隨機提問,讓同學們注意力更集中;組織讀書分享,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
有的老師利用互聯網特點,創設了不少互動“新玩法”。比如,在QQ軟件“群課堂”功能中,4名群成員可同時發言。有老師利用這一特點,新增競答環節:老師提出問題,選擇3名同學來搶答,課堂變得異彩紛呈。
中學生自制力相對較弱,保證課堂紀律離不開外界監督。“課堂除了授課教師外,還配有一名值班教師。”林老師介紹,“值班教師通過電腦窗口觀察每一位同學的上課狀態,監督是否有人不認真聽課,同時做好記錄。”
為保障線上學習效果,授課內容要隨之調整。面對這種新的教育形式,老師們會重新編排教材內容。比如,像長篇閱讀、現代文理解等內容,大多主張留在學校課堂上講,直播課主要講一些相對基礎、易于接受的內容。
林老師在直播課堂適應新角色的同時,在天津某中學教授《道德與法制》課程的鄭老師正探索錄播課的“門道”。
“為保護學生視力,每節錄播課只有20分鐘,內容一定得是精華!”鄭老師表示,不僅要精準提煉知識點,素材選取、內容拓展都要把握好火候。這給鄭老師帶來不小挑戰。“平時準備一節課大概需要1至2天,線上課程卻要花5天左右。”
課程干貨滿滿,但如何保證同學們按時收聽?老師們為此采取了不少辦法:課前要求每位同學在群內報到,如果發現有沒上線的,就及時聯系家長;課后在群內隨機提問,檢查知識掌握情況。同時,單獨組建答疑群,隨時為同學答疑解惑。
錄播課未來可以作為中小學教學的有益補充。對于中小學生而言,由于接受知識能力有限,無法消化一節課的全部內容。“錄播課知識濃度高,可以反復觀看、不斷強化,有利于學生吸收并掌握知識。”鄭老師說。
教育+網絡,面臨挑戰有哪些?
滿足學習需求的同時,一些地方的在線教育卻在實踐中“走形”“變樣”,引發不少擔憂。
——一邊打卡網課,一邊玩起手游。
防疫期間,線上復課在各地陸續啟動,青少年可以“名正言順”地與電子“三件套”(手機、電腦和平板)接觸。不少學生經受不住“誘惑”,手一滑就切換到游戲界面。比如,有的鼓搗出分屏模式,表面在看網課,注意力卻早已被網絡劇吸引;有的匆匆忙忙提交課堂作業,剩下時間偷摸玩起了手機游戲……
——既要幫忙打卡,又要全程監督,不少家長叫苦不迭。
上課要打卡、朗誦要錄視頻、提交作業要拍照、群內消息要及時回復……陜西西安的一位家長周女士告訴記者,每門課都有不同的軟件要下載,同一門課還有不同的交作業方式。“家長要全程監督,一整天都得陪著!”
——有的抱怨課程太簡單,有的認為內容太難懂,統一化網課如何適應個體學習節奏成難題。
北京某中學的徐同學曾在國家級數學競賽上拿過一等獎,“背景音”里老師講的例題對他來說是小菜一碟。“不開新課,內容簡單,聽著沒意思。”徐同學說。同班的彭同學卻拿著講義“云里霧里”,一個步驟沒聽懂,后面全都不明白,課后還要找數學課代表徐同學請教。
——老師賣力上課,學生“作屏上觀”,教學質量亟待保障。
“在線下,通過學生的眼神、表情,就能看出他有沒有聽懂、感不感興趣。”鄭老師說,“但在線上很難確定學生是否真正理解這個知識點。”在北京某中學任教的王老師也指出:“有的學生交作業應付了事,甚至直接上傳和其他同學一樣的作業照片。”
小林老師對此有同樣感受。“線上不可能關注到每一名學生的學習狀態,難免會有人不聽。”從目前的授課經驗看,線上課堂的知識容量還是比實體課堂少,而且“一直盯著電腦看,學生也會疲倦”。
——網絡不暢、缺乏設備,“寒門學子”難享在線教育紅利。
有的地方AI技術、智慧課堂齊上陣,有的同學卻還要翻山越嶺找信號、蹲在室外蹭網絡。為此,不少部門紛紛行動起來。比如,工信部鼓勵電信企業向貧困家庭學生推出特惠流量包;中國教育電視臺第四頻道通過直播衛星向全國用戶傳授課程學習資源,覆蓋至偏遠貧困地區。
蔡海龍認為,地方和學校應為“寒門學子”準備特別預案,通過郵寄等方式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料和設備。同時,平臺也應自覺承擔社會責任,通過提供更優質產品和服務,贏得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在線教育的未來已來。”中國政法大學教務處處長盧春龍表示,隨著人工智能、5G時代的到來,在線教育正逐漸普及并深刻影響著傳統教學方式。他指出,在線教育的興起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相關工作者需及時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利用技術手段重塑教學過程、完善教學環節,實現信息化手段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