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9-16 09:07:09
新華社長沙9月16日電 題:邵陽布袋戲:一個人的舞臺劇
新華社記者席敏、劉芳洲
身著艷麗服裝的木偶隨著他手勢擺動,帶著濃重地方口音的唱腔講述著精彩的故事,口中的“叫子”,間或吹出驚訝、慌亂、興奮等不同情緒的聲音……這就是邵陽布袋戲。
66歲的湖南省邵陽縣布袋戲傳承人唐平清近日帶著這個獨具特色的戲臺來到邵陽縣塘渡口鎮蔡山團村。當天,他要為村里的老人和留守兒童表演《西游記》里的經典片段。沒等表演開始,臺下幾條長凳已坐滿觀眾,靜等好戲開始。
邵陽布袋戲,因表演藝人藏于布袋戲臺內,用套在雙手指上的木偶表演戲文而得名。據民間老藝人介紹,傳統的邵陽布袋戲臺是一個“像廟不是廟,像轎又不是轎”的用木頭制作的小亭閣,三尺見方,前面有兩根木頭雕龍畫鳳戲柱,頂部為飛檐趐角,走路時掛在擔子的一頭,演出時亭閣周圍掛一床藍色幕布,藝人藏在幕布后演唱,雙手套戴木偶在臺中表演。
在這個戲臺上,雖然只有一名藝人表演,但并非“獨角戲”。邵陽縣文旅廣體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原負責人楊擁軍說,邵陽布袋戲表演者往往一人分飾多個角色,生旦凈末丑可以一人包攬,既能表演文戲,也能表演武戲,還要兼顧吹拉彈唱,“如果不知道底細,觀眾會以為是很多人在同時表演。”
邵陽布袋戲至今已有六百余年歷史,發祥地白竹村燕窩嶺位于邵陽縣九公橋鎮。布袋戲的道具有不少,最主要的是不同造型的木偶。在布袋戲最興盛的年代,曾有《西游記》《三國演義》等經典著作里的部分人物木偶,還有獅、虎、馬、龍等動物木偶,以及刀、斧、槍、棍等木制小兵器。
上世紀90年代以前,由于農村地區文化生活較為缺乏,邵陽布袋戲曾廣受歡迎。1974年,曾是木匠的唐平清跟著一位民間老藝人從湖南一直表演到廣西,19天時間里,他白天跟著趕路和表演,晚上就學各種劇目。回到家里,他憑借記憶摸索著雕刻出了全套木偶,第一天登臺表演就被觀眾強烈要求加演一場。
在廣播電視、影碟機等廣泛進入農村家庭后,邵陽布袋戲就逐漸失去了市場,日漸冷清的觀眾席一度讓唐平清萌生退意。但他始終沒有放下這門藝術,幾十個木偶和戲臺被他珍藏在閣樓上,每年夏天都拿出來曬一曬。
2006年,邵陽布袋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消息公布的當天,唐平清自發為群眾表演了一場,一下子喚醒了老人們心中的記憶,也激發了年輕人和孩子們的興趣。
楊擁軍說,近年來,邵陽縣專門采取“一人帶一徒”等方式,鼓勵唐平清等傳承人將布袋戲藝術傳授給更多的年輕人,使得這一誕生于地方、流傳六百余年的傳統藝術得以傳承下去。
如今,唐平清和他的邵陽布袋戲仍然活躍在農村舞臺上,他一個人就可以表演36種劇本?!爸灰蠡飪涸敢饪矗贻p人愿意學,這門藝術就會一直流傳下去。”唐平清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