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11-26 09:24:11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 題:致敬!“鋼少氣多”的英雄氣概
新華社記者翟翔、王琦
“歌唱吧同志們,歌唱吧親愛的同志們。我們為勝利歌唱!我們為和平歌唱!”北京市復興路上,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的展廳中,年逾九旬的志愿軍老戰士馬維華唱起《在和平的大道上前進》,仍像年輕時一樣,鏗鏘有力、熱血沸騰。
1951年,在朝鮮戰場上的一次戰斗中,指導員馬維華帶領全連堅守陣地,擊退美軍多次進攻,堅持到增援部隊抵達,全連僅剩21人。馬維華奉命帶領19人撤離,年僅17歲的戰士楊渭清和另一位戰友與兄弟部隊進行交接。因作戰英勇,馬維華榮立一等功,連隊被授予“馬維華鋼鐵連隊”稱號。
彈指一揮間。馬維華與楊渭清已60余年未見,卻在今年不約而同向軍博表達了捐贈文物意向。發現兩位老人來自同一連隊后,軍博在展覽展廳為他們安排了重逢。
“指導員,您還記得我嗎?”楊渭清問。
“當然忘不了,我們是一個連的兵啊。”馬維華十分動情。
共看展覽憶崢嶸歲月,展望未來抒樂觀豪情。“浴血奮戰就是為了今天!”談起現在的幸福生活,兩位老戰士激動地說。
“雖然我們沒有美國那么多的飛機大炮,但我們靠的是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全國人民的團結一致,我們就是用這個來戰勝敵人的!”馬維華告訴新華社記者。
70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2年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70年后,天氣寒冷,卻擋不住人們致敬“鋼少氣多”英雄氣概的如火熱情。
據介紹,自10月19日開幕至11月中旬,展覽共接待社會觀眾20余萬人次。
上甘嶺戰役中一鍬被炸碎的巖石已如沙土一般,其中有70多塊彈片,讓國家機關干部周新宇感慨不已。“這場戰爭是鋼鐵的較量,更是意志的較量。”周新宇說,幾十年過去,志愿軍留下的寶貴財富還在繼續滋養著我們的民族精神。
在志愿軍繳獲的武器裝備前,從英國留學歸來的周霄霽久久停留:“志愿軍以浩然正氣和旺盛斗志打出了中國人的精氣神;今天,我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同時,氣更不能少。”
“擺正了鋼和氣的關系,在戰爭中就可以克敵制勝,在和平年代可以同心同德奪得新勝利!”展廳里,許多志愿軍戰士的子女一次次感受父輩使命的高昂和信仰的力量。
“爸爸,我代你來看展覽了。”白發蒼蒼的王敏至今仍在床上鋪著父親從朝鮮戰場帶回的毛毯。退休后,她曾專程去中朝邊境尋找當年英雄們的足跡。
“這一個個英雄壯舉來自于志愿軍將士們勇于擔當的英氣、橫刀立馬的豪氣、舍我其誰的勇氣、赴湯蹈火的膽氣,也就是以他們為代表的新中國軍人的士氣、志氣。”王敏很有感觸地說。
戰場烽火雖已遠去,但志愿軍精神仍在不斷激勵后人。
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就讀大二的幾位同學提前多日預約,利用課余時間走進了軍博。“我們的志愿軍將士有著非凡的決心和意志,在氣上是很足的。新時代的物質上豐富了,精神上也要富足,我們要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認真求學。”學生王天亮說。
1950年,18歲的武際良成為最早入朝的戰士之一。“那是我人生中最刻骨銘心的幾年,心中就是為中國人民爭口氣的自豪感,負傷了也不覺得多么疼。”
“在那個鋼少的年代,我們憑借胸中充盈的正氣,戰勝了武裝到牙齒的敵人,贏得了正義之戰的最終勝利。” 火箭軍某導彈旅一級軍士長陽軍說,如今,軍隊鋼多了,氣要更多,要傳承好精神血脈,這是向志愿軍將士最好的致敬!(參與采寫:楊雅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