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12-23 20:07:12
新華社西安12月23日電(記者楊一苗、韓嘯)在2000多年前,大規模的兵馬俑是以何種方式組織制造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正是以原材料集中供應、多個作坊獨立生產的方式,匯集了古代工匠雕刻、制陶、彩繪等多種技藝,終成秦始皇陵龐大的地下軍陣。
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英國倫敦大學組成的專家團隊,通過采集兵馬俑、陶磚、夯土與青銅水禽陶芯的殘塊,對其原材料產地與制作工藝進行研究,發現秦俑及相關陶土制品的原材料可能來自同一個供應中心;不同的工匠團隊組成獨立的作坊式生產單元,各自負責陶俑、陶磚、青銅陶范等某一具體門類陶土制品的生產。
隨后,研究人員又采用了對文物藏品原位無損的檢測方法——便攜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法,對文物陶土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此次研究的對象主要為秦俑一號坑修復區內鎧甲武士俑、鎧甲軍吏俑、陶馬等28件藏品。在這些藏品中,有18件帶有陶文,多為“咸陽”或“宮”字樣。
目前,秦始皇帝陵已發現陶俑、陶馬約8000件。此前,有研究者認為,如此大規模的兵馬俑制造,是采用模塊化的生產方式:不同工匠分工制作陶俑的頭、軀干、四肢等部位,然后再按不同類型的陶俑進行組裝。
但這次研究通過陶土成分分析證實,是小作坊獨立生產完整陶俑:同一作坊陶俑的陶土成分基本相同,而不同作坊陶俑的陶土成分具有明顯差異。其中對帶有“宮”和“咸陽”兩種字樣標示不同作坊的陶俑進行對比,發現這兩類陶俑在制作時使用了同樣的土作為原料,但不同的作坊在原料里加入的大量砂質羼和料來源不同,這就導致其微量元素比例不同。
在陶俑、陶馬的隱蔽處戳印或刻寫地名或陶工名,是當時器物制作的通行做法,這是始自春秋時期“物勒工名”制度到秦時的延續,也是中國古代特有的產品質量追溯體系。
在目前已清理和修復的兵馬俑中,已發現上百個帶有“宮”字和數十個帶有“咸陽”字樣的陶俑。其中,“宮”說明制作陶俑的工匠來自官府制陶作坊,“咸陽”則表示工匠來自秦時的咸陽地區,這兩類陶俑的藝術風格也略有區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員李秀珍說:“帶有‘宮’字的陶俑‘國字臉’比例高,面部炯炯有神,看上去更加雄壯威武,其做工也更精細。”
“兵馬俑之所以震撼和迷人,是因為每座陶俑都蘊含著2000多年前的技術、藝術和社會組織等諸多信息。”李秀珍說,“這次研究結果表明,秦帝國如此大規模的陶制雕塑,是通過小作坊進行產品生產和控制管理的。”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