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引領大國科技創新邁入新時代

來源:中國網

作者:

2021-01-18 15:07:01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變,更加凸顯了加快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緊迫性。“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是中央賦予長三角的重要使命之一。在新發展階段,硬科技創新和大科學工程是應對世界前所未有大變局,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重要抓手。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打造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共同體,無疑有利于鑄就科技創新合力。

科技部2020年12月29日發布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發展規劃)將長三角定位為“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原始創新動力源、融合創新示范區、開放創新引領區”,力爭到2025年形成現代化、國際化的科技創新共同體,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共同體。《發展規劃》從協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構建開放融合的創新生態環境、聚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共同推進開放創新提出具體措施。《發展規劃》將成為新時代長三角科技創新的重要指引,是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的“集結號”。在新發展階段,不失時機穩步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戰略意義。

聚焦國內國際創新資源,協同推進科技創新

城市群是優質生產要素的聚集地,長三角是我國三大超級城市群之一。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區域是我國經濟高度發達、制造能力強、創新鏈條各環節分布均衡的地區,具有科技、資本、市場等資源優勢,是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創新能力較為突出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地區擁有雄厚的科技創新資源,如425 所高等院校。其中包括8 所“雙一流”大學(占全國20%)和25 所211高校,上海、合肥2個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15 項大科學裝置,74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上千名兩院院士及大量跨國公司研究機構、高端人才和國內知名高科技企業等。科技創新的關鍵是人才和機制。長三角雖然是我國科技實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但由于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分布在不同省市,科技創新缺乏有效協同機制,難以形成科技創新的合力。在新發展階段,協同推進科技創新無疑有利于充科技創新要素充分流動,共同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協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

強化區域優勢產業創新協作,推進硬科技創新

硬科技是一些能夠提高物質產品生產效率的科學技術,是能夠改進物質產品生產的材料、設備、工藝、零部件、元器件和終端產品性能的技術。硬科技創新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事關國家經濟和產業安全。硬科技需要長期投入、持續積累形成的高精尖原創關鍵核心技術,有明確的應用方向和產業基礎,對推動經濟發展具有較強引領支撐作用。長三角地區現代產業基礎雄厚,高科技產業競爭力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在集成電路、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產業發展上均具有較強優勢。《發展規劃》提出:長三角將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等重點硬科技領域,建立跨區域、多模式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與此同時,聚焦量子信息、類腦芯片、物聯網、第三代半導體、新一代人工智能、細胞與免疫治療等硬科技領域聯合攻關,努力實現技術群體性突破。這些領域是典型的硬科技。推動這些硬科技創新將有利于增強我國在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推動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

加強國內國際合作,協同實施或參與國內國際大科學計劃

科技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引擎,更是近代以來大國崛起的發動機。“大科學”范式,已被證明為現代強國的發射塔。面對新時代新要求,積極推進牽頭組織國內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有利于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有利于促進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匯聚國內外科技創新資源、打通科技創新全鏈條。《發展規劃》提出:長三角將圍繞生命健康、資源環境、物質科學、信息科學等領域,集中優勢資源,適時牽頭和參與發起全腦神經聯結圖譜等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國際大科學工程。鼓勵在生物醫藥、能源、先進材料、信息技術、空間天文與海洋等領域加強國際科技合作。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吸引全球科學家力量,開展聯合研究,突破重大科學難題。建立國際大科學計劃組織運行、實施管理、知識產權管理等新模式、新機制,通過有償使用、知識產權共享等方式,吸引國際組織、國內外政府、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及社會團體等參與支持大科學計劃建設、運營和管理。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汲取全人類的文明成果。推進大科學計劃工程將從整體上提升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

構建開放融合的創新生態環境,聚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創新生態系統作為一種協同整合機制,是一個由經濟、政治、社會、組織、制度和其他因素交互而成的網絡。科技創新和一體化的成敗離不開良好的制度環境和創新生態。在制度環境方面最重要的科技規劃對接和知識產權創造、合作和保護,建立長三角科技會商機制,形成有效分工與協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有效激勵機制。在創新生態方面涉及加強創新主體高效協同,推進創新資源數據共享、創新資源有效配置和建立有效的創新創業服務支撐體系,如科技成果轉讓體系的建立和創業融資服務平臺的構建等。在此基礎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制高點,充分發揮創新資源集聚優勢,協同推動原始科學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共建多層次產業創新大平臺,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研發高地。《發展規劃》提出:“充分發揮長三角高校協同創新聯盟作用,整合高校優勢科技資源,在重大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等方面形成聯合攻關機制”“提升上海創新能級和國際化水平,加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步伐,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增強南京、杭州、合肥等區域中心城市創新能力,提升蘇浙皖區域創新發展水平,與上海共同打造長三角科創圈,構筑形成優勢互補、協同聯動的科技創新圈和創新城市群。”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目前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規劃、政策的協同機制已經初步形成頂層設計,未來制約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將在深化改革中基本破除。預期在《發展規劃》引領下,未來可能涌現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型企業家和創業投資企業家,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校、科研機構和創新型企業。

[責任編輯:楊凡、武云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