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應對氣候走極端 降碳按下快進鍵(深度觀察)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2021-03-24 09:01:03

原標題:應對氣候走極端 降碳按下快進鍵(深度觀察)

來源:人民日報

圖①:湖南省桂陽縣天塘山,風力發電機擎天而立。

周秀魚春攝

圖②:安徽省蕪湖市繁陽大道,市政工作人員將路燈更換成節能的LED燈。

肖本祥攝

青海省共和縣塔拉灘綠色產業發展園區,荒漠化土地變身光伏電站。

新華社記者 張 龍攝

核心閱讀

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國際社會作出“碳達峰、碳中和”鄭重承諾,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展現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和決心、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在氣候變化挑戰面前,人類命運與共。“十四五”是碳達峰關鍵期、窗口期。我們要一手抓“減緩”,一手抓“適應”,打贏減污降碳這場硬仗,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今年以來,世界不少地區氣溫如同坐上過山車,天氣“忽冷忽熱”,創紀錄的寒潮、暴風雪和偏暖天氣頻繁出現。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為何頻發,怎樣科學應對氣候變化,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何實現?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值此之際,記者就這些問題進行了采訪。

天氣為何頻走極端?

根本原因是全球變暖,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性加劇,“幾十年一遇”的極端天氣變得越來越常見

“這天兒真暖和!”2月21日,北京南郊觀象臺最高氣溫攀升到25.6℃。在暖陽下,一些人脫下厚厚的冬裝拿在手上,穿起了短袖。

石家莊27.3℃,鄭州28.3℃,西安26.5℃,合肥28.7℃……在強大暖氣團和晴空輻射影響下,2月19日至21日,我國大部地區氣溫迅速升高,全國超過25%的市(縣)日最高氣溫突破2月歷史最高值,相當于常年5月的氣溫水平。

這樣溫暖的天氣,和此前一個多月形成很大反差。

1月6日至8日,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遭遇強寒潮影響,在北京、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的50多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最低氣溫達到或突破建站以來最低紀錄。

“不是說全球變暖嗎,怎么還會這樣冷颼颼?”北京市大興區居民嚴春,剛到室外就直喊冷。1月7日,北京南郊觀象臺最低氣溫達-19.6℃,創1966年2月之后最冷氣溫紀錄。

“這種天氣忽冷忽熱、走極端的現象,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出現了。”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介紹,1月上旬,北美大部分地區明顯偏暖,有的地區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超過10℃。但2月13日至17日,受冬季風暴“烏里”影響,加拿大南部、美國大部和墨西哥北部遭遇強寒流及暴風雪,給數百萬家庭帶來嚴重災害。

近期國內外罕見的強沙塵天氣襲來,極冷和極暖天氣接踵而至,這是為什么?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表示:“根本原因是全球變暖加劇了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性。全球變暖會改變全球的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洋和大氣、陸地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局地氣候。”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報告指出,全球變暖導致一些地區暴雨、洪澇、干旱、臺風、高溫熱浪、寒潮、沙塵暴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而且強度增大。”宋連春說,過去“幾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正變得越來越常見。大范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給生活、生產帶來了嚴重影響,須高度重視并加強防范。

“近期國內外發生的種種極端天氣,再次向人類敲響警鐘——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給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經濟社會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和風險,是全球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周兵表示。

全球變暖原因何在?

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極有可能是主因。減排是治本之策,既要提高全社會氣候韌性,也要減緩未來氣候變化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全球變暖?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活動導致了一半以上的全球變暖。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極有可能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主因。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濃度大幅增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碳排放有所下降,但氣候變暖的腳步并未停止,氣候緊急狀態仍在持續,全球洪澇、干旱、臺風、高溫熱浪、寒潮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宋連春說。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布的氣候聲明,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2℃。2011—2020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的10年。最暖的6年都在2015年至2020年這幾年。

科學應對氣候變化,要“適應”和“減緩”兩手抓。

“適應氣候變化是迫在眉睫的應對舉措。”宋連春說,我國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環境整體脆弱,總體上是一個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必須通過適應手段加以調整改變,將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加強氣候變化風險的早期監測預警和評估,提高全社會的氣候韌性,在戰略規劃制定和政策執行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是現實和緊迫的任務。

“在適應氣候變化的同時,還要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來減緩未來氣候變化,這是治本之策。”宋連春說。

國際社會2015年達成《巴黎協定》,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后第二份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氣候協議,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了安排。《巴黎協定》提出,各締約方以“自主貢獻”方式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較工業化前水平控制在2℃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之內而努力。

IPCC評估報告指出,要實現把升溫控制在1.5℃之內的目標,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比2010年減少40%—60%,到2050年二氧化碳的凈排放量為零,即實現碳中和。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新發布的報告,目前全球已有127個國家和地區做出了碳中和承諾。

“如果不管控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氣候系統將進一步變暖,進而導致地球系統喪失恢復力,進入‘熱室地球’這一不穩定狀態,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面臨的氣候風險加劇。”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表示,“針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深遠影響和潛在風險,全世界急需迅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通過發展低碳清潔能源、增加碳匯以及改變生活方式等,進一步促進可持續發展。”

如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我國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

習近平主席指出,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負責任大國應盡的國際義務,這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

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國際社會作出“碳達峰、碳中和”鄭重承諾,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展現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和決心、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十四五”是碳達峰關鍵期、窗口期。“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約束性指標,對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全面部署。

“十四五”開局之年,各地積極行動起來,推進綠色發展。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綠色”“低碳”成為熱詞。廣東提出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分區域分行業推動碳排放達峰;北京明確碳中和時間表、路線圖,將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和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節能;浙江要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到20.8%,煤電裝機占比下降2個百分點。

節能降碳,企業是主體。3月11日,三峽集團宣布力爭2023年實現碳達峰,2040年實現碳中和。此前,國家電投等能源企業,以及石油石化、鋼鐵、節能等領域的多家企業,相繼提出各自的碳達峰目標。盡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共識與自覺行動。

“近年來,我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表示。

“從白熾燈泡到節能燈管,再到現在的LED燈,這些年照明‘鳥槍換炮’,越來越環保了。”在燈飾城挑選燈具的山東省平度市居民譚小軍感慨道。2011年,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發布“中國逐步淘汰白熾燈路線圖”,由此,白熾燈逐漸退出人們的視野。通過這一行動,全國年節電480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48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我國近年來實施家電節能補貼、新能源汽車補貼,不僅有效拉動綠色消費,同時引導家電、汽車產業綠色低碳發展。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130萬輛,同比增長10%以上。

中國承諾的碳減排2020目標已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要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說:“‘十三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18.8%。2019年底,非化石能源占比已提升至15.3%,202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已達9.34億千瓦。”

如何讓更多公眾參與?

低碳教育要更務實、更貼近,進一步提升認知度和參與度,促進公眾消費行為與自然更友好

應對氣候變化,全社會廣泛參與不可或缺。調查發現,公眾對氣候變化的認知水平還有待提高。

北京市西城區高二年級學生徐亦冰,曾以問卷調查形式了解人們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她發現:“雖然很多人了解全球變暖的基本情況,卻不知道極端天氣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許多被調查者不清楚如何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

那么,哪些因素導致了公眾認知的不足?

研究機構媒商實驗室近期一項研究顯示,某媒體2020年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報道有400篇,整體偏宏觀。綠色、發展、聯合國、全球等是高頻詞,碳排放、溫室氣體減排等是核心議題。

“公眾對這些宏觀議題接受程度有限,大家更關心的是,氣候變化和‘我’到底有什么關系。”媒商實驗室首席專家、中國傳媒大學媒介素養教學與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穎認為。

“有必要讓公眾對氣候變化的認知更加全面、準確。更重要的是,要讓公眾的消費觀與自然更友好,并將這些正確認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

浙江省淳安縣下姜村,有一家叫“麥浪”的民宿。游客離店前,掃掃二維碼就能知道自己住店期間的能耗和排名,節能效果顯著的,還能獲得住店優惠。這項活動名為“低碳入住計劃”,參與的酒店不僅美譽度有所提升,也贏得了不少回頭客。

“貼近公眾,讓公眾有成就感,還能獲得實在的獎勵,有效調動參與的積極性,這是引導公眾積極投身綠色低碳行動的關鍵。”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主任、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鄭保衛教授說。

“簡約生活、參與低碳行動,普通百姓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節能節水、選擇綠色產品等等。”鄭保衛說,關鍵在于真正行動起來,在于日復一日的堅持,這正是公眾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要義。

[責任編輯:楊凡、崔中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良品鋪子雞肉腸生蛆 企業賠1000,要求別二次投訴

3月21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報料稱,其在良品鋪子旗艦店購買的一袋雞肉腸包裝袋內發現蛆蟲,而良品鋪子客服稱是由于包裝破損導致,并非生產...[詳細]
錢江晚報微信公眾號 2021-03-24

這位哲人,請你了解下

新華社福州3月24日電(記者鄭良王成張華迎)3月22日,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朱熹園,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學研究等情況。朱熹是...[詳細]
新華社 2021-03-24

紅色百寶 奮斗百年|永不消逝的“半部電臺”

新華社北京3月24日電題 永不消逝的“半部電臺”。在土地革命戰爭館里,陳列著一部電臺。別看簡陋陳舊,它卻是紅一方面軍的第一部電臺,在紅...[詳細]
新華網 2021-03-24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邁上新臺階(評論員觀察)

如果說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盤大棋,那么有力有序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治理北京“大城市病”,就是這盤棋的“棋眼”。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詳細]
人民日報 2021-03-24

思想引領·熱在基層·改善民生·促進交流

風雨蒼黃百年路,高歌奮進新征程。3月23日,中共中央舉辦2021年首場新聞發布會,介紹慶祝活動有關情況,五部門負責同志回答了記者提問。他...[詳細]
人民日報 2021-03-24

呵護“地球之腎” 拓展綠色空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春日里的杭州西溪濕地,水光瀲滟,草木蔓發,讓游客們流連忘返。2020年3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來到這里,察看濕地保護利用情況...[詳細]
人民日報 2021-03-24

習近平談改革:尊重群眾首創精神

23日下午,在福建三明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對沙縣這些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積極探索,習近平表示肯定。我們推...[詳細]
新華社“新華視點”微博 2021-03-24

習近平: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

【習近平。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23日上午,正在福建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明市沙縣總醫院實地了解醫改惠民情況[詳細]
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1-03-24

中國代表團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對涉斯里蘭卡決議草案提出表決并投反對票

中新網日內瓦3月23日電3月23日,中國代表團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6屆會議對英國等提交的涉斯里蘭卡決議草案提出表決并投反對票。中國常駐聯...[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1-03-24

加油,更幸福的日子在前頭(會后探落實)

易地搬遷、做強產業、增加就業……近年來,重慶黔江通過多種方式帶動群眾發展,脫貧之后謀致富。隨著振興鄉村的力量不斷成熟壯大,百姓更幸...[詳細]
人民日報 2021-03-24

多管齊下,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巴西巴拉那州的一處果園內,農戶正在采摘橙子。德國媒體曾用“穆勒先生的早餐”來描述其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巨大影響 穆勒先生加入咖啡的牛奶...[詳細]
人民日報 2021-03-24

加強疫苗合作 促進團結抗疫(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3月17日,運載中國新冠疫苗等物資的飛機抵達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各。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疫苗接種是有效控制疫情的關鍵。...[詳細]
人民日報 2021-03-24

“搞農業的就要多下田”(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1963年,傅廷棟(左)在導師劉后利的指導下進行油菜研究。傅廷棟,1938年出生于廣東省郁南縣,作物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華中...[詳細]
人民日報 2021-03-24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