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1-04-01 05:27:04
原標題:藍色經濟拓展新空間
來源:人民日報
藍色經濟拓展新空間(經濟聚焦)
核心閱讀
從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等傳統產業,到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水利用業等新興產業,海洋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自然資源部日前公布的《2020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經初步核算,去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80010億元,海洋經濟發展逐季恢復,結構持續優化,表現出較強韌性,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態勢得到進一步鞏固。
發達的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開發海洋、經略海洋,藍色經濟正在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自然資源部日前公布的《2020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經初步核算,2020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80010億元,比上年下降5.3%。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389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674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9373億元。
“2020年,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逐季恢復,結構持續優化,表現出較強韌性,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態勢得到進一步鞏固。”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廣順表示。
部分海洋產業快速恢復,主要海洋產業穩步恢復
在廣東省珠海市桂山島,我國首座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游一體化平臺“澎湖號”上熱鬧非凡。一邊是養殖人員充分借助波浪能,利用現代化漁業設備自動投餌、魚群監控、水質監測,實現科學養殖。另一邊是游客海上垂釣,享受休閑風光。這個平臺是在自然資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項目支持下,由中科院廣州能源所研發成功,旨在解決近海港灣過度養殖導致的環境污染、魚病多發等生態問題,推動海洋養殖向深遠海、綠色、智能化轉型升級。
這是傳統海洋漁業轉型升級、重現活力的一個縮影。
“2020年,我國海洋經濟總量有所下降。作為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占比最大的濱海旅游業,受疫情沖擊最大,旅游景區關停,游客銳減,這是海洋經濟整體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過,何廣順表示,部分海洋產業快速恢復,主要海洋產業穩步恢復。據了解,除濱海旅游業以外,海洋油氣業、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船舶工業等海洋產業快速復蘇,產業增加值實現正增長,增速分別為7.2%、3.1%、2.2%、1.5%和0.9%。
特別是,海洋對外貿易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和逆全球化趨勢加劇的背景下逐季向好。去年,我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1262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對穩定國家對外貿易起到重要支撐作用。海運貿易逆流而上,干散貨、鐵礦石、原油以及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大幅增長,海運出口量逐季改善,四季度實現正增長。
海洋能源勢頭強勁,積極保障民生福祉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外表酷似“小提琴”的海洋潮流能發電站正在轟鳴作響,水輪機被滾滾潮流推動,飛速旋轉,將源源不斷的電流輸送至電網,尋常百姓從此可以享受清潔干凈的海洋發電。從2017年至今,這個發電項目連續不間斷發電并網運行已超過46個月,累計并網送電超過200萬千瓦時。我國在潮流能領域科技研發已走在世界前列,為搶占全球海洋清潔能源裝備和發電產業先機,和實現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做出貢獻。
不僅潮流能發電潛力可觀,海洋能源整體勢頭強勁。何廣順介紹,去年我國海洋能源供給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全年海洋原油產量5164萬噸,比上年增長5.1%;海洋天然氣產量186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4.5%。截至2020年底,我國管轄海域的11個油氣開發新項目投產,為海上油氣開發實現新增長奠定了基礎。海洋清潔能源發展向好,2020年,全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30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4.5%。
除了讓千家萬戶享受清潔能源,海洋經濟在其他民生保障領域也發揮了積極作用。海洋藥物研發有新進展,隨著“2020年抗病毒海洋藥物研究專項”啟動,已構建了靶點模型并向社會開放共享,加速了抗病毒藥物篩選進程。藍色糧倉供應潛力進一步釋放,全年新增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26個,累計已達136個。海洋公共服務產品持續為社會公眾提供便利,為避免人員經濟損失,2020年共發布海洋災害預警230次,其中風暴潮預警61次,海浪預警169次。
持續推進海洋領域科技創新,海洋裝備成果豐碩
10909米!2020年11月10日,我國研發的“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創造了國內載人深潛新紀錄。這個項目是我國深海科技探索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在潛水器總體設計與優化、超大潛深結構等關鍵技術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帶動了我國深海材料、動力、控制、水聲通信等技術的發展,顯著提升了我國深海裝備技術的自主創新水平。
總體來看,2020年我國持續推進海洋領域科技創新,海洋裝備成果豐碩,有效提高了海洋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其中,海洋漁業高技術專業化快速發展,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中間試驗船“國信101”號正式交付,開展了大黃魚、大西洋鮭等主養品種深遠海工船養殖中試試驗;海洋船舶研發建造向高端化發展,17.4萬方液化天然氣船、9.3萬方全冷式超大型液化石油氣船等實現批量接單;23000標準箱雙燃料動力超大型集裝箱船、節能環保30萬噸超大型原油船、186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氣加注船、大型豪華客滾船“中華復興”號等順利交付。海水利用技術取得新進展,開展了100萬平方米超濾、納濾及反滲透膜規模化示范應用,形成了每年5000噸海水冷卻塔塔心構建加工制造能力。
海洋經濟中科技元素更加耀眼,數字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海洋領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
國內領先運用“北斗+互聯網+漁業”的一站式漁業綜合服務平臺“海上鮮”覆蓋了41個漁港,采用光伏與風力發電相融合的5G海洋牧場平臺“耕海一號”交付;海洋船舶實現在線交易常態化,利用“云洽談”“云簽約”“云交付”等模式,在保交船、爭訂單方面成效顯著;5G、人工智能、大數據、無接觸服務等技術逐步改變海洋領域傳統的流通、消費和服務方式,為公眾提供新體驗。海上風電場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國內首個智慧化海上風力發電場在江蘇實現了并網運行。
何廣順表示,“2021年,我國海洋經濟將延續恢復性增長態勢,市場需求將逐步釋放,濱海旅游業等海洋產業將會快速反彈。”
從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等傳統產業,到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水利用業等新興產業,海洋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發展壯大海洋經濟,既是我國破除資源瓶頸、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迫切需要,也是擴大內部有效需求、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要繼續加快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為后代留下碧海藍天。
本報記者 劉詩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