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4-02 10:47:04
【專家點評】
作者:王藝潼(中央黨?!矅倚姓W院〕國家治理教研部副教授)
提振消費是擴大內需、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抓手。消費市場運行規律具有鮮明的季節性特征,把握消費時令節奏,因時施策、順勢而為,不僅能有效激發消費潛能,更能推動多產業協同發展。今年春季,全國多地依托花卉資源稟賦,將傳統踏青賞花活動升級為融合文化體驗、休閑消費的復合型經濟活動,不僅直接帶動文旅消費升溫,更形成了農業增值、文化賦能、旅游增效的良性循環,為培育新型消費增長極提供了創新范式?!百p花經濟”之所以能持續釋放消費活力,變顏值為產值、變風景為“錢景”,主要在于升級了“花樣”、補強了“花鏈”、拓展了“花邊”。
消費場景有了創造性融合。當前,消費市場正經歷從功能滿足向追求體驗的質變。踏青賞花活動也升級為多維度沉浸式體驗的立體模式。各地構建起“日賞繁花、夜觀星火、食住行游一體”的復合場景,不僅破解了花期短暫的自然局限,更讓游客從“瞬時打卡”轉向“深度駐留”,形成“一地生多景、一景帶多業”的協同效應。
產業鏈條有了拓展性延伸?!百p花經濟”始于花,但不止于花。當前,各地正積極促進“賞花經濟”產業鏈延伸。一方面,在縱向上做深價值,構建起“種苗研發—規模種植—精深加工—品牌營銷”的全周期產業鏈,開發花卉精油、食用花宴、文創衍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另一方面,在橫向上推動融合,加快推動形成“賞花+文旅+康養+教育”的跨界矩陣,推出花田寫生、芳香理療等新興業態。通過縱向與橫向的雙向發力,催生“一朵花撬動多產業”的生態,加快釋放“賞花經濟”的乘數效應,實現從“一枝獨秀”到“花開滿園”的良性循環。
服務體驗有了精細化升級。當前,“賞花經濟”正從單純吸引客流向精細化服務運營轉型,推動“流量池”向“口碑場”的質效轉化。從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定制化服務,到結合當地優勢推出特色文化體驗項目,無一不使消費者滿意度得到有效提升,從而形成“以服務留口碑、以口碑引流量”的可持續發展生態。
可以說,這場始于春天的視覺盛宴,正演變為一場貫穿四季的產業革命。如何破解“花開時人潮洶涌,花謝后門可羅雀”的周期律,成為推動“賞花經濟”從現象級熱點向長效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命題。
養好“花骨朵”?!百p花經濟”以花為本,夯實“賞花經濟”可持續發展根基需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在生態層面,需遵循自然規律,避免因盲目引進外來花種導致“一花開百花殘”的生態災難;同時,通過輪作休耕、生態修復等手段維護種植區域的生態平衡,將“花田”視為有機生命系統而非短期消費資源。在科技層面,應聚焦花卉品種改良與種植模式創新,構建“四季有花”的供給能力,并通過不同花卉的時空搭配形成連續景觀。
做好“花文章”?!百p花經濟”需擺脫視覺消費的淺層邏輯,向文化價值與產業協同要效益。在文化維度上,應挖掘花卉的精神象征、歷史脈絡與民俗內涵,將自然景觀轉化為文化符號,通過場景敘事、藝術創作等手段增強體驗深度。在產業融合上,應以數字技術為核心引擎,催化農業基因、文旅流量等多元要素的交互反應,形成“數據流牽引價值鏈”的跨界融合生態。
建好“百花園”。破解“千園一面”困境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強化地域特色識別度。各地需立足本土資源稟賦,將花卉景觀與地理特征、歷史文脈深度融合,通過文化基因解碼形成獨特IP,避免簡單移植外來模式導致的審美疲勞。在區域協同方面,需建立跨域資源調配與特色互補機制,依托花期銜接、文化呼應形成全域賞花網絡,變零和競爭為共生共贏。本質上,百花園建設不是物理空間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特色化、系統化的價值創造,實現從景觀復制到文化再生產的躍升。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劉夢、趙明昊、靳昊、孫金行、蘇雁、徐鑫雨、宋喜群、李志臣 光明日報通訊員 俞顯峰、張偉、齊敬剛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02日 07版)
[ 責編:王蕾 ]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