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30日訊 如果沒有看到這樣一組數據,人們或許無法想象,山東的民營企業發展態勢之蓬勃向上——
2025年前2個月,山東民營企業實現進出口值3727億元,占全省進出口比重提升0.7個百分點至75%,貢獻了全省85.6%的進出口增量。
這組數據,彰顯出民營企業外貿發展“壓艙石”的重要作用,更展現出山東民營經濟大省的特質。
深入今年前2個月這組數據背后,能清晰體會到山東民營經濟的“硬核”實力:數據顯示,山東民營經濟貢獻了全省51.7%的GDP、63.5%的投資、75%的外貿總額以及80%以上的就業崗位,市場主體總量突破1400萬戶。
可以說,“十四五”以來,山東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國平均0.5個百分點,扛起 “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擔當,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放眼全國,但凡民營經濟發展好的地方,區域經濟一定發展得好。甚至有觀點指出,民營經濟是決定于一個地區經濟是否發達、強大的最關鍵因素。
于山東而言,民營經濟好,山東才會更好。山東民營經濟不但撐起山東的“半壁江山”,更成為山東高質量發展的硬核力量。
齊魯大地上,山東民營企業創新創造的干勁和活力激蕩起時代的強音: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山東有50家入選;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5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領跑全國;全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中,95%由民營企業牽頭實施,民營經濟整體實力、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持續提升。
無論是全球首發12英寸碳化硅襯底、超大尺寸鈮酸鋰晶體,還是打破國外壟斷的高強高模碳纖維材料……這些來自山東民營企業的創新成果,生動彰顯全省民營經濟的澎湃發展勢頭。而這背后,則是山東聚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多年謀劃。
若把時間軸拉長,便會發現,山東始終把發展民營經濟擺在重要位置,堅持以最大決心、最高規格、最強措施支持和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山東民營經濟實現大發展、大跨越。無論是把創優環境、健全制度作為治本之策,還是把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作為關鍵抓手,抑或是把數實融合、強化賦能作為重要內容,山東持續推出的一系列措施瞄準民營企業發展的重點難點,力求真正做到對民營企業發展“幫到點上、扶到根上”。
民營經濟是典型的“環境經濟”,哪里的營商環境優化得好,企業就往哪里走。近年來,山東穩步破除各種隱性壁壘,不斷提升行政審批效能,優化政務服務質量,推行“高效辦成一件事”的政務服務新模式,全面塑強“民事無憂·企事有解·政事高效”服務品牌。這背后,是讓民營企業充分享受到政務服務改革紅利的恒心。
今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深化民營經濟發展支持機制改革”,推出包括健全民間投資常態化推介機制、完善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長效機制、加快培育更多領航企業和世界一流企業等一攬子具體舉措,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更優環境、更好條件。
細微之處見風范。這些具體舉措,彰顯出山東誓要當好民營企業堅強后盾的決心,更有著全面提升民營企業家發展信心的深度考量。
民營經濟“穩”,則經濟全局“穩”;民營經濟“活”,則經濟全局“活”。眼下的山東,既有雄厚的產業基礎、豐富的科創資源,也有巨大的市場潛力、開放的區位優勢,更有越來越優的營商環境……相信在這樣一片沃土上,民營經濟定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