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聲在線
2019-07-05 06:46:07
斷臂將軍
6月28日,綏寧縣瓦屋塘鎮,雞公坡戰役賀龍指揮部及其紀念設施群。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童迪 攝
6月28日,綏寧縣黃土礦鎮彭家祠堂紅軍戰地醫院舊址,這間房就是“獨臂將軍”——共和國上將賀炳炎當年進行手術的地方。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童迪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劉文韜 李國斌
在不施麻藥的情況下,手臂被鋸子慢慢鋸掉,有多疼?能忍受嗎?個中痛苦,不敢想象,也恐怕非一般人可以承受。
然而,84年前,在紅軍長征途中,卻有一位紅軍指揮員,為了能繼續打仗干革命,在沒有任何麻醉的條件下,硬是憑著驚人的毅力,讓醫生用一把普通的木工鋸子,將自己負傷的右臂,連骨帶肉,整條鋸掉,充分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這位紅軍指揮員,就是時任紅二軍團五師師長、后被毛澤東譽為“獨臂將軍”的共和國上將賀炳炎。
6月下旬,記者來到綏寧縣黃土礦鎮同樂社區。蹚著碎石小徑,穿過幾棟古樸的鄉村民居,一棟褐色的老木房子靜靜佇立。這便是當年紅軍的戰地臨時醫院舊址。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當地政府的修復,舊址仍保持原樣。一間小小的木屋內,一張由兩條板凳、一塊門板搭建的“手術床”架立其中。旁邊的木板墻上,掛著一把木工用的鋸子和一卷深褐色的麻繩。
“我父親告訴我,賀炳炎將軍當年就是在這間屋內,用這樣簡陋的工具做的手術?!奔t軍后代、同樂社區黨支部委員袁均尾感慨地說。他的父親袁公仕時任紅五師通信員,曾目睹了賀炳炎當時在戰斗中負傷以及做“手術”的難忘情景。
1935年12月21日,紅二軍團到達綏寧桃坪至黃土坑(即今天的黃土礦)一帶。國民黨軍隊為了阻擋紅軍向西南挺進,連夜趕到黃土坑與瓦屋塘之間的雞公坡一帶布防,企圖南北夾擊紅軍。
第二天,擔任前衛的賀炳炎紅五師第十五團在經過雞公坡的土地坳時,遭遇敵人的阻擊,雙方發生激戰。
“由于敵人占據了有利地形,紅軍久攻不下,傷亡較大。當時賀師長急了,大喊一聲‘同志們,跟我沖’,便端著槍往上沖。”袁均尾向記者轉述父親告訴他的戰斗場景。
紅軍戰士們見師長沖鋒在前,也全都躍出簡易戰壕,與敵人展開了更為激烈的戰斗。
敵人的機槍子彈如雨點般掃向紅軍,不時有紅軍戰士倒下,沖在前面的賀炳炎也不幸右臂中彈負傷,血流如注。
自1929年隨父親參加賀龍的紅軍部隊以來,賀炳炎在歷次戰斗中曾5次負傷。每次負傷,他都是簡單包扎一下就繼續戰斗。這次,他掙扎著仍想繼續往前沖,可踉踉蹌蹌地沒走幾步,便一頭昏倒在地。
由于受傷嚴重,鮮血難以止住,賀炳炎被轉移到距戰場一山之隔的黃土坑戰地臨時醫院救治。
袁均尾的父親袁公仕,也在這場戰斗中不幸被敵人的子彈將尾骶骨打穿,送到了戰地臨時醫院。
袁均尾說:“經過紅二軍團衛生部部長賀彪的緊急搶救,賀炳炎的傷口不再流血,人也漸漸清醒。他看到我父親躺在旁邊的擔架上,還笑著問,‘紅小鬼,痛不痛?’父親回答說‘不痛’。賀炳炎贊許地說,‘對,紅軍就是要不怕痛?!?
得知賀炳炎身負重傷,軍團長賀龍也急忙策馬趕來,查看愛將的傷情。
經過醫生檢查,賀炳炎傷勢非常嚴重,只有盡快截肢才能保住性命??僧敃r,戰地醫院僅有的一點醫療器械已隨總部機關轉移,一時難以運回。醫生只好從附近老鄉家找來一把木工用的普通鋸子,準備用它來鋸掉賀炳炎受重傷的右臂。
雪上加霜的是,就在準備手術時,醫務人員翻遍藥箱,卻找不到半點麻醉藥,只有嗎啡。但是,嗎啡雖然可以止痛,可用多了會損傷大腦,而且還可能上癮。
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半昏迷狀態的賀炳炎說話了:“我不要嗎啡,直接鋸吧。關云長都能刮骨療毒,何況我是共產黨員呢?!?
賀彪只得將一塊毛巾塞進他嘴里,并要幾名戰士按住他的四肢。但賀炳炎卻提出用繩子將自己綁在門板搭成的“手術床”上。
將他全身綁定,又用鹽水將傷口簡單消毒后,“手術”開始了。起初,醫生有點緊張,怎么也不敢使勁,賀炳炎鼓勵說:“我自己都不怕,你還怕什么?來吧!”
隨著木鋸“吱嘎吱嘎”一點一點地慢慢鋸下,賀炳炎疼得兩腿伸得筆直,左手死死摳住門板邊,豆大的汗珠直往外涌,卻硬是沒有哼一聲……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痛苦煎熬,“手術”終于完成。而他嘴中的毛巾,已被咬出幾個大洞。
手術后,一直在外守候的賀龍進到屋內詢問情況。賀炳炎看到他的第一句話便問:“總指揮,我還能打仗嗎?”賀龍緊緊握住他的左手,眼含熱淚說:“你不是還有左手嗎?只要有我賀龍在,就有你賀炳炎的仗打!”
賀龍又從地上撿起幾塊截下的碎骨,用隨身手帕小心翼翼地包好,說:“我要把它們留起來,長征還剛剛開始,以后會遇到更大的困難,到時我要拿出來對大家說,這是賀炳炎的骨頭,共產黨人的骨頭,你們看有多硬!”
失去右臂的這一年,賀炳炎22歲。就在手術后的第7天,他又回到了前線,繼續指揮部隊馳騁疆場,直至革命勝利……
賀炳炎忍痛斷臂的壯舉,令當地百姓深感震撼和欽佩。他們為紅軍將士的驚人意志所傾倒,更為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所折服。大部隊走了后,他們冒著生命危險,保護和照顧了留下來的紅軍傷員。
袁均尾說,當時包括他父親在內,還有21名紅軍戰士因傷重不能行軍,被托付給當地村民。村民們將他們收留,有的認作兒子,有的當作女婿,從而躲過了敵人的瘋狂搜捕。他父親其實原名叫盛芳珍,后因被一位袁姓村民認作兒子,便將名字改成了袁公仕。他一直保持紅軍本色,新中國成立后,還先后擔任過村里的農會武裝委員、生產隊長。
硝煙已逝。青山掩映下,今天的黃土礦鎮一派安逸祥和。而在戰地臨時醫院舊址的一堵木板墻上,還張貼著一幅當年賀龍看望紅軍傷員后,有感而發的題詞:“為蘇維埃流血最光榮!”仿佛在提醒人們,革命成功來之不易……
■采訪手記
新長征仍然需要“硬骨頭”
劉文韜
作為一名在戰斗中多次負傷的紅軍指揮員,作為有血有肉的人,賀炳炎將軍不會不知道,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將自己的手臂截掉,會承受多大的痛苦,但他仍坦然地讓醫生實施了“手術”。
“這是賀炳炎的骨頭,共產黨人的骨頭,你們看有多硬!”“骨頭”的“硬”,是一種意志,這種意志,是經過血與火的考驗,在艱苦磨礪中鍛造出來的;是一種信念,這種信念,緣自對共產主義信仰的無比堅定和對黨的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誠。正是憑著這種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才使賀炳炎經受住了非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和考驗,書寫了紅軍長征史上的一段傳奇。
長征途中,正是有千千萬萬像賀炳炎這樣的紅軍將士,憑著鐵一般的信仰、鐵一般的信念,充分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犧牲精神,與國民黨反動派及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殊死的搏斗,才最終取得長征的勝利。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軍人要有些血性。軍人的血性是什么?就是為了國家和民族不惜拋灑自己的一腔熱血。今天,時代不同了,環境不同了,但使命依然未變。走在新長征的路上,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依然要有血性,依然“骨頭”要“硬”,只有這樣,才能排除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才能抵擋住“酒綠燈紅”的一切誘惑,才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