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4-18 19:25:04
臨清亂彈歷經數百年滄桑,曾建立全國第一個亂彈劇團
核心提示:
亂彈是中國諸多戲曲種類中的一個古老劇種。以弦樂、彈撥樂器為伴奏,以清唱故事、演奏曲牌子為主。
明朝正德與萬歷年間,清朝康熙年間亂彈在臨清一帶發展很快,不久后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而高出于其他地方亂彈藝術之上。如今“亂彈”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戲曲藝術璀璨的明珠。
臨清多元文化創造獨特戲曲藝術
臨清是明清以來隨著商品經濟的較高發展而興起的工商業城市。它緊靠大運河,水路交通極為便利。大運河縱貫南北,北至京津、南達蘇杭,臨清不僅是一商業重鎮,而且是北方的戲曲中心,亂彈這一“北曲別派”,也有賴于這種條件得以發展。活動在臨清一帶的民間藝術的爭盛,正是促亂彈發展求生存的主要原因。
清初,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通商貿易,陜西商人將關、陜流傳的“西調”、“西秦腔”帶到臨清一帶。南北藝人的合班,使南北腔調相互融合,衍變出“亂彈腔”,這種“新腔調”,“亂彈”即被稱為新聲。臨清亂彈形成于清順治末年到康熙三十四年以前的四五十年間。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它比京劇的形成至少早一百年。
山陜、徽班藝人在唱這種“新聲”(亂彈)時,因有鼓板或梆子司節奏,彈撥樂器在演奏中就較前隨便一些,打破了不能多一彈少一彈的定則,彈弦次數明顯增多,聽起來較前繁亂一些。
亂彈在山東臨清一帶的傳播、發展過程中,受到燕趙、齊魯民俗和北方弦索聲腔、梆子腔聲的影響,其風格漸而趨向高亢激越,渾樸粗獷。主要唱腔保持原來調式,伴奏沿用嗩吶、笛子和弦索(彈撥樂器),由于保留了南曲以檀板司節奏的習慣,漸而取消了梆子擊節,弦索也漸而不用。伴奏樂器便形成了笛子、笙、嗩吶為主自成體系的組成樂器。從現在亂彈伴奏樂器的用律以及唱腔與伴奏之間之聲復調的科學運用,可知亂彈的唱腔板腔的形成和吹奏樂器的應用已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
亂彈劇目豐富,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出,其中用亂彈腔演唱的傳統代表劇目有:《臨潼山》、《廣武山》、《煤山》《兩狼山》、《長壽山》、《石佛山》、《全忠孝》、《岐山角》、《五雷陣》、《白逼宮》、《盜繡龍甲》、《大上吊》、《汴梁圖》、《下燕京》、《高平關》等。昆腔戲有《拿金錢豹》、《鐵弓戟》、《界牌關》、《清風寨》、《倒銅旗》、《鬧天宮》、《三打祝家莊》、《寧武關》等。
社會動蕩臨清藝人流落他鄉
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三月太平軍占領了臨清州。據《臨清縣志》記載,僅幾天時間,太平軍便殺死居民16000人,臨清梨園行也難逃劫難。舊時優伶之幸存者多散居到臨清附近鄉間。如河北東路亂彈的分布是以臨清為中心呈現擴散狀的。“東路亂彈”基本在臨清、冠縣、邱縣、威縣等地。
從清道光末到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山東一帶連年戰亂(太平軍北伐、捻軍抗清斗爭),臨清亂彈班其演出范圍即向西推移,在任縣、巨鹿、隆堯一帶扎下根基,繼而擴散到今石家莊附近的贊皇、藁城一帶。由于這一帶比較偏僻,受到外來劇種影響較小,老藝人代代相傳,對原有的藝術形式更改不多,基本保持了清時“諸腔雜陳”的舊貌。
東路亂彈流行在汶、衛流域和黑龍港流域。這里“水路輻楱、商賈所通,倡優游食頗多”,因而受到其他劇種的影響較大。加之東路亂彈不斷吸取其他劇種的營養,豐富自己,并對其聲腔不斷地進行改革和藝術實踐,故而有較大發展。
東路亂彈由于一代代藝術家們的辛勤耕耘,逐漸衍變為有別于西路亂彈,自成一派的東路亂彈藝術。日本的對華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亂彈這一戲曲藝術也遭到空前浩劫。這一時期,班社解體,藝人失業,亂彈幾乎完全停止了活動,許多名藝人被迫轉行。
東路亂彈名藝人劉盛坤、卜光明被日寇抓勞工,劉盛坤死在日本,孟憲坤的“顯順臺”只剩十幾個人,因給八路軍義演,遭到日偽軍追捕,有家難歸。孟憲東逃到南方,靠做小買賣維持生活。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戰亂加災荒,東路亂彈著名藝人王長發(大王四)、戚振甲、范文賓、尹力和、張老茂、五奎等人先后餓死。中原大地,哀鴻遍野,梨園行遭到滅頂之災,這是亂彈歷史上的一次大衰落。
臨清曾建國內第一個亂彈劇團
臨清解放后,廣大藝人煥發了精神,不僅原來的職業或半職業班社恢復了演出,不少農村也聘請教師教戲,培養了一大批亂彈藝術人才。在黨的文藝路線指導下,亂彈獲得了空前的大發展。
20世紀40年代,臨西東路亂彈趙福堂(外號趙二麻子)制低音笙(俗稱大笙)使用于東路亂彈樂隊。東西亂彈男女腔均為本音咬字,假嗓拖腔。東、西路生角唱腔差別不大。旦角唱腔西路翻高八度時發出“嘔”音,俗稱帶“吼”,東路不帶“吼”。東路女腔原來與男腔旋律上大同小異,但臧文秀的女腔獨辟蹊徑,自成一家,深為行家和觀眾所稱道。
東西兩路都是以“亂彈”作為劇種名稱,實際上在近百年的歷史過程中,他們已衍變為同一名稱的兩個“劇種”,如東昌府區堂邑的戚振甲(外號廟二)等,常和威縣的東路亂彈人同臺演出。東、西兩路亂彈的板式都是以“二鼓頭”和“慢板”(東路叫慢亂彈)“流水板”、“一鼓頭”等亂彈腔為主。東、西二路的傳統文場伴奏樂器都是嗩吶、笛子和笙。亂彈笛子用七孔笛,七孔笛比六孔笛粗,比曲笛細,兼用兩種笛子技巧,聲音渾厚,別有風味。笙為純律笙,不同于一般傳統笙(依五度相生律點成)和十二平均律笙。
1957年,臨清曾在全國率先建立第一個亂彈劇團,后于1959年為培養后繼人才建立了亂彈戲校。當時,臨清縣人民政府為了保護和繁榮亂彈這一古老劇種,組建了80余人的“臨清縣亂彈劇團”。該團因陣容強大、表演精湛,編演了《大刀王懷女》、《韓夫與貞娘》、《神燈》等新劇目,把演出范圍擴展至濟南、淄博、青島、煙臺、石家莊、保定和山西、河南、江蘇、安徽等地,聲譽很高。標志著亂彈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1964年臨清縣西半部劃歸河北省成為臨西縣,“臨清縣亂彈劇團”劃歸臨西縣,更名為“臨西縣亂彈劇團”,后改為“臨西縣文工團”,一方面唱亂彈戲,一方面演出河北梆子、歌劇、呂劇和豫劇的現代戲。1966年后縣文工團不再唱亂彈戲,農村的業余亂彈堅持唱了幾年移植“樣板戲”后也相繼解散。至此,亂彈戲的演出在臨西縣宣告結束。
亂彈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價值。目前在政府的扶持下,臨清亂彈藝人多起來。臨清亂彈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吸引著戲迷和人們,同時也在傳承中不斷煥發生機和活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凌文秀 通訊員 韓銀亮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