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17-04-18 21:36:04
中國山東網4月18日訊 (記者 郝強) 4月18日下午,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在山東新聞大廈召開兩夾弦、聊齋俚曲及地方戲曲學術研討會。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地方戲曲兩夾弦、聊齋俚曲保護項目調研組負責人郭學東、安嘯梅分別介紹了兩項目前期調研情況。菏澤市定陶區文體局局長杜玉章、淄博市淄川區文化旅游和新聞出版局局長唐加福分別代表介紹了兩夾弦和聊齋俚曲的保護現狀,隨后,來自省內各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們進行了討論。
“兩夾弦”是流行于魯西南菏澤地區以及河南東部、安徽省北部一帶的地方戲曲劇種,因其伴奏樂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兩根弦夾著一股馬尾拉奏而得名。建國后,山東不少地方成立了專業的兩夾弦表演團體,先后排演了多部劇目,多次在省級、國家級戲曲展演中榮獲大獎。由于種種原因,兩夾弦目前僅有定陶縣兩夾弦非遺保護傳承中心為全國唯一的專業兩夾弦劇團,并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2016年12月,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將定陶區兩夾弦非遺保護傳承中心列為山東省藝術研究創作基地,并啟動山東省藝術研究院“齊魯文化傳承傳播工程” 兩夾弦項目。該項目將延續之前的瀕危劇種“三位一體”的保護模式。目前已率先啟動兩夾弦劇種的理論研究工作和《兩夾弦圖典》編撰工作。
聊齋俚曲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用淄川方言創作的一種獨特的文藝樣式,由蒲松齡將自己所寫的唱本配合當時流行的俗曲時調創作而成,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聊齋俚曲自誕生以來,以口口相傳的方式,長期流行于淄川地區。但世殊時異,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僅剩12個曲牌19首樂曲和淄川區聊齋俚曲藝術團一家團體,俚曲的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2017年年初,山東省藝術研究院正式啟動了聊齋俚曲的保護計劃,先期已經在淄川通過實地調研和座談會的形式,詳細了解了聊齋俚曲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傳播情況以及劇團現在的創作演出情況,搜集了大量了文字音像資料。
戲曲傳承 任重道遠
地方戲曲作為我國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是表現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一種具有濃郁地域特色、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演劇形式。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由于文化環境和政治因素的種種原因,有2/3左右的劇種正面臨衰亡或已經衰亡。已知有記錄的山東地方劇種有近40種之多,目前尚有專業劇團的僅剩14個劇種,70%的劇種已經消亡。
國家對地方戲曲日漸衰微這種現象非常重視,先后多次出臺相關政策,來保護、扶持地方戲曲的發展。文化部于2013年下發了《地方戲曲劇種保護與扶持計劃實施方案》,國務院辦公廳于印發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可以說,地方戲曲的保護、扶持工作既是國家文化傳承事業的重點,又符合廣大基層百姓的實際藝術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山東省藝術研究院“當仁不讓”地扛起了山東地方戲曲保護扶持工作的大旗,建院之初便提出打造“齊魯文化傳承傳播工程”,開展瀕危地方戲曲的搶救工作。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建院以來對多種地方戲曲進行搶救性發掘和保護,使很多瀕臨消失的地方戲曲重新立到了舞臺之上,大弦子、五音戲、茂腔、四平調、蛤蟆嗡等寶貴的地方文化記憶,在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工作人員的努力之下,得以保護與傳承。
“齊魯文化傳承傳播工程”——“菏澤大弦子戲劇種的搶救性恢復”項目,是山東省藝術研究院更名建院后第一個地方戲曲保護傳承項目。山東省藝術研究院挖掘、復排了消失四十多年的劇種——大弦子戲傳統劇目《兩架山》。該劇于2014年7月在菏澤大劇院成功首演在全省戲曲界、學術界及廣大戲迷觀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又于2016年7月應邀參加香港“中國戲曲節2016”,在香港大會堂劇院成功上演,這是山東瀕危劇種大弦子戲經過重新挖掘搶救后首次在境外演出,整個劇場座無虛席,香港觀眾反響熱烈。
《兩架山》的成功給予了山東省藝術研究院信心和力量,也為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地方戲曲傳承保護工作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在《兩架山》之后,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又與多個地方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進行地方戲劇的發掘保護工作,收效甚著,如2015年與冠縣政府簽訂協議,共同保護傳承非遺項目、瀕危劇種“蛤蟆嗡”,該項目已完成全部保護工作,相關成果集業已出版。
三位一體 山東首創
山東省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在地方戲曲保護傳承工作上的成功,得益于一套科學有效的工作模式——“三位一體”。一是恢復瀕危劇種代表性劇目,使其以嶄新的面貌重新出現在戲曲舞臺上,讓人們能從舞臺上直觀感受到古老瀕危劇種的藝術魅力,讓傳統老戲復活,讓劇種在得到重生。二是運用電視手段,拍攝反映地方戲曲保護傳承工作的大型文化紀錄片。以紀實、訪談、情景再現和動畫等手段,展示地方戲曲的歷史形成、繁盛和衰落;以科研人員搶救瀕危戲曲劇種為切入點,記錄科研人員和基層文藝工作者在挖掘、復排瀕危劇種中所付出的艱辛努力,以及生活在當地的人們對地方戲曲的喜愛和癡迷,傳播齊魯文化的優秀傳統和精髓內涵。三是集合院內科研力量,對地方戲曲瀕危劇種的保護與傳承模式進行系統研究并加以理論化,形成學術成果,對瀕危劇種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提出參考樣本,為省級藝術科研機構理論聯系實際、學術服務社會提供成功范例。
這套模式成功整合了學術資源與藝術資源,將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術研究能更為深入地服務于藝術實踐,這是山東戲曲保護的“首創模式”,也是山東地方戲曲保護工作的重要經驗。目前,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已經成功實踐于菏澤大弦子戲和冠縣蛤蟆嗡。
知行合一 砥礪前行
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在地方戲曲保護傳承工作上的成績,既得益于科學的保護模式,又得益于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合理的人才結構和工作模式。山東省藝術研究院既有藝術創作方面的人才,也有理論研究方面的人才,二者兼顧,互為依托,所以能在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方面“雙管齊下”,實現“知行合一”。
在排演蛤蟆嗡戲曲《武訓舍情》時,山東省藝術研究院派出了導演、服飾、攝像、舞美等多位專業技術人才,與冠縣地方劇團合作,以提升地方戲曲的藝術品質,帶給觀眾更高層次的審美體驗。今年3月,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又派出兩個理論小組,先后赴淄博淄川和菏澤定陶,了解“聊齋俚曲”和“兩夾弦”的基本情況,形成調研報告,為以后的理論研究工作和藝術實踐工作作準備。
三年來,山東省藝術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始終是在山東地方戲曲傳承保護工作的第一線,兢兢業業,砥礪前行。省山東省藝術研究院的地方戲曲保護工作已經在全省打響了知名度。通過“齊魯文化傳承傳播工程”,我們與地方政府、地方院團合作,救活了一個個瀕危劇種,收獲了一個個鮮活的成果,得到的廣泛社會效益也讓當地政府真切感受到了文化軟實力的巨大影響。通過我們的努力,在菏澤市、金鄉縣、冠縣等地,原本沒落的劇種和院團得到了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他們有的成立了專業院團,有的解決了人員編制和扶持資金,有的實現了建設劇場的目標,“齊魯文化傳承傳播工程”不僅讓瀕危劇種得以復活,更是激發了地方院團的活力,成為山東省地方戲曲復蘇與振興的孵化器。
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兩夾弦、聊齋俚曲及地方戲曲學術研討會是“齊魯文化傳承傳播工程”2017年嶄新階段的起點,山東戲曲人必將振奮精神、再創佳績,為山東戲曲保護傳承工作的發展繼續努力。
最后,張積強院長代表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向到場的各位專家表示感謝,并總結了“齊魯文化傳承傳播工程”有關情況。兩夾弦、聊齋俚曲及地方戲曲學術研討會是山東省藝術研究院“更名建院”三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三年來,山東省藝術研究院積極探索瀕危地方戲曲的保護傳承工作,走出了一條鮮活的、具有山東特色的保護路徑。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