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8-11 08:43:08
在老濟南人的回憶中,佇立在家中小院,耳畔常回蕩著街上傳來的吆喝聲:“磨剪子來,搶菜刀……”這悠長的叫賣聲已成為一種集體的聲音記憶。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老濟南叫賣聲漸漸消失在大街小巷,今年它作為民俗正式成為濟南市的非遺項目,以另一種形式留存了下來。
20多年來,于新民蹬三輪邊賣咸菜邊尋找老濟南叫賣聲。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于悅 攝
20年收集了
250種老濟南叫賣
每天早上爬千佛山的人們,總能聽到一聲聲濟南話版的“吆喝”,韻味悠長,底氣十足。那是于新民在亮他的絕活——老濟南叫賣。從“磨剪子搶菜刀”到“沙土,沙土”,他一口氣能把250種叫賣聲從頭到尾背下來,半個小時都停不了。圍在一旁的聽眾無不稱奇贊嘆。
提起于新民,棋盤街上的老居民幾乎無人不知,20多年來,他天天在棋盤小區騎著三輪車沿街賣咸菜,和濟南城走街串巷的商販一樣用叫賣吸引人家注意。為此他還自編自唱了一首《副食調料進行曲》,歌詞講的就是他所賣的醬油、醋和各式各樣的咸菜,而曲調用的則是純粹的老濟南叫賣聲。
250種叫賣聲可不是于新民獨創的,是他一點點打聽、收集而來。1988年,于新民工作的濟南織襪一廠停產后,近30年來他賣菜、賣早點、做保潔、收廢品,幾乎什么行當都干過,最后做起了代銷醬油咸菜的買賣。“這些聲音就是在做這些小本生意時搜羅來的,用心去聽他們是怎么喊的,怎么運氣,高低音怎么使用。”于新民說,做這種收集純粹是出于個人愛好,他養成了一種習慣,碰見上年紀的老人就去問人家記憶中的叫賣聲,然后一句句記在腦子里。
走街串巷的聲聲吆喝
引人懷舊
“長果仁,鮮長果,破撲塵,爛套子,麻包片剩頭子,破銅爛錫,玻璃渣子,溜溜瓶子,報紙書本子,大量地收購廢品……”這是于新民最先收集到的叫賣聲,其中破撲塵就是破布,“人家買來糊在板子上,剪出鞋樣來做鞋墊。”包羅萬象的叫賣聲體現的是不同時代經濟的生活面貌,“磨剪子搶菜刀”無疑是最經典的吆喝聲,直到今天仍能從街上聽到。
每逢寒冬來臨,濟南來自南部山區的商販們就挑著干草擔子進城了,一聲聲“鋪床草”的吆喝將人們喊出了家門,他們帶來的正是濟南許多人家過冬的“床上用品”,用干草套成的褥子,躺在上面暖和柔軟,還帶有草的清香,是許多老濟南窮困生活中溫暖的記憶。
“拾掇風箱”的吆喝聲講述的是另一種生活場景,“風箱”曾經是濟南人做飯的必備品,一個木箱,一只木制把手,通過拉進拉出鼓風引火,往爐灶里添柴做飯,也是許多老濟南人小時候在家中做過的活計。
三分之二的叫賣聲
都消失了
“老一輩的人聽見我的吆喝聲很有感觸,仿佛一下子被帶回了小時候,說那時從街上聽到的聲音就是這個味兒。”于新民說。隨著時代變遷,許多老行當的叫賣聲也已逐漸從濟南的老街巷消失了,擴音喇叭里重復錄制的人聲取代了純粹的吆喝。
于新民的250種叫賣聲中最晚出現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有百年前的吆喝聲。現在這些至少有三分之二已徹底成為歷史,他自己在五六年前就已不再沿街叫賣,默默地做起送貨生意。
“叫賣的環境消失了,從前大家住的都是像老城區一樣的平房,街上吆喝一聲就出來了,現在都搬上了樓,超市商場遍地都是,不再需要沿街售貨。”前年于新民將在腦海中存了20多年的老濟南叫賣錄成聲音、寫成文字保存下來,如今又成功向濟南的文化部門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城市留給后人聆聽的記憶。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于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