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早報
2017-12-31 07:42:12
日歷翻到了最后一頁,又一年忙忙碌碌行色匆匆。與其扼腕嘆息時間太快,不如趁著假日放慢腳步,高樓大廈看久了未免有些厭倦,元旦跨年就去身邊那些老街巷弄看看,用慢方式開啟2018年。
太平路,青島名副其實的一張老的城市名片,前海沿、小青島、棧橋,都是青島人抹不去的記憶,無論外地游客還是本地人,基本都會來過這里。新年小長假,不如就沿著這條海濱大道,歷數過往的難忘歲月,還看美麗的青島灣向未來延伸。
感受最古老的天后宮
太平路東起萊陽路和大學路路口,西到貴州路和朝城路路口。它是青島最早的道路之一,見證了老青島的百年滄桑,也同樣守望了百余年的潮起潮落。
據著名文史專家魯海先生介紹,清朝末年,從總兵衙門沿青島灣海濱修了一條通往黑瀾兵營的驛道。德占青島后,石砌海岸,在驛道基礎上建了一條濱海馬路,以德國皇帝名字命名,叫凱撒·威廉皇帝街。但是,中國人一般叫它前海沿兒,或南海沿兒。日占時期叫舞鶴町。中國政府收回青島,認為青島歷遭德日侵占,為祈求太平,將旭山改名為太平山,將碌島改名為太平角,將這條路改名為太平路。
太平路上有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明代的天后宮。從明代建成后,多次重修,現在的天后宮,后殿基本上是原貌,兩株銀杏是明代遺物,臨街戲樓是1937年大修時重建的。院內的兩座清同治年間碑,是記載青島歷史的珍貴文物。德占青島后要拆除天后宮,遭到中國人強烈反對,眾怒難犯,帝國主義最終沒有得逞。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天后宮曾經是市南區少年宮。1996年,青島市政府對其進行全面修復,并將其辟為“青島市民俗博物館”,于1998年1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現在,集天后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為一體的天后宮,每年新年期間都會開展豐富的民俗文化廟會活動吸引絡繹不絕的市民。
放慢腳步體會歷久彌新
沿著太平路由東往西漫步,最東段的太平路2號是赫赫有名的育才中學。太平路4號是棟1層的小房,帶著濃郁的歐式建筑風格。很多老青島人都知道,在這一個歷經百年風雨的德式建筑內,是一處默默地為周邊居民服務的污水處理泵站。太平路11號和13號,擁有這條路上最別致的兩座小樓。世紀更迭,光陰逝去,它們卻依然保持著青春和風韻。太平路13號,曾經是德國建筑師畢婁哈的舊宅。畢婁哈在青島留下了許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圣彌愛爾教堂。然而,相比于其他作品的繁復華麗,畢婁哈為自己設計的私宅,卻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味道,很有現代流行的極簡風感覺。
再接著走,你會看到太平路17號太平路小學,資料顯示該校建于1933年,經過數十年多次的改建,已經看不到校園最初時的樣子了。現在該校卻依然是市南區數得上的學校。當走到太平路23號,不妨留意一下,這座建筑采用了仿木結構,樓體為自由式布局不對稱。屋頂體現了歐式風格的特點,兩側置大山墻,上覆雙面坡屋頂,山墻上開窗,墻身上刻有木架的裝飾。屋頂正中開折頁式老虎窗,屋面上覆蓋紅瓦。建筑的周圍以綠樹環繞,營造出了一種愜意的生活狀態。據說,該樓的設計師為日本人三井幸次郎,而當年的主人坂井貞一是日本商人。建筑風格類似的太平路31號,據說這里是亨利王子酒店舊址,它是青島最早的高級飯店,建于1899年,由德國建筑師庫爾特·羅克爾設計。
棧橋跨越古今盛景
走過這幾處獨具異域特色的古老建筑,眼睛不自覺往海的方向一瞥,在堤壩和黑松的掩映下,已經清楚地看到青島的標志——棧橋就在眼前。海鷗成群飛舞,冬日的海展現著它的別樣魅力,晴朗的天空下,沙灘在溫暖柔美中略顯明媚,悠遠綿長里蘊含著一絲慵懶與從容。海面風帆點點,波光粼粼,海風似情人的呢喃,溫柔舒緩。站在太平路上觀望,茫茫汪洋盡收眼底。棧橋本是1892年建的軍用碼頭,后成為觀光旅游景點。1915年勞乃宣在詩中寫道:“海天萬頃清光煦,沙堤千尺沿低樹,斯須軒足登棧橋,直到滄波漸深處,士女如云不知數……”棧橋后來曾多次大修、改建,增建的回瀾閣,是青島第一個百年的標志。
棧橋往西,建于1902年的禮和商業大樓,現在已被旅館商店占據。太平路最西端100多米路西,有幾個民居院落,也都是德式老房子。
帕默1910年寫的《青島》(李厚基譯)一書記載了當時太平路上的景觀:“由優美的威廉皇帝大街向東,是通往大衙門的最近的道路。人們先后經過中心旅館和亨利王子飯店,還要經過德華銀行。在亨利王子飯店和德華銀行之間、威廉皇帝路口頂端,矗立著錐形的葉施克紀念碑,它坐落于海岸上的一塊不大的突出地面上,四周花園環繞。繼續前行,還要經過山東路礦公司、中國大廟(天后宮)到大衙門,它也曾是德國總督辦公地,1889年亨利王子曾在此下榻。”據魯海先生介紹,亨利王子飯店(后東館),1910年又擴建了中館,1914年后叫大飯店,兼并了中央旅館作為其西館。抗日戰爭后,東館曾作為辦公場所,今已拆建為泛海名人酒店。
細細品味城市變遷
臨近棧橋景區,很多游客還遠遠欣賞過位于太平路和中山路路口的中山路1號。整棟建筑為兩層,并設有半地下室,屋頂開老虎窗,帶閣樓。建筑以南面為主立面,呈三段式造型,窗臺和檐口用粗花崗石裝飾。建筑南側為小型花園,設置遮蓬座席后,就是能享受海景的露天酒吧。走進內部,有古老的木質樓梯,保存完好的壁爐,歷經百年依然不遮攔的海景……幾乎整個20世紀,中山路一號都是一個值得玩味的地方。
據了解,中山路1號是德占時期德國在青島修建的第一個俱樂部,是德國上層人士的社交場所。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后改作會員制的國際俱樂部(亦稱青島總會)。1949年后俱樂部停辦,建筑曾先后作為“中蘇友好協會”和“青島市科技協會”的辦公樓。2009年,辦公單位遷出,目前是一家西餐廳在經營,不管假期與否,常常吸引著人們去就餐,這座見證著歷史的“中山路一號”,穿過百年的迷霧,如今的它依然在記錄著這座城市的變遷。(記者楊健 攝影 趙健鵬 )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