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18-01-21 14:02:01
□ 本報評論員 邵方超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全面振興之“全”,培育鄉村新風,傳承鄉土文化,提振農村精氣神,是必備一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優秀鄉村文化,能夠增強農民凝聚力,孕育社會好風尚,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和保證。農民群眾生于鄉村、長于鄉村,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最基本力量,他們積極投入建設家園的熱情一旦被激發、被點燃,勢必能釋放蓬勃活力動力,重塑農業農村新面貌新風尚。然而,一段時期里,農村一些地方不良風氣盛行,講排場、搞攀比,既有“娶不起”的問題,也有“還不起”的問題,還有“死不起”的問題,這些現象,是鄉村文明樂章中的不和諧音符,沖擊農村社會公序良俗,侵蝕廣大農民群眾干事創業的心氣。新一屆省委以高度的文化自覺,重新認識鄉村文化的價值和使命,把抓好鄉風文明、振興鄉村文化,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把脈精準,恰逢其時。
行為體現習慣,習慣反映價值。革除陳規陋習,最終要靠價值觀念轉變。而價值觀念的除舊布新,靠“喂食”型的文化給養,“大水漫灌”式的文化輸送,是做不成的。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大力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走進農村、走進農民群眾,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沂蒙精神,深入實施“四德工程”,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把會議精神貫徹好、落實好,關鍵要在結合、融入上下功夫。把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放在農民群眾的生活期盼中去解說,把黨的方針政策,與農民群眾的柴米油鹽相結合,落細落小落實,才能讓人易于接受,真心喜愛,深刻記取;注重示范引領,挖掘普通人的人性光輝,傳播“身邊的感動”,讓價值觀念更加可知、可感、可學,才能成為農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基本遵循和行為準則,創造向上向善的農村新風尚。
陳規陋習,貌似源于傳統文化,實則屬于歷史糟粕。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鄉村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手段,但絕不能打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旗號,助長那些封建糟粕沉渣泛起。在利用傳統文化過程中,一個基本的立場和態度是,看它是否有利于解決今天農村的問題和需求,是否能夠轉化為涵養鄉風文明、振興鄉村文化的有益精神財富。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蘊含著矯正社會時弊、提升精神境界的天然因子,為我們今天抵制農村的陳規陋習提供著基本的規范和秩序。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鄉村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就要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使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鄉村文明建設,形成良性鄉村文化生態;實施鄉村記憶工程,講好千村故事,讓農民群眾重新認識身邊的一磚一瓦、一絲一粒,加深對鄉土文化的理解與認同,讓民淳俗厚,源遠流長。
移風易俗,根除積弊,既要潛移默化,也要制度規范。軟硬結合、破立并舉,才能真正遏制陳規陋習滋生蔓延的空間。鄉村是人情社會、熟人社會,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債。面對傳統禮俗和陳規陋習之間一些模糊地帶,必須用規則劃出一條線,讓群眾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規則提供導向,行為就有規范,婚喪嫁娶也好,人情往來也好,就能確立厚養薄葬、喜事新辦的新典范。規則不是掛在村頭、貼在墻上的標語,而是要拿來用的。農村黨員干部做規則的向導,做移風易俗的先行者、倡導者,帶頭示范、躬身踐行,就很容易感染身邊的群眾;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村規民約積極作用,約束村民攀比炫富、鋪張浪費,更容易形成積極健康的新風尚。注重現代治理理念、手段和傳統治理資源相結合,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爭,以德治春風化雨,就一定能讓鄉風趨淳、民風趨厚、群眾減負,讓現代文明之花在廣袤農村大地盛開綻放。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