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8-02-02 09:56:02
從幾毛錢一斤到10元錢一個,隨著桃子身價的逆襲,臨沂市費縣朱田鎮明石塘村60歲桃農李祥瑞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改變:從貧困戶到村里的技術員、從不會開關電腦到網店店主。
今年是我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如何讓一個貧困戶長效脫貧,除了抓產業就業、抓技能培訓,還要突出抓好精神扶貧,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李老漢種桃子的故事,就生動地闡釋了精準扶貧措施帶來的蛻變。
臨沂市費縣朱田鎮明石塘村二層復式住宅。
以前桃子幾毛錢一斤全家收入不過萬
“歡迎到我們明石塘村來,來的人越多越好,請你們來看看我們美麗的故鄉。”1月29日,省人大代表、臨沂市費縣明石塘村黨支部書記王紅旗拿出手機,給記者翻看手機相冊里的一張張照片:成片的果園和茶林簇擁著一棟棟二層小洋樓。王紅旗說,在這些小洋樓里,很多村民都忙活著在淘寶店賣水果。
李祥瑞就是其中的代表。以村里的果品和金銀花優勢資源為基礎,農戶們成立了果樹種植合作社、金銀花合作社、果茶加工合作社、果品銷售合作社,李祥瑞不僅忙著果樹合作社的技術活,還天天忙活著網上下單、發貨,而在幾年前,他甚至連開關電腦都不會。
盡管已經60歲,可李祥瑞干起活兒來仍很有勁頭兒,一天到晚都不歇著,還經常向農科院的幫扶專家請教新品種種植。“別看他現在成了技術員,在兩年前,讓他改進種植品種,他還不樂意呢。”
明石塘村有耕地400畝,山地則有3200畝。那個時候,李祥瑞家里雖有幾畝果園,但由于山區崎嶇和房屋的阻礙,果樹難以成片栽種。李祥瑞沿用最基礎的種植方式,結出的果實幾毛錢一斤,推著小車到鎮上去賣,有時都按筐定價。一年到頭,一家四口加起來收入不到1萬元。而這在當時村里并不少見。
做生意回鄉當上村支書的王紅旗想改變現狀,他自己出錢修路,成立合作社搞規模種植,提高果品的質量,可是村民大多在觀望。李祥瑞也不例外,他認為一來沒閑錢買樹苗;二來沒技術,賠了本,連近1萬元的收入也難保。
村里建起合作社,桃農學到農業新技術
轉機發生在2015年。山東啟動在全省范圍內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別工作。在這一年,李祥瑞和其他100多人成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臨沂市決定對分散的居民進行搬遷,讓果園連在一起,進行大規模種植。在村里規劃社區綜合服務體,每棟住宅都是二層復式的設計,還配有廣場、書屋、便利店等。2017年10月,李祥瑞和村民們分批住了進去。
與此同時,80萬的扶貧資金投入到合作社,果園種植面積達到了8000畝。而這時,李祥瑞和其他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到臨沂接受了新型職業農民教育課程。
在那里,李祥瑞學習了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技能和土地經營管理技術。回來以后,在當地農業部門的帶領下,李祥瑞將自己的土地流轉到了合作社。借助于扶貧資金,他又領到了免費的高質量桃樹苗。
栽種上新品種果樹后,他擔任了技術員,主要負責修剪和土壤施肥,每天在合作社的果園里給果樹把脈。等到果實成熟,桃子的個頭比一個手掌都大,顏色好看,口感也沒的說,明石壽桃價格從幾毛錢一斤賣到了10元一個。
王紅旗帶領村民建了冷庫,延長水果保鮮期,水果銷往上海、北京等地。李祥瑞在網上開網店賣起了水果,2016年他們一家年收入達到了4萬元,與其他幾十位村民一起,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精準扶貧施策要準,對不同人群區別發力
“李祥瑞的故事只是一個例子,他代表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脫貧的路子。”王紅旗說,只靠錢解決不了扶貧問題。通過村里的產業帶動,讓村民通過就業和培訓,有了生存能力,從骨子里就想脫貧。
明石塘村的脫貧故事還在繼續。王紅旗說起下一步打算,村里計劃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借助明石塘村的美麗傳說和8000畝果園的資源稟賦,開啟采摘、農家樂和娛樂為一體的鄉村生態旅游區。
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都脫貧了。目前,明石塘村還有11戶“老大難”,他們有的是高齡孤寡老人,有的是重度殘疾人,他們是脫貧的難點。
“精準扶貧施策要準,就要針對不同的人群區別發力。”省政協委員、山東省康復研究中心主任張斌說,針對老弱病殘,除了產業帶動,還要發揮兜底作用,守住扶貧最后一道防線。
王紅旗說,鄉村生態旅游做起來以后,扶貧的資金繼續以貧困戶入股的方式,投入到項目上,按照比例進行資產收益分紅,保證他們收入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明年,希望我們再見面的時候,我會有更多的照片拿給你看,更多的故事講給你聽。”他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陳瑋 范佳 張玉巖 馬云云)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