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聊城市政府網
2018-10-19 15:38:10
10月18日,聊城市政府發布《聊城市城市總體規劃(2014-2030年)》(公布稿)。以下為規劃摘編:
本次城市總體規劃內容,分為市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次:
聊城市域范圍,轄臨清市、高唐縣、茌平縣、陽谷縣、東阿縣、冠縣、莘縣和東昌府區等6縣、1區、1市,總面積8715平方公里。
中心城區范圍,北至規劃北苑路、西至德商高速公路,東至機場東路,南至規劃南苑路,面積386平方公里。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結合聊城市發展實際,確定城市規劃區范圍為東昌府區行政轄區全境,面積1443平方公里。
城市性質與發展目標
城市性質:
中國江北水城,冀魯豫交界區域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
城。
城市職能:
1、聯系中原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綜合交通樞紐與物流中心;
2、冀魯豫三省交界地區公共服務中心;
3、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基地;
4、京杭運河沿線重要的文化旅游名城;
5、山東省省會經濟圈現代制造業基地;
6、聊城市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7、北方生態文化宜居示范城市。
城市發展目標:
以“東融西借、跨越趕超,建設冀魯豫三省交界科學發展先行區”,“建設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業新聊城”為指導思想,緊緊抓住“兩區一圈一帶”的戰略機遇,實現聊城市的轉型發展與跨越發展。
力爭把聊城建設成為:“中國江北水城,國際運河古都”;“ 五化協調示范,生態發展典范”;“區域交通樞紐,三省交界中心”。
城鎮發展戰略:擴核強縣,多極帶動
加快聊城中心城區與茌平縣城和東阿縣城的一體化發展,構建聊茌東都市區,全面提升聊城中心城市在冀魯豫三省交界地區的綜合競爭力與輻射能力。預留“聊茌東都市區”進一步向西部整合拓展的空間條件,適時啟動“聊茌東陽莘都市區”的規劃建設。將縣城作為聊城縣域城鎮化的主要載體,強化人口、產業向縣城的集聚,突出縣城在縣域內的城鎮化增長極作用,與聊茌東都市區共同帶動市域城鎮化,并支撐聊城中心城市高端功能的培育。
市域總人口及城鎮化水平:
規劃2030年聊城市域常住總人口規模達到690萬,市域城鎮化水平達到68%,城鎮人口468萬人。
城市人口規模:
規劃2030年聊城中心城區人口180萬人。
城市建設用地規模:
規劃2030年聊城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204.46 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設用地113.59平方米。其中,人均新增城市建設用地95平方米。
城市開發邊界:
規劃根據聊城中心城區2030年城市建設用地規模,以及聊城城鎮化發展到成熟期的聊城中心城區遠景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確定不同時期城市開發邊界如下。
遠期城市開發邊界:東至四新河,南至規劃南苑路、南水北調北側路和聊莘路,北至規劃北苑路,西至西二環路與閆寺辦事處西側規劃路。
遠景城市開發邊界:東至機場東路,西至德商高速公路,南至規劃南苑路,北至規劃北苑路。
城鎮空間結構:
規劃形成“一心、兩軸、兩帶”的市域城鎮空間結構。
“一心”即聊茌東都市區,通過中心城區與茌平縣城、東阿縣城的互動發展,形成多組團、綠心型的發展格局,成為帶動聊城市域、輻射三省交界地區的核心增長極。
“兩軸”即依托國家重要通道,面向區域的兩條重點城鎮發展軸:鄭濟城鎮發展主軸、京九城鎮發展副軸。鄭濟城鎮發展主軸依托規劃鄭濟高鐵(濟聊城際)、濟聊-德商高速公路、青蘭高速公路等國家級通道,串聯聊城中心城區、茌平縣城、東阿縣城、陽谷縣城和莘縣縣城等城鎮,是未來聊城推動濟聊一體化,聯系山東半島,聯動中原經濟區的核心發展走廊。其中,位于鄭濟城鎮發展主軸上的陽谷縣城和莘縣縣城,要積極推動相向發展、緊密協同,共同推進“陽莘一體化”。京九城鎮發展副軸依托京杭大運河、京九高鐵和京九鐵路,串聯臨清城區、聊城中心城區、七級鎮、阿城鎮、張秋鎮等城鎮,是聊城市域空間發展的歷史主軸線,也是聯系京津冀和長江中游地區的重要通道。
“兩帶”即聊邯城鎮發展帶和聊德城鎮發展帶。聊邯城鎮發展帶,串聯聊城中心城區、冠縣縣城、鄭家鎮、東古城鎮等城鎮;聊德城鎮發展帶串聯聊城中心城區、博平鎮、高唐縣城等城鎮。兩條城鎮發展帶是聯系聊城中心城區與周邊城市,輻射帶動聊城市域內城鎮的重要發展帶。
城鎮中心體系規劃:
規劃市域形成五級城鎮中心體系,分別為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縣域中心、重點鎮和一般鎮。聊城中心城區為市域中心城市,臨清城區為市域副中心城市,茌平縣城、東阿縣城、莘縣縣城、陽谷縣城、冠縣縣城、高唐縣城等為縣域中心城市;顧官屯鎮、沙鎮鎮、鄭家鎮等 26 個城鎮為重點鎮,其它各鎮為一般鎮。
城鎮規模結構規劃:
強化中心城市人口規模,加快城鄉人口向“聊茌東”都市區集聚,推進各縣(市)人口向縣(市)城區集聚,適度向少數有條件的重點鎮集聚,撤并、收縮一般小城鎮規模。規劃2030年聊城中心城區常住人口規模達到150萬以上,臨清城區、陽谷縣城、茌平縣城常住人口規模達到30-50萬人,高唐縣城、東阿縣城、冠縣縣城、莘縣縣城常住人口規模達到20-30萬人;26個重點鎮和3個規模較大的一般鎮鎮區常住人口規模達到1-5萬人;其它各鎮鎮區常住人口規模在一萬人以下。
城市發展方向:
規劃期內,聊城中心城區城市發展方向為“西拓南展、東優北延”。
“西拓”,依托現有的區域交通設施優勢基礎,抓住高鐵樞紐建設的戰略機遇,建設聊城中心城區面向大區域、面向未來的新興功能集中發展區。建設聊城中心城區向西帶動與輻射的綜合性城市副中心。
“南展”,以現狀功能為重要載體,充實并優化這一地區的現代服務業和居住功能空間布局,規模化建設休閑旅游、度假養生等功能,結合規劃城際鐵路聊城南站,打造聊城中心城區南部重要的綜合性片區公共服務中心。
“東優”,落實關于聊城中心城區壓煤與城市建設的相關文件要求,以保護古漯河濕地功能為先,落實區域生態廊道建設要求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要求,聊城中心城區向東不進行大規模、連片的空間拓展,重點推進現狀建成區的內部挖潛與功能更新,提升聊城中心城區東部地區的發展水平。
“北延”,向北延伸拓展現狀已經形成規模的工業、倉儲物流、商貿等功能,充實配套生活服務功能,重點改善并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環境品質與基礎設施水平。
城市空間結構:
規劃聊城中心城區生活服務功能圍繞徒駭河兩岸集聚、沿徒駭河軸向拓展,工業向背離徒駭河的西北和東南兩個方向集聚。形成“一主、兩副、三軸、五片”的城市空間結構。
一主:柳園路城市主中心,為市級綜合公共服務中心。
兩副:城市東部副中心和城市西部副中心,為市級綜合公共服務副中心。
三軸:沿徒駭河的商貿和生活服務發展軸;沿東昌路的商務、文化、醫療和商業發展軸;沿柳園路的商業和休閑娛樂發展軸。
五片:五個綜合性城市片區。分別為中心生活服務區、北部工貿物流區、西部高鐵新城、南部旅游商貿區、東部產城新區。
城市功能布局:
形成“一城、五區、多組團”的功能布局,即中心城區分為“中心生活服務區、北部工貿物流區、西部高鐵新城、南部旅游商貿區、東部產城新區”五個片區。每個片區,又由多個功能組團構成。
中心生活服務區:東至徒駭河,南至湖南路,北至濟聊高速,西至京九鐵路,是聊城市級商業、旅游、文化和商務金融等功能的主要集聚區,也是城市最主要的居住承載區之一。分為以商業、商貿、文化旅游和生活服務功能為主的多個組團。重點增加公園綠地和廣場等公共開敞空間,優化城市天際線,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服務水平,提升居住環境品質,建成聊城中心城區最重要的宜居示范區和景觀風貌展示區。
北部工貿物流區:南至濟聊高速、東至徒駭河、西至現狀京九鐵路,北至規劃建成區北邊界,是聊城中心城區保稅物流、農產品貿易的主要承載地區,還布局有工業和配套生活服務等多種功能。分為嘉明工業組團、東站物流園組團、農產品貿易中心組團、北城辦事處組團和嘉明生活服務組團等多個組團。這一地區著重發展商貿物流功能,強化與商貿物流相關的加工與制造業發展。
西部高鐵新城:東至現狀京九鐵路,南至聊莘路,西至西二環路,北至閆寺辦事處規劃北側道路,是聊城市新興的商貿辦公、商業服務、文教科研、產業和生活服務功能區。以聊城高鐵站的建設為契機,吸引高新技術、科研、商貿辦公等功能落位,使之成為聊城中心城區跨越發展的新增長點。以濟聊高速公路為界,北部重點引導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集聚;南部重點圍繞高鐵站樞紐,引導區域性的商貿辦公、教育科研和生活服務等功能布局。在電廠東側的濟聊高速公路兩側區域,相對集中的布局物流倉儲用地。
南部旅游商貿區:北至湖南路,東至柳園南路,西至現狀京九鐵路,南至南苑路,也是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區的主要功能承載區,以文化教育、行政辦公、休閑娛樂、旅游服務和生活服務等功能為主。區內以望岳湖為主要分界,劃分為行政辦公、商貿、文教和休閑度假等多個組團。南部旅游商貿區嚴格控制開發強度,以中低強度開發為主要模式,打造成聊城中心城區新興的休閑旅游和度假功能片區,重點展現聊城中心城區優美的生態環境。
東部產城新區:西、北至徒駭河,東至四新河,南至南苑路,是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聊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核心功能承載地區。分為綜合性公共服務、生活服務、工業、商貿物流和高等教育等為主體的多個組團。
機場發展目標:
規劃聊城機場為山東省重要的支線機場,機場飛行區等級4C,2030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00萬人次/年。
規劃聊城機場選址于東昌府區鄭家鎮周邊區域。同步建設公路客運站、公交樞紐等機場配套設施,并完善集疏運通道。
積極發展通用航空,規劃莘縣、冠縣、臨清、陽谷等通用機場。
水運規劃:
開展徒駭河和京杭運河航道開發建設整治,主要航道達到內河III級航道通航標準。
在聊城中心城區東北、東昌府區與茌平縣交界區域,徒駭河沿線,規劃建設聊城港,位于聊城北苑路與東二環路交叉口東北側,2030年貨物吞吐量達到2150萬噸,主要服務于聊茌東都市區大宗物資運輸需求。
中心城區河湖水系規劃結構
規劃聊城中心城區形成“二河、四湖、藍脈串城”的總體格局:
二河:古運河和徒駭河兩條城區內部主要水系;
四湖:東昌湖、望岳湖、蓮湖和九州洼四個核心生態景觀湖面(濕地);
藍脈串城:規劃在聊城中心城區內,形成小湄河、雙力河、西關河、新水河、聊位河等多條不同尺度的河渠,連通主要河流和湖面,串聯城市各主要片區。
歷史城區傳統格局與環境特色
名城價值:
聊城是華夏史前文明在黃河中下游流域重要文化遺跡集中分布地區,是商貿、交通文化交相輝映的運河文明傳承地;是藩籬兩京、多次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軍事要沖;是中國明代經濟移民背景下的華北平原農業大發展代表地;是輻射三省的中西宗教文化匯集、繁榮之所;擁有包容多重文化的仁厚寬和的人文精神。
名城特色:
聊城歷史文化名城特色為“城、市、河、湖”融為一體。
“城”為古城區,遵循《周禮·考工記》建造,是軍事重鎮和按照禮制建城的范本。
“市”是位于古城和京杭大運河之間、以東關街為主要通道、具有“魚骨架”肌理的傳統商業地區。
“河”為京杭大運河,歷史上是影響聊城興衰的重要水陸交通要道。是中國古代南北經濟聯系的重要命脈,更是影響聊城興衰的重要因素。
“湖”指東昌湖,是由古城重要軍事防御體系——護城河演變而來,系歷史上的古城護城河水系不斷挖掘而成,是古城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雛形形成于公元1070年,時為護城河,后經多次拓展,至今水面擴至4.2平方公里(含湖心島),水深2—3米。現在是聊城中心城區內重要的生態景觀核心。
古城、東關街、京杭大運河和東昌湖是聊城城市發展的重要歷史遺存,更是聊城有別于其他城市所獨有的特色。保護“城、市、河、湖”的歷史格局和歷史環境,是保障聊城歷史文化資源得以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礎。
歷史城區范圍:
歷史城區四至范圍為:北至東昌西路,南至湖南路、西至昌潤路、東至柳園南路,面積 11.25 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
規劃歷史城區功能定位為“聊城市水城特色的核心展示區”、“聊城中心城區核心公共開敞空間”、“聊城中心城區文化旅游服務的核心承載區”和“聊城傳統居住形態與風貌的主要傳承區”。
古城格局和風貌保護:
保護城、市、河、湖相互交融的整體格局和水城特色,以及“一城、一片、一環、一帶、雙軸”的總體結構。
一城:指古城,輪廓方正,構圖對稱,四周水系環繞。內部“九宮格”式的三橫三縱道路格局,是歷史上重要公共服務設施的承載空間。
一片:指東關街片區,商業貿易交換場所,輪廓自由。東關街將該片區劃分為南、北兩片,南北兩片場地中央均有水系,建筑圍繞水系布局。南北兩片的聯系主要以東關街為骨干,引出“魚骨狀”路網。
一帶:指京杭大運河,蜿蜒于歷史城區東側,沉淀千年歷史積淀。城市的興衰、發展都與它有著深刻的淵源。文保單位、古樹名木、歷史建筑物、構筑物沿運河分布,如山陜會館、隆興寺鐵塔、天主教堂、崇武驛大碼頭、崇武驛小碼頭、禮拜寺和小禮拜寺等。
一環:指環古城水系——東昌湖,水面寬廣,經由歷史傳承發展形成,是歷史城區重要的歷史要素及環境。
雙軸:一條指“運河—東關街—古城—東昌湖”這一東西向歷史軸線,反映出城市各功能組團的布局方式和聯系方法;另一條指“河—市—城—湖”軸線,這條軸線內涵豐富,展示了聊城輝煌的歷史。
歷史文化街區價值和特色:
聊城歷史城區內有兩處山東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聊城東昌府米市街歷史文化街區包括核心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兩部分。核心保護范圍約40公頃,建設控制地帶約63公頃。
聊城東昌府區大小禮拜寺街歷史文化街區包括核心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兩部分。核心保護范圍約 44公頃,建設控制地帶約60公頃。
聊城東昌府區米市街歷史文化街區為傳統居住和商業混合型地區。曾是聊城京杭大運河沿線九大商埠的重要代表地。歷史上商業發達,會館眾多,山陜會館、崇武驛大碼頭、崇武驛小碼頭保存完好,是米市街歷史文化街區商業繁榮的重要代表。米市街歷史文化街區是東昌古城東關地區典型“魚骨架”肌理地區,米市街、羊使君街、雙街依然保留著歷史尺度,是“魚骨架”肌理的重要構成部分。
聊城東昌府區大小禮拜寺街為傳統居住和商業混合型地區。曾是聊城商業代表地——東關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商業發達、文物古跡眾多,隆興寺鐵塔、傅氏祠堂、禮拜寺、小禮拜寺保存完好。多元宗教文化特征明顯,為聊城回民聚居地。
(聊城市政府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