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1-01-11 15:01:01
原標題:濟南將建設“無廢城市” 破解垃圾圍城山東多地在努力
來源:大眾網
“垃圾圍城”在一些地區已成城市之痛。近日,濟南提出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實現市域垃圾全分類、資源全回收、原生垃圾基本零填埋,吹響了破解垃圾圍城的號角。實際上,不只是濟南,山東多地近年來圍繞“無廢城市”這一思路,已經有了諸多探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市域垃圾全分類、資源全回收、原生垃圾基本零填埋
2020年12月15日中國共產黨濟南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濟南市委關于制定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中明確: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強化源頭管控,深入推進產業、能源、運輸和農業投入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加快綠色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和推廣應用,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動清潔生產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推進重點行業和領域綠色化改造,加快萊蕪—鋼城重工業基地綠色轉型。完善高耗能行業差別化政策,推進清潔能源倍增行動,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合理規劃建設一批現代化垃圾處理設施,推廣垃圾分類處置,實現市域垃圾全分類、資源全回收、原生垃圾基本零填埋,推進“無廢城市”建設。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開展碳排放達峰行動,力爭“十四五”末率先實現碳排放達峰,率先建設全國“碳中和”現代綠色智慧城市。
“無廢城市”概念由我國首倡
“無廢城市”的提法非常形象,它是我國首先在世界范圍內提出的概念。它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也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
“無廢城市”的首倡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對媒體表示,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將引導全社會減少固體廢物產生,提升城市固體廢物管理水平,加快解決久拖不決的固體廢物污染問題。“無廢城市”建設直接產生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特別是對提升城市管理的現代化水平意義重大。
日本、歐盟、新加坡在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方面開展了積極的嘗試與探索。日本持續推進建設循環經濟社會基本規劃,通過促進生產、物流、消費以至廢棄的過程中資源的有效使用與循環,將自然資源消耗和環境負擔降到最低程度。歐盟委員會先后發布“歐洲零廢物計劃”“循環經濟一攬子計劃”。新加坡提出邁向“零廢物”的國家愿景,通過減量、再利用和再循環,努力實現食物和原料無浪費,并盡可能將其再利用和回收。
濟南生活垃圾焚燒率已超90%“零填埋”日益接近
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建起相匹配的垃圾終端處置能力是重中之重。
目前濟南每天產生生活垃圾約7000噸。濟南市生活垃圾處理廠共有10座,市級管理的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共2座(市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場、市第三生活垃圾填埋場);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4座(光大濟南焚燒發電廠、光大萊蕪焚燒發電廠、章丘區綠色動力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長清馬山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餐廚廢棄物處理廠2座(濟南市餐廚廢棄物處理廠、萊蕪光大餐廚廢棄物處理廠);平陰縣、商河縣運營管理垃圾填埋場各1座。在“十三五”期間,濟南建設了3處生活垃圾處理廠,增加了生活垃圾焚燒能力。
在市中區樂山小區,督桶員正在整理垃圾。新時報記者陳雪碧 攝
“無廢城市”并不是沒有廢物產生,也不意味著廢物都能夠全部綜合利用,而是實現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處置安全。近日,記者來到長清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在現場記者看到垃圾車通過傾倒門將垃圾倒入垃圾倉內,然后工作人員通過操作平臺對已發酵7天的垃圾進行抓取,輸送到垃圾焚燒爐中進行焚燒,整個焚燒過程中產生的能量用于發電,焚燒完成后產生的爐渣運到環保制磚廠制造人行道板磚,煙氣經過脫硝脫硫脫酸,達標排放,煙氣在線監測系統與環保監控系統聯網,實時傳輸。
垃圾變電“回家”!2020年濟南市整個垃圾處理量254萬噸,資源化利用產生了約6億度電,可滿足約17萬個家庭全年用電。“濟南生活垃圾焚燒率2019年約70%,2020年1至8月約80%,2020年9月至今在90%以上。2020年濟南生活垃圾焚燒率大幅提升,增加了生活資源化利用水平,促進了‘無廢城市’和循環經濟發展。”濟南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濟南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日益接近。
此外,隨著生活垃圾分類深入開展,特別是廚余垃圾的增多,2021年年底前廚余垃圾集中處理廠基本建成后,廚余垃圾的集中處理能力和資源化利用水平也將提高,每天可處理600噸,遠期可處理1000噸。
濟南垃圾分類5月1日起施行 目前已覆蓋76個示范街道、588個示范社區
“無廢城市”建設,做好“垃圾分類”文章,引導城市持續推進垃圾的精細化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2017年,濟南作為46個試點城市之一開展垃圾分類,得到了泉城人民的廣泛關注,成為“新時尚”,目前已覆蓋76個示范街道、588個示范社區。2020年12月1日,《濟南市生活垃圾減量與分類管理條例》(簡稱《條例》)獲批,將于2021年5月1日施行,標志著濟南正式進入垃圾分類時代。
為了防止生活垃圾“前端分、末端混”的現象,濟南對不同類別的垃圾委托不同收運處理企業,做到專車專運、分別處理,四分類垃圾初步建立了閉環體系。“目前,全市已有1.1萬個有害垃圾收集桶、30輛有害垃圾收運車輛,4.9萬個廚余垃圾收集桶、1891輛廚余垃圾收運車輛(其中機動收運車輛123輛,小型電動駁運車輛1768輛)。”濟南市城市管理局生活廢棄物管理處科長陳振華表示。
在有害垃圾方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專業的危廢處置企業,協同處理有害垃圾。
餐廚垃圾收運全過程視頻監管。新時報記者陳雪碧 攝
在廚余垃圾方面,目前已超750噸/日處理能力(3座廚余垃圾集中處理廠、600噸/日;44處廚余垃圾陽光堆肥房、16.6噸/日;44處小型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設備、147.5噸/日),另外正在建設一處新的廚余垃圾集中處理廠,規模600噸/日。
在餐廚垃圾上,形成回收利用閉環,目前由濟南十方固廢處理有限公司、光大萊蕪餐廚處理廠、章丘餐廚處理廠進行處理。“收運來的餐廚垃圾,我們主要是通過厭氧發酵方式處理,將產生的沼氣提純制成天然氣,將廢棄物油脂制成生物柴油,最終實現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十方工作人員表示。據統計,濟南市先行先試建成餐廚廢棄物收運處置體系以來,已累計收運處理餐廚廢棄物40余萬噸,生產生物質燃氣500多萬立方米,生產粗油脂1.2萬噸,有效避免了餐廚廢棄物進入下水道,進入周邊水體的問題,從而保護了市政設施,保護了生態水系。
濟南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配備了46輛餐廚垃圾專用運輸車輛,簽約5000家餐飲單位,每天可以輕松‘吃掉’餐廚垃圾近500噸。”
在可回收物上,濟南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和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兩網融合”,在規范提升原有傳統回收站點的基礎上,增配了約600臺智能回收設備、15處分揀中心、84個大件垃圾暫存點、4座大件垃圾處置場站,可回收物回收量已達3000噸/日以上。
其他垃圾方面,在穩定運行原有7座垃圾處理廠的基礎上,濟南新增一處1300噸/日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進一步提升了生活垃圾焚燒率。在全市推行“撤桶并點,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投放模式,打造了一批標準化的密閉“四分類垃圾投放房”。
對于下一步如何開展垃圾分類,陳振華表示,“在十四五期間,濟南將持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宣傳,進一步完善體系,確保《條例》運行,同時做好《條例》實施。”
威海是全國11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
2019年5月,我國啟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11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分別為廣東省深圳市、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安徽省銅陵市、山東省威海市、重慶市(主城區)、浙江省紹興市、海南省三亞市、河南省許昌市、江蘇省徐州市、遼寧省盤錦市、青海省西寧市。
威海市以“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為抓手,建設“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其建設試點頗具亮點,如危險廢物管理地方立法、海洋生態立體養殖模式、打造“無廢社區”、劉公島探索“無廢景區”試點模式等。
威海市環翠區鯨園街道花園社區打造精致“環保無廢社區”。2019年花園社區啟動“墻上農場”項目,通過水管將雨水引入收集器內,收集的雨水可用來澆灌“墻上農場”里的蔬菜,社區居民、社區共建單位自愿參與種植,既經濟又實用。廚余垃圾變肥料,種出蔬菜上餐桌。社區向居民免費發放廚余發酵堆肥桶和發酵菌,教居民如何將廚余垃圾發酵變成養花、種菜的營養肥料,同時設置了公共的廚余堆肥桶,各家廚余垃圾由社區工作人員統一處理,產出的肥料居民可以自取。
“臨沂模式”和“肥城模式”曾獲點贊
2019年12月舉行的2019第十三屆固廢戰略論壇對“臨沂模式”和“肥城模式”點贊。兩個模式被認為可以為“無廢城市”的建設提供一些思路。
2013年9月,臨沂確定了建設以生活垃圾處理為依托,實現其他固廢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協同處置的產業園區的規劃。由此誕生的中國環保(臨沂)生態循環產業園,是國內首家企業型城鄉固廢資源化循環利用產業園。該項目處置范圍覆蓋臨沂5區6縣,總投資20億元。
垃圾焚燒發電,餐廚垃圾轉變為飼料用于有機農業,垃圾滲濾液轉化成中水,爐渣制成建筑材料……“臨沂模式”所形成的生產綠色化有個漸進式發展過程——
2006年,臨沂項目僅承擔城區生活垃圾處理,2014年建成餐廚廢棄無害化處理項目,2015年建成污泥無害化處理項目,2016年建成動物無害化處理項目。最終,形成了集生活垃圾、餐廚垃圾、污泥等多個固廢處置項目為一體的生態循環產業園,徹底形成閉環式運行。
“臨沂模式”的亮點還在于突出的節能效果——固廢的單位處置成本下降30%。此外,產生綠色電力3億千瓦時,供氣140多家板材加工企業,清潔供暖20萬平方米以上建筑,替代燃煤小鍋爐300余臺,每年節約標煤6萬噸。
與“臨沂模式”不同,“肥城模式”是規劃先行。
“肥城模式”基于政府、企業和公眾合作的治理,統籌考慮了城市與農村、生產與生活、種植業與養殖業等環保治理工作,做好秸稈的綜合利用、河道的整治、村莊的綠化等工作的銜接。可以讓農村的環境污染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理,讓農民享受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肥城模式”的另一個特點是,搭建了城鄉智慧環衛平臺,實現了城鄉生活垃圾統一分類、統一清掃、統計收集、統一轉運、統一處置。
項目把城市成熟的環衛管理方法延伸到農村,以智慧環衛的系統為依托,采用機械化的清掃與人工清掃相結合,運用標準化的管理形式,真正構建起城鄉環衛一體化的新格局,改善了農村的人居環境。
濟南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泉城
近年來,濟南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比如,2016年,濟南有重污染天氣18天,2017年減少到14天,2018年為11天,2019年為9天。
在《中共濟南市委關于制定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中,提出“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泉城”。提出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加大生態環境整治力度”,“全面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等。力爭“十四五”末率先實現碳排放達峰,率先建設全國“碳中和”現代綠色智慧城市。
未來,隨著“無廢城市”“綠色智慧城市”等舉措的全力推進,泉城濟南的生態環境質量也將開啟新的篇章。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孫翔 綜合濟南時報、新華社、濟南市政府網站、閃電新聞、經濟導報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