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22-08-15 15:33:08
原標題:濟南齊河擬建跨市域有軌電車
來源:濟南時報
在升級省會經濟圈交通之時,濟南都市圈已然走來,目標是以濟南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構建便捷高效的通勤圈、梯次配套的產業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
一座城市的崛起,需要硬核交通基礎設施的支撐。多維立體的交通體系帶來的不僅是城市生活的便捷從容,更詮釋一個城市的發展能級。
濟南的大城、強城目標躍然而出。《濟南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和《濟南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近日印發。前者勾勒了濟南城鎮化空間新格局,培育打造濟南都市圈;后者“鐵陸空地水”全面發力,以2035年建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目標支撐強省會、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從兩個“規劃”看,城市空間的再塑和發展能級的躍升,皆因交通強筋壯骨起到“加速器”的作用,深刻影響著未來濟南的發展格局。
鐵路興突破城墻變身樞紐城市
2022年8月12日,膠濟鐵路至濟青高鐵聯絡線開啟聯調聯試,濟南東站、濟南站通車進入倒計時,百余年歷史的膠濟鐵路開啟飛馳新時代。
時光回溯,記憶舒卷。近代濟南的騰飛,始于城市空間首次突破了“城墻”這一有形的束縛,自此城市不斷向西拓展。彼時,1904年濟南成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主動開埠的內陸城市,開啟了古老濟南的現代化進程。
從濟南市城鄉建設發展服務中心城建檔案館收藏的一份英文版《濟南商埠地圖》看,在膠濟鐵路濟南站建成后,商埠區城市建設已有城市規劃的概念,形成東西為經、南北為緯的街巷肌理,具備了現代城市的雛形。到了1912年津浦鐵路通車,膠濟線和津浦線在濟南交會,則奠定了濟南鐵路樞紐最初的“十”字形結構。來自南方滬寧、北方京津的貨物隨鐵路北上南下,在濟南中轉可東達青煙,進而乘船出海,首次構建了濟南作為區域性運輸樞紐的地位。這一背景下,國內外資本涌入濟南,進一步帶動了民族工商業的崛起,高峰時期曾有6個國家在商埠區設立領事館,一躍成為對外開放門戶之一。
隨著鐵路運輸的興盛,促成濟南城市重心的西移,極大地改變了這座古老城市的面貌和格局,奠定了古城區和商埠區“一城雙核”的格局。魯豐紗廠、成豐面粉廠、濟南振業火柴公司……一個個耳熟能詳的老牌民族企業,讓濟南變身為“創富型”城市,成為當時北方僅次于京津的工商業大城,成為有影響力的區域性經濟中心、商貿中心。1929年濟南設市后,作為區域中心城市、樞紐城市的能量逐漸在國內和世界舞臺上得到展現。
拓空間“城長”引領交通巨變
新中國成立后,濟南的城市發展變遷日新月異。
1980版城市總體規劃是濟南首個經國務院正式批復的城市總體規劃。在城市布局上,規劃提出創造條件發展章丘縣明水鎮、長清縣城關鎮作為遠郊小城鎮,這可以說是此后幾十年間濟南城市沿經十路不斷向東西延伸的開始。到1996版總規,將濟南定位為“我國東部沿海經濟開放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在空間格局上,中心城區沿東西向帶狀發展、“先東后西”建設時序進一步被明確,還引入“有機疏解”的概念,在城市外圍構筑發展組團,拓展城市發展空間。進入新世紀,從城市空間發展“十字”方針戰略到2016年總規獲批,進一步拉開了大濟南的發展框架,市區突破二環路并延伸到繞城高速,這座城市不斷“長大”。
與此前數十年相比,最近5年濟南城市建設發展更是突飛猛進,二環高架路“閉環”成網,高鐵“朋友圈”擴大,多條跨黃橋隧相繼開工、通車,起步區建設成形起勢,濟南的發展也一舉由“大明湖時代”邁進“黃河時代”。
城在拓展,路在延伸。在濟南綜合交通發展規劃中,對健全完善現代城鎮體系有了進一步的交通布局,即立足城市發展新格局,構建主城區與外圍區縣直通的“人”字形走廊、外圍區縣間直連的“三角形”通道。如構建市域鐵路通勤網,謀劃推進主城區至周邊區縣的軌道交通通道以及外圍區縣之間的鐵路聯通;打造全域高快一體通道,強化城區與市域外圍組團之間的聯系;續建完成7處跨黃通道,新建航天大道隧道、黃崗路隧道、齊州大橋等7處跨黃通道。
可以說,中心城區與主城片區、省會城市副中心和遠郊縣城之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拉開城市發展框架,拓展發展空間,將帶動重點片區和產業發展。
出海夢小清河復航加速通江達海
打造濟南國際陸港,“鐵陸空地水”多式聯運全向發力,小清河不能缺席。作為一個內陸城市,濟南還有一個“通江達海夢”,這就是小清河復航和京杭大運河—小清河連通工程。
今天,公水聯運、鐵水聯運、海河聯運已成為“剛需”。小清河航道建成投用后,船運向東沿濟南港、章丘港、濱州港、濰坊港出海,經煙臺港聯通日韓。數據顯示,通過海河聯運每年可以分流超過4000萬噸大宗貨物運量,可以通行2000噸級的船舶,相當于再造一條膠濟鐵路,能大大降低物流運輸成本,有效拉動沿線城市經濟。
至于京杭大運河—小清河連通工程已列入山東省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行動計劃中長項目清單,計劃建設185公里,預計總投資超過720億元。綜合多方規劃看,濟南與聊城均研究充分利用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實施京杭運河與小清河連通工程,其中在西段連通工程起點,聊城市規劃建設48公里,為Ⅱ級航道;濟南研究結合南水北調二期位德線和膠東輸水干線黃河北新辟明渠,自牧馬河向東新辟航道接入濟南港。
可以想見,小清河這條“黃金水道”重新揚帆,將開啟內陸城市“面朝大海”的新征程。
“圈時代”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
速度經濟時代,高鐵不僅是生產和商業活動的重要交通工具,更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由此,城市間的競爭與發展步入都市圈階段。
在新型城鎮化規劃和綜合交通發展規劃中,在升級省會經濟圈交通之時,濟南都市圈已然走來,目標是以濟南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構建便捷高效的通勤圈、梯次配套的產業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到2035年全面建成現代化濟南都市圈。
在周邊的一眾小伙伴中,搭濟南都市圈班車已是共識,一大明顯表現就是謀劃與濟南軌道交通的跨市域互聯互通、直聯直通。
泰安市綜合交通發展規劃提出,“積極爭取與濟南軌道交通網聯通,探討共建省會軌道交通圈”;淄博市綜合交通發展規劃提出,“謀劃建設淄博至濟南市域鐵路,研究推進與濟南城市軌道交通銜接,促進濟淄同城一體化發展”,該市儲備城市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工程項目,西起周村區,毗鄰濟南市章丘區;德州綜合交通發展規劃提出,進一步打造市域軌道和城市軌道網絡,構建“多網融合、快網服務”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支撐德濟一體化、濟齊一體化;在濱州市綜合交通發展規劃定位中,濱州位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及省會經濟圈的雙重輻射圈層中,按照“東融青煙威、西進省會圈”的發展方向,打造濟濱+德濱、濟青高鐵網。
軌道上的濟南都市圈還有著更大的空間。值得一提的是,在濟南都市圈中,德州與濟南之間軌道交通跨市域對接已先行一步。德州將自身定位為山東省、濟南都市圈對接京津冀城市群的橋頭堡,“十四五”期間,加快建設濟齊軌道交通工程,加快齊河融入濟南發展。具體而言,采用有軌電車制式連接濟齊,分濟南段和齊河段兩部分,是全國范圍內首次跨行政區域、跨越黃河應用有軌電車項目,沿途行經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黃河生態城、城南新區、中心城區等,全線長約22.7公里,設站14座。齊河段全長16.2公里,設站10座。建成后,平均旅速40公里,自齊河城區中心至濟南地鐵1號線方特站乘車時間可縮短至30分鐘。此外,《德州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中還提出,積極參與濟南地鐵7號線規劃設計建設,協同推進濟德綠色低碳交通一體化進程。
風正揚帆正當時。在濟南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3次提及“國家中心城市”,近期目標是5年后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在新型城鎮化規劃中,則制定了2035年國家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確立的目標,“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城市發展新格局全面塑成,現代化濟南都市圈全面建成,城市躍升與交通互相成就,濟南“大城夢”正一步步照進現實。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羅曉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