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2022-12-27 08:16:12
原標題:品味歐洲人的冰雪情結
來源:環球時報
德國人把雪融入文學藝術
德國作家托馬斯·曼曾寫道,在無數片神奇的雪花中,沒有一片是相同的——正是雪花展現出的無窮無盡的圖案和創造性令他為之著迷。在德語中,有上百個與“雪”有關的詞匯,但德國人對“雪”的特殊情結遠不止此。
多數德國人都喜歡冬天,也是冬季運動和冰雪項目的愛好者。每年第一場雪降臨時,德國的“雪季”就正式拉開了帷幕,人們紛紛走到戶外,享受冰雪帶來的樂趣。
在德國,滑雪和雪鞋徒步旅行是最受歡迎的冬季體育活動。幾乎每個德國人在孩提時代都擁有自己的小雪橇,每個村莊都能找到充當簡易滑道的小山坡,從斜坡上飛馳而下是孩子們最大的樂趣。越野滑雪非常適合在德國的鄉村地區開展,要求至少有20厘米厚的積雪,慕尼黑等大城市也會在公園里開辟專門的滑道,人們可以把這項運動與短途旅行結合起來。
德國的雪季較長,各地還會趁著積雪未化時舉辦各種形式的與“雪”有關的節慶活動。明年2月,黑森林地區將舉辦“雪雕節”,屆時小鎮貝爾瑙將化身為一個大型的露天工作室。在4天時間里,來自意大利、美國和德國的7個雕塑團隊,將為觀眾展示耐心、力量以及精湛的技術,讓巨大雪塊變成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雪雕。
在德語文學作品中,“雪”通常不是偶然落下的,它總是帶有特別的寓意。科隆大學的德國語言和文學學者馬丁·魯塞爾分析說,當孩子在被新雪覆蓋的地上留下印記,就會覺得自己是地球上出現的第一個人。雪在作家眼中也像一張白紙,它抹去了舊世界的痕跡,并邀請人們在上面書寫新的故事。
在格林兄弟時代,雪是和平、純真和善良的象征。書中最有名的人物就是“白雪公主”,童話中的王后希望她的孩子擁有“像雪一樣白”的皮膚。據說,白雪公主的原型是出生在德國小鎮洛爾的女貴族瑪麗亞·馮·埃特爾,“白雪”的名字在她的故鄉早有流傳,寓意女孩的純潔與美德。無獨有偶,在童話《風雪婆婆》中,老婆婆要求女孩“使勁兒抖床墊,要抖得羽絨四處飄飛,這樣世界上就下雪了”,這是將女孩盡職盡責做家務的美好行為與飄雪的意象聯系起來。
很多作家也注意到,雪不僅具有積極正面的特質,也代表了寒冷,甚至對生命充滿敵意。作家弗蘭茨·卡夫卡筆下的雪就與格林兄弟的截然不同,在他的小說《城堡》中,講述了一場持續的狂風暴雪:這場雪徹底阻止了調查員訪問城堡,將房屋和街道掩埋在其中,白雪的下面也許隱藏著某些奇怪的秘密,而雪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不讓外來人打擾。
大約在公元1500年至1850年間,歐洲經歷了一個小冰期,德國的瓦登海地區被一層厚厚的冰雪覆蓋,人們可以直接乘坐馬拉雪橇外出。當時的人們熱衷于購買描繪冰雪中的生活樂趣的繪畫作品,冬季景觀因此成為最受歡迎的主題之一,一些藝術家畢生致力于創作雪景畫。今天,幾乎在所有古典油畫博物館都能看到相關畫作,德國的柏林畫廊和德累斯頓茨溫格宮就有大量收藏。
在古典音樂領域,作曲家們也通過不同的方式從冰雪中獲得了靈感,以此為主題的作品不勝枚舉。一方面,白雪皚皚的風景可以令人身心愉悅;另一方面,寒冷的冰雪季節也常常預示著悲傷和絕望。鋼琴之王李斯特的《追雪》表現了一種超然的境界,全曲沒有寒冷的感覺,只有追逐雪的快樂和無邊的激情。(王娟)
英國人有個“白色圣誕”夢
對很多英國人來說,白色圣誕的雪季是他們一生中最向往的美好時刻。英國人年年都把“白色圣誕”掛在嘴邊,但其實,除了在廣告和電影里,被白雪覆蓋的圣誕場景越來越少見了。
由于海洋性氣候等原因,英國人往往到了冬季,經歷了冰雹風雨,但就是等不來漫天的大雪。氣象專家分析,隨著氣候變暖,英國出現白色圣誕節的可能性越來越小。過去10年里,英國所有地區12月地面積雪的天數有所減少。而倫敦是英國降雪最少的地區之一。每當圣誕新年假期來臨,當地氣象預報員都會樂觀且謹慎地告訴人們:“盡管離圣誕節只有一兩周的時間了,但還是很難作出具體的預報。至于冷空氣是否會籠罩英國全境,能否帶來降雪也是個未知數。”博彩公司年年都為“今年英國哪些地區最有可能看到白色圣誕節”開出賠率。此外,氣象預報員提醒大家,“白色圣誕”固然不錯,但也會帶來負面影響,比如造成交通混亂。
令英國人念念不忘的白色圣誕節是在2010年。那一年,由于天降大雪,在坎特伯雷舉行了一連串冬雪婚禮,很多新人激動地說,能夠在這樣一個數十年難逢的室外積雪的環境下步入婚姻殿堂非常幸福,認為自己的婚禮最為純潔。
英國人對雪季的向往既出于浪漫的情懷,也是基于實際生活。通常,英國夏天的降雨不是揮發,便是被地面的植物吸收,水庫和地下水資源基本依賴冬天的降雨降雪來充實。
對雪充滿向往的英國人一旦遇到降雪,就迫不及待地熱情迎接。英國各地商店的雪橇在幾個小時內就銷售一空,買不著雪橇的人們甚至用垃圾箱的蓋子、塑料盤以及沖浪板當替代品在雪地上玩耍。還有人用橡皮艇和汽車座椅當滑板,從山上滑下。有的英國人干脆利用廢棄的售樓廣告牌當雪橇滑行。按照英國醫學會專家的觀點,雪后初晴散步對于治療抑郁癥很有幫助。在英國,有超過300萬人承認自己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英國醫學會認為,雪后所呈現出的大自然純潔的氛圍,有益于病人們緩解心中的壓力。
至于浪漫的理由,多半和經典的文學作品有關。從雪萊、狄更斯到J.K.羅琳的作品中,都不乏對雪景的描述。每到圣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往往會說出一位蘇格蘭詩人的詩作《最后一場雪》中所寫:“一個綠色的長矛,從下往上刺破枯葉,一舉擊潰了寒冬。”對于更多人來說,英國作家布力格的童話小說《雪人》,是陪伴他們成長的雪文化最深的記憶。這部小說后來改成了音樂劇,家喻戶曉。(紀雙城)
雪花球,奧地利人的意外發明
每年冬天,很多百貨商場的櫥窗里都會布置琳瑯滿目的裝飾品和紀念品,其中總少不了造型百變的“雪花球”。每個晶瑩剔透的玻璃球都是一個以冬季為主題的微縮景觀,里面裝有姜餅屋、圣誕樹、雪橇、天使等各種如夢似幻的元素,輕輕搖晃就有紛紛揚揚的“雪花”飄落。對人們而言,它代表了一種對冬日生活的懷舊情結。
19世紀末,在維也納市郊,有一位制作醫療器具的技師埃爾文·佩爾奇,他應當地外科醫生要求,嘗試改善燈泡亮度,以使手術室更明亮。他在點燃的蠟燭前放置了一個充滿水的玻璃球,聚攏并放大光線,同時把碎紙放入球內用于反光,后來又替換成食用的粗粒小麥粉,但實驗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不過,佩爾奇發現,這些被水浸濕的白色粉末飄落到玻璃球底部時宛如紛飛的雪花,他立刻申請專利,開設了制作“雪花球”的工廠。雪花球面市后迅速風靡奧地利。
最初,雪花球的組裝、上色等步驟都需要人工完成,耗時長且成本高昂,無法大規模生產。直到20世紀中葉,水下裝配技術的發明、大眾旅游業的興起和便宜的塑料作為原料使用,使得雪花球在全球范圍內的工業化生產得以實現,雪花球因此成為普通人也負擔得起的商品。但時至今日,佩爾奇雪花球仍然采用手工方式制作,每年大約生產20萬個。
如今的雪花球有數百種款式,包括維也納市政廳、圣斯特凡大教堂、巨型摩天輪等地標景點以及圣誕樹、圣誕老人、雪人等季節限定主題。一些雪花球還內置音樂盒,能夠播放優美的樂曲。
佩爾奇雪花球還可以根據客戶要求制作特別款,其愛好者中不乏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比如美國前總統里根、克林頓和奧巴馬,他們曾以加州農場和紅色吉普車、就職典禮時的五彩紙屑以及小女兒為主題定制過雪花球。
今天,這家名為“正宗維也納雪花球”的制造廠及其博物館和商店就位于維也納舒曼街87號,仍然保持著旺盛的創新能力和生命力。在疫情初期,受到市民搶購囤積衛生紙現象的啟發,公司推出了嵌有“衛生紙”的迷你雪花球,在實體店關門歇業期間,又通過網購形式成功擴大了熱度和知名度,一時間供不應求。(王薇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