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4日訊 根據《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工信部產業〔2018〕232號)和《關于開展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認定申報工作的通知》(工信廳政法函〔2020〕68號),工業和信息化部部署開展了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認定工作。經工業遺產所有權人自愿申請、相關省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或中央企業推薦、專家評審、現場核查,現將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擬認定名單予以公示。
根據公示名單,閃電新聞發現山東有6個遺址入選,分別是津浦鐵路局濟南機器廠、山東省郵電管理局舊址、扳倒井酵池群及釀酒作坊、勝利油田功勛井、景芝酒窖池群和釀酒作坊、德州機床廠。
津浦鐵路局濟南機器廠
1908年清政府在于英德合作修建津浦鐵路的同時,為滿足火車機車維修,就需要建設配套的鐵路工廠。考慮到濟南在津浦鐵路建成之后和膠濟鐵路交匯,交通十分便利,地理環境相對優越。另一方面,開埠后的濟南,各種店鋪洋行林立,商業繁榮。因此,選定濟南作為津浦鐵路北段的鐵路修理工廠。同時,津浦鐵路局濟南機器廠還是山東第一個企業黨支部和產業工會的誕生地,又有“紅色大廠”之稱。
建廠時,原建有3座別墅樓,位于現在廠區東門外,現只剩下兩處公寓樓。西側為首任廠長道格米里寓所,東側是原德國高級職員公寓樓。兩處公寓樓皆為德式風格建筑,都始建于1911年。其他共同點還有,地上都是3層,最頂層為閣樓,由地下層。建筑底部用蘑菇石裝飾,屋頂瓦片都采用牛舌瓦。
兩座公寓也有不同點,西側道格米里寓所,形體較為緊湊,紅瓦四坡屋面,樓頂為一三角形的閣樓,整體大致對稱。入口開在東西兩個立面上,各自伸出一小門廊,門廊有八級臺階與地面相連,門廊相對簡陋,現狀為平屋頂,沒有過多裝飾。東側高級職員公寓樓,呈不對稱狀,形體小巧精致,紅瓦坡屋頂,頂層有老虎窗。山墻墻體漏出建筑骨架,入口在西側山墻和南立面上,西側底層小門廊頂部有一個三坡屋面與山墻相連。雖然兩處公寓樓已經經歷了百年的滄桑,但整體保存完好,目前作為辦公場所正常使用。
山東郵務管理局舊址
山東郵務管理局舊址,也稱濟南郵政大樓,位于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經二路路南,隔路與原德國領事館(今濟南市政府大院)相對,東靠大緯二路。該建筑為西洋古典式,設計者為天津外國建筑事務所建筑師查理與康文賽,建造者為天津洋商,1918年3月動工興建,1919年竣工,為濟南郵政自建的第一座郵政大樓。
1914年,濟南郵政局改設為山東郵務管理局(1931年又改稱山東郵政管理局),除管理山東全郵區的事務外,亦下設本地事務管理處,以管理本地局所的郵政事務。其主管稱為郵務長(1931年后稱為局長),由外籍人員掌控。1919年秋大樓落成,次年2月郵政營業部門遷入并正式對外營業。
1928年,濟南發生“五三慘案”,占領濟南的日本侵略軍將郵電通訊人員、軍人、市民等關進該樓大院,并任意進行殘害。1937年底,濟南再次被日軍占領,濟南郵政大樓被強占,設為日軍司令部(日本投降后為王耀武的第二綏靖區司令部)。濟南郵政部門被迫于1938年外遷,而山東郵政管理局被劃歸1938年8月由敵偽成立的“華北郵政總局”管轄,其副局長由日本人充任,并直接掌握實權,直到日本投降后由平津區濟南分區接收。
1948年9月濟南戰役結束后,山東郵政管理局及其本地的支局均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前線軍事管制委員會郵電部接管。1958年,該樓歸濟南市郵政局使用,今為濟南市郵政局主樓。1995年12月被列入濟南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被列入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扳倒井酵池群及釀酒作坊
國井扳倒井井窖坊,城建與北宋時期,后經修繕為現在面貌。它是以井窖工藝釀制白酒的生產車間,窖池呈圓井狀,運用獨有的內部環境發酵釀制,其工藝已有千余年的歷史,并入選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該地域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自然環境優越、獨特,形成釀制芝麻香、低度濃香型白酒的獨特環境,加之該地區經濟發達,盛產糧食,為釀酒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一直以來釀酒業高度發達。國井扳倒井傳統井窖釀造工藝歷史悠久,在千余年的實踐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1、井型窖池發酵。2、獨特的窖泥配方。3、獨特的“五步”培曲法。4、高溫堆積成香。5、分段摘酒,分級儲存。
井窖工藝釀造的國井扳倒井酒質量穩定,具有適度的窖香,輕微的醬香,淡淡的清香,突出的焦香及幽雅的焙炒芝麻香,具有“多香韻、多滋味、多層次”的特點,自古以來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勝利油田功勛井
華八井位于東營區東營村以東1540米處,是勝利油田的發現井。該井于1961年2月26日開鉆,同年4月1日提前完鉆,完鉆井深1755.88米,15天后,4月16日,該井獲日產原油8.1噸的工業油流,宣告了“華北無油論”的破產。1992年9月,該井于因特高含水停產。
營二井位于北二路以東1000米、煙臺路以南500米處,是華八井之后的全國第一口高產井。該井于1962年3月23日開鉆,9月16日鉆至2738米時,鉆遇沙三段一層20.57米的厚油層,9月23日獲得日產555噸的高產油流。從此,拉開了山東和華北地區找油找氣的序幕,勝利石油管理局的前身“九二三廠”即由此得名。1976年8月10日,該井因高含水關停,累計產油13.57萬噸。
坨十一井位于墾利縣勝利村東4.3公里處,是我國第一口“千噸井”,也是“勝利油田”的命名井。這口井從開鉆到投產,在油井建設的7個方面22項工作中,創出了當時的最高水平。該井于1965年1月25日試噴至目前,經過油井轉水井、水井轉油井,已累計為國家生產原油62.5萬噸。目前,該井液量達3.4噸,油量0.1噸。
如果說華八井實現了華北地區找油零的突破,營二井以日產555噸的油流噴出了“九二三廠”,那么坨十一井則以日產1134噸的高產油流沖開了詳探勝利村的序幕,進而促成了全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誕生。
有關專家認為,華八井、營二井、坨十一井三口功勛井是油田艱苦創業、改革創新、科學持續發展和東營市因油而建、因油而興輝煌歷程的歷史見證,是傳承弘揚石油石化優良傳統、培育踐行勝利精神的載體陣地,是擦亮勝利品牌形象的重要文化名片。
“勝利油田功勛井”獲批省級文保單位后,油田相關單位將按照屬地原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山東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加強保護和管理工作,確保文物安全并充分發揮文物價值資源的教育作用。
景芝酒窖池群和釀酒作坊
位于景芝酒業廠區內的南校場燒鍋遺址,鐵鍋、石磨、甑桶、酒簍、鏟子、酒窖、糟磚……一件件古老的釀酒工具,像神奇的時光機器,不僅還原了傳統的釀酒工藝,也在線了景芝“72座燒鍋”的歷史時期。
南校場燒鍋遺址是當年景芝鎮“72座燒鍋”之一,占地面積400平方米,窖池100余個。其較為完好地保存了舊時石磨粉碎、人工踏曲、天鍋蒸餾、陶甕發酵等明清時期的古法釀酒工藝,是迄今為止國內白酒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釀酒作坊之一。2015年6月,南校場燒鍋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德州機床廠
德州機床廠擬入選第四批國家工業認定名單。原德州機床廠的核心物項為六車間廠房、七車間廠房、熱處理車間廠房、鍋爐房、辦公樓;原德州建華鐵工廠職工大禮堂、職工食堂;60年代廠職工挖造的防空洞,毛主席紀念像;20世紀40—80年代老機床26件套。
德州機床廠肇始于1940年抗日戰爭時期,舊址建筑群始建于1951年,時為德州建華鐵工廠,位于德城區富源大街1369號,緊鄰京滬鐵路,占地約36畝。
該建筑群包括職工大禮堂、辦公樓、機床博物館、防空洞等核心物項,不但具有蘇式建筑典型的文化特征,也融合了中國建筑獨有的元素和符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新中國發展過程中不可磨滅的記憶。它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輝煌成就和發展歷程。附設博物館體現了德州市近代工業特別是機床工業的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