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6日訊 今年的“齊魯大工匠”獲獎者中,有這樣一位80后,他專注于為高端數控機床提高精度和速度,他就是全國勞動模范、重大科技創新專項“精密數控機床直驅”技術專家——王亮。
這些天,在滕州山東威達重工生產車間,王亮正在對一臺新型數控機床做調控試驗,通過新應用的電機直接驅動運動部件,提升機床速度、精度。調試成功后,生產效率能提升2倍。
山東威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電氣技術部部長王亮說:“取消了中間的傳動鏈,響應速度特別快,這樣既兼顧了精度,也實現了高速的目標。”
在高速狀態下實現高精度加工,一直是機床加工中的一個難題。癡迷于高端數控機床研究17年的王亮,一直在更高速度中不斷挑戰高精度。2017年,一家公司與威達重工簽訂了一份訂單,然而當第一個模具試件生產成功時,客戶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將數控機床的定位精度從0.008毫米,提高到0.005毫米。
山東威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電氣技術部部長王亮說:“當時顧客提出的要求,已經超出了設備的理論設計精度,而且客戶只提供了一塊試件,如果在試件上動刀,就意味著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這個單子當時是簽了六臺機器,如果造成退單,我們會損失一百多萬元。”
通過借鑒行業內先進技術,王亮大膽提出,借助針型測試件對數控機床的動態精度和穩定性進行調試。靠著這項檢測方法,王亮和同事15天連續奮戰,300多次技術改進后,滿足要求的試件終于成功下線。
山東威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電氣技術部部長王亮說:“在一個直徑90毫米的圓柱上,加工出一個直徑0.08毫米的,大概相當于頭發絲直徑大小的一根針,由于在加工過程是一個運動的過程,這樣對于機床的控制精度和穩定性要求特別高,雖然從數據來看這只是一個細小的變化,但是對于機床整體性能來說,卻是一個質的飛躍。”
王亮和團隊還在國內首次研發了傾斜面小孔加工專用機床,大型圓弧壁板加工專機,實現了進口替代,為我國高端制造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眼下,王亮和團隊又向新型自適應生產系統等關鍵技術發起了新挑戰。
山東威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電氣技術部部長王亮說:“現在的工匠精神,不單單是簡單地重復和堅守,更需要改進和創新,作為一名機床技師,我的責任就是不斷地開拓和創新,秉承新時代的工匠精神,讓我們的機床走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前列。”
閃電新聞記者 馬訓偉 賈曉宇 棗莊臺 編輯 張潤澤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