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2025-03-06 09:41:03
原標題:法治護航教育數字化良性發展
來源:法治日報
原標題:法治護航教育數字化良性發展
來源:法治日報
□ 本報記者 趙晨熙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能是當前的“大熱”領域。全國兩會期間,法治護航AI賦能教育的話題是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焦點之一。
當熱門領域和焦點話題相“碰撞”,究竟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法治日報》記者采訪多位關注教育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從法治角度暢談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發展這一話題。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機遇也是挑戰
黨的二十大首次將“教育數字化”寫進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人工智能浪潮澎湃之下,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談到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發展前景,代表委員都認為是機遇與挑戰并存。
在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看來,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新挑戰,最需要的是基于人工智能提高學生的責任感、思辨能力、實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機器無法具備的核心素養和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認為,人工智能能夠賦能教師精準教學和減負增效。
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長高子程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助力教育強國建設充滿期待。他認為,當前校舍和師資緊張問題較為突出,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替代部分師資,利用網絡空間替代部分校舍,將最能啟迪智慧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內容引入人工智能中,進一步賦能教育。不同地區教師可以實現遠程協作教學,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優質資源,也能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要引領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把握新技術賦能教育的發展趨勢,加強產學研合作,合力深度開發教育數字化新賽道,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高子程說。
多措并舉提升教師隊伍數字素養
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是關鍵。教育部近年來也在不斷推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教師隊伍建設相融合。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加速融入教育場景,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是應對未來教育變革的重要抓手。”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學校黨委書記劉希婭在調研中發現,當前,教師數字素養培訓體系碎片化、教師數字素養培育意識欠缺、教師數字技術實踐應用能力待加強等問題,制約著教師數字素養培育成效。
“仍有不少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并未足夠重視教師數字素養提升,認為數字技術僅是可有可無的教學輔助工具。”劉希婭建議開展全國教師數字素養提升專項行動,強化人工智能+教育、數據驅動教學等前沿內容和融合應用培訓。
此外,還應完善教師數字素養發展長效機制,建立激勵機制,對數字化教學成果突出的教師給予表彰,鼓勵學校探索通過設立榮譽稱號等方式促進教師參與數字化教學實踐。同時,細化評價考核,依托《教師數字素養》標準,指導各市區細化教師數字化能力評價機制,并納入教師職稱評聘參考。
加大投入促進數字教育均衡發展
在教育數字化發展中加大對農村和邊遠地區的支持力度,保障教育公平也是代表和委員們強調的重點。
高子程建議,加大對中西部和鄉村地區學校教育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促進數字教育資源均衡發展,保障教育公平。
劉希婭也注意到,教師數字素養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差異,農村教師數字素養明顯低于城市教師。她建議設立專項經費,向中西部和農村傾斜,支持學校采購數字資源、建設智慧教室。
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杜海峰多次走訪西部縣域學校后發現,很多學校信息技術類課程不僅教師匱乏,而且教師專業素養差。
對此,杜海峰建議從國家層面設立西部專項計劃,為西部縣域人工智能教育提供支持,通過引進與培訓年輕骨干教師,切實提升西部縣域教師人工智能素養,并加快縣域學校“智慧課堂”改造,完善縣域人工智能基礎設施與資源支持體系。還應加強區域協作與資源共享,共同提升人工智能教育質量。
教育數字化發展法治保障不能缺位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如何良性發展是關鍵。記者瀏覽一些社交平臺發現,不少家長都在討論孩子用人工智能“抄作業”的問題。遇到難題,人工智能確實能迅速給出最優解,但個別孩子也開始過度依賴使用,嚴重影響學習效果。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乳腺外科主任楊其峰認為,家長應限制人工智能工具使用時間,學校要讓學生樹立“人工智能可作為輔助工具,不可代替主導創作過程”等觀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同樣要避免對人工智能輔助工具過度依賴。
教育數字化發展,法治保障同樣不能缺位。楊其峰建議,相關部門應考慮出臺相應法規,完善教育數字化法治建設,規范教育數字化發展。比如,通過制定數字化法、教育數字化條例等,明確學習類人工智能工具使用范圍。
人工智能時代之下,賦能教育只是其中一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李孝軒指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也帶來了諸如使用規則、信息安全、技術標準等眾多治理挑戰。他建議完善人工智能法治建設,加快人工智能立法進程,構建起人工智能治理的“四梁八柱”,推進技術標準制定,填補現有法律在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空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