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新質生產力引領繪就現代產業新藍圖

來源:中國商報

作者:趙熠如

2025-03-11 16:41:03

原標題:新質生產力引領繪就現代產業新藍圖

來源:中國商報

原標題:新質生產力引領繪就現代產業新藍圖

來源:中國商報

本報記者 趙熠如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新質生產力在2024年全國兩會上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過去一年來,新質生產力賦能各行各業,眾多典型案例涌現,勾勒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圖景。現在,產業鏈再度沸騰。代表委員也積極建言獻策,為新質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抓好三個重點

在3月6日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表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聚焦“資金、人才、生態”,抓好三個重點。

一是抓投入,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組建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帶動地方資金、社會資本近1萬億元,聚焦硬科技、堅持長周期、提高容錯率,通過市場化方式投向科技型企業;同時,完善并購重組、份額轉讓等政策,鼓勵發展并購基金等,暢通創業投資退出渠道,更大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實現技術鏈、產業鏈、供應鏈的市場化重構。二是抓人才,持續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加強拔尖創新人才、緊缺科技人才培養,在實踐中造就一大批戰略科學家、優秀企業家、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三是抓生態,持續打造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出臺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不斷完善包容審慎監管,努力營造充滿活力、守正創新的生態環境。

過去一年來,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取得多項成果,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撲面而來的科技感和未來感給大家帶來許多驚喜,在國內外引發高度關注。”在談及過去一年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亮點時,鄭柵潔說。

數字是最好的注解。2024年,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1位,是10年來創新力提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與此同時,研發投入也在持續加大,2024年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68%,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基礎研究經費增長10.5%,占研發經費比重為6.91%。

同時,2024年我國新興產業進一步壯大,以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發展態勢向好,產業體系的新支柱正在逐步形成。2024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中,智能消費設備制造行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9%,其中智能車載設備制造、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等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5.1%、53.5%。

謀“新”重“質”開新局

當前,全國各地在積極擁抱新質生產力,成果豐碩。

在山東青島,碳纖維列車在地鐵1號線上崗,其整車比傳統車輛減重11%,能耗降低7%。碳纖維除了是軌道車輛輕量化的絕佳材料外,也被應用于大型飛機、運載火箭的制造中。

在安徽亳州譙城區趙橋鄉,30多臺無人機在3天左右即可完成全鄉鎮8萬畝的小麥植保作業。目前亳州共有近3000架植保無人機投入應用,而在全國,2024年植保無人機的保有量達25.1萬架,作業面積達26.7億畝次,同比增長近25%,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

在東北老工業基地遼寧沈陽,我國制造規模最大的數控機床生產基地的“黑燈工廠”正在進行24小時無人化作業。“‘黑燈工廠’實際上是通過應用智能化、自動化、5G+互聯網等技術,對產業高質量發展進行賦能,讓產業能夠蓬勃發展。”通用技術沈陽機床戰略和運營部部長董凌云說。

位于海南省東方臨港產業園內的明陽海南東方基地致力生產全球領先的海上風電裝備。2024年,這里下線的長度達143米的風電葉片,葉輪直徑達292米,是目前全球直徑最大的風電葉片。

加速人工智能應用

2025年伊始,DeepSeek在全球的爆火將人工智能浪潮推向新高度。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紛紛對人工智能的發展建言獻策。

對于人工智能終端產業的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表示,要健全人工智能終端標準體系,編制以用戶體驗為導向的智能化分級等系列標準,研究制定人工智能終端產品認定方法,強化國際國內標準有效銜接。同時,強化人工智能終端產業協作,構建應用協同生態,由行業組織牽頭,聯合終端廠商、應用廠商、大模型廠商等,加快構建統一的終端設備與智能應用之間的接口規范與數據格式。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建議,加快構建國產算力平臺上的自主可控大模型及產業生態,包括鼓勵基于自主可控國產算力平臺的大模型研發和應用,構建數據資源充分共享機制,專項支持基于國產算力平臺的生態體系建設。同時,系統構建 AI時代的人才畫像和培養體系,創新評價方法。具體包括,刷新 AI時代的能力素質模型,將 AI能力納入新課標;梳理全學段AI課程體系,增加AI通識課;打造AI實驗實訓場景,出臺AI實驗室建設標準。

新質生產力正推動各行各業實現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表示,把 AI的技術應用到整個生產制造供應鏈的智能化改造、升級中,可以提高質量、提升效率。另外,把 AI技術導入到產品的設計研發中,也可以大幅提升研發效率、提高技術發展的速度。

全國人大代表、伊利集團全球創新中心科學研究總監王彩云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科技創新。當前,中國奶業正不斷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產業創新、加速產業升級。王彩云建議,關注“對奶業核心技術制約的突破”,指導、引領行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形成奶業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奶業走向更創新、更高效和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山東推居家養老改造補貼,最高補30%

山東推居家養老改造補貼,最高補30%

人民網濟南3月11日電近日,山東省民政廳聯合五部門發布《山東省消費品以舊換新居家適老化改造補貼實施方案》,為60周歲及以上老人送上福利...[詳細]
人民網山東頻道 2025-03-11

以高水平安全高水平法治護航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姜東良李娜在通向高質量發展的路上,山東政法機關始終堅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擔當,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篇章。作為...[詳細]
法治日報 2025-03-11

加強網絡法治建設服務保障數字經濟發展

□本報記者劉欣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培育一批既懂行業...[詳細]
法治日報 2025-03-11
《法治日報》專訪山東省委副書記王宇燕代表:以高水平安全高水平法治護航高質量發展

《法治日報》專訪山東省委副書記王宇燕代表:以高水平安全高水平法治護航高質量發展

在通向高質量發展的路上 山東政法機關始終堅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擔當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篇章[詳細]
法制日報 2025-03-11

小鎮“小棉襖” 暢銷海內外

本報訊近期,全國多地氣溫下降,人們對棉服等保暖物資的需求也延續到當下。服裝廠負責人張書海表示,春節后,企業訂單不降反增,當前日均生...[詳細]
中國稅務報 2025-03-11

山東監管創新筑牢產品質量安全防線

本報訊近年來,山東省市場監管局積極探索實施一系列創新舉措,切實筑牢產品質量安全防線。針對產品質量監督抽查不合格報告送達環節時間長、...[詳細]
中國市場監管報 2025-03-11

幫助孩子“輕盈”擁抱未來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主任醫師趙家軍表示,肥胖防控需“關口前移”,要構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體系...[詳細]
中國教育報 2025-03-11

課間“加時” 快樂“加倍”

春季學期開學,北京、安徽、甘肅等20多個省份開始實踐“課間15分鐘”。“課間15分鐘”將給學校教育教學帶來哪些變化、如何讓其充分發揮育人...[詳細]
中國教育報 2025-03-11

弘揚工匠精神 培養“四有”人才

近年來,山東省廣饒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秉承“讓每一個生命都綻放光彩”的辦學宗旨,致力于培育“做人有理想、升學有基礎、就業有技能、融入...[詳細]
中國教育報 2025-03-11

在產業一線培養大國工匠

現代工匠已突破“手藝人”的單一維度,進化為具備實操經驗、掌握數字技術的“知識型匠人”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浪潮中,職業教育如何進一...[詳細]
中國教育報 2025-03-11

依托虛擬仿真技術 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虛擬仿真技術為教育領域帶來了新的機遇。虛擬仿真技術能夠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為學生創造沉浸式學習環境,增強...[詳細]
中國教育報 2025-03-11

多維構建 訓賽融合 全面升級

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下,信息素養已經成為人才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不僅關系到個人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關系到學習型社會的構建。為...[詳細]
中國教育報 2025-03-11

福州打造城市中軸線文化地標

在2200多年的建城史中,以“三山兩塔一條街”為標志的城市中軸線始終不曾移位,猶如脊梁支撐著城市發展,承載著閩都神韻。這條中軸線北起屏...[詳細]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5-03-11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