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3-27 09:50:03
原標題:AI重構天氣預報新圖景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AI重構天氣預報新圖景
來源:光明日報
【科學隨筆·我見AI】
今春氣溫起伏頗大,剛還有人說“一天入夏”,馬上寒流又來了。蓬勃發展的AI,對天氣預報有沒有用?
長期以來,天氣預報主要依賴于傳統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型。隨著AI技術的突破,氣象領域開始應用AI技術提高天氣預報以及氣候預測水平。2023年,《科學》雜志將“AI輔助天氣預報的發展”評為世界科學十大進展,同年我國主導的AI大模型在精細化天氣預報中的應用,更被評為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之首。這些里程碑既展現了大氣科學與AI融合的潛力,也為應對極端天氣和防災減災創造了新機遇。
應該說,全球氣象領域正經歷由AI驅動與傳統模式并行的新格局。得益于大氣科學數據質量優異、規模龐大且持續穩定增長的特點,天氣預報已將AI技術視為新質生產力。自2022年起,英偉達、谷歌、微軟等AI領軍企業相繼推出FourCastNet、GraphCast、NeuralGCM、GenCast等氣象AI大模型,并在《自然》《科學》等頂級期刊發表成果,推動了AI技術在氣象領域的快速發展。
我國在AI技術應用于天氣預報方面,已躋身國際第一方陣。2024年,中國氣象局啟動了氣象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工程,組建了“雄安氣象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并與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及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聯合發布“風清”“風雷”“風順”三大AI系統,首次實現未來0~60天自主可控的無縫隙智能氣象預報,標志著中國AI技術在天氣預報領域產學研用一體化方面取得顯著成果。
面向極端強降水天氣,“風雷”系統首創物理引導與數據驅動混合架構,能夠提供1公里分辨率,未來3小時短臨強降水預報,該系統在國家氣象中心強天氣預報中心應用。“風清”大模型是融合AI技術與氣象機理的全球中短期預報系統,其性能位于全球AI天氣預報大模型第一梯隊,“風清”系統以3分鐘生成未來15天全球預報的速度,將核心要素有效預報時效提升至10.5天,在臺風路徑、暴雨、高溫、寒潮等災害性天氣預報上展現出顯著優勢。
同年,中國氣象局組織開展了人工智能天氣預報大模型示范計劃(下文簡稱“預報示范計劃”,AIM-FDP),該計劃面向全社會廣泛征集天氣預報大模型,實現模型-數據產品-評估全鏈條銜接,旨在打造權威天氣預報大模型檢驗評估平臺。其中,“風清”大模型在預報示范計劃中排名前列。
在防災減災實戰中,AI技術正轉化為守護生命財產安全的利器。2024年第3號臺風“格美”的精準預測成為典型案例——“風清”大模型提前5天鎖定臺風登陸路徑,準確預報出橫跨華南、華東、東北三大區域的弧狀暴雨帶。2024年我國共出現41次大范圍降水過程,其中18次強度達到強等級,4次達到特強等級,其中一次特強等級暴雨過程就是臺風“格美”帶來的。“格美”臺風引發的跨區域強降雨中,“風清”大模型不僅準確捕捉廣東、湖南等核心降雨區,還對山東、遼寧等外圍暴雨中心實現精準定位,為臺風災害防災減災爭取到關鍵決策窗口。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為突破現有天氣預報瓶頸提供了新的契機,但前沿的基礎科技仍面臨挑戰。
當前AI氣象模型面臨雙重挑戰:一是物理可解釋性困局,現有“黑箱”架構難以揭示大氣系統內在機理,模型對參數調整的敏感性可能引發預報偏差。這是由于現有的AI模型框架尚未充分適應大氣科學的時空復雜性特征,難以準確預測大氣系統的物理行為。二是數據驅動的天然局限,極端天氣事件本身具有小概率特性,其樣本的稀缺直接導致模型對極端等災害性天氣的捕捉能力不足。
為進一步推動大氣科學領域的AI應用發展,需以專項訓練數據集構建為基礎,強化算力支撐能力建設,并著力打造從觀測端到預報端的一體化AI支撐平臺。依托智算資源,構建既能解析大氣物理規律、又能適應復雜時空特征的新型預報體系。這種技術融合范式,或將催生大氣科學理論的新突破,為準確預報天氣,尤其是災害性天氣開辟新的認知路徑。
(作者:楊絢、曹勇,分別系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室正高級工程師;主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