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3-29 14:59:03
原標題:缺覺人群更要適當運動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缺覺人群更要適當運動
來源:光明日報
【幸福處方】
現代人普遍面臨睡眠不足問題,其危害遠不止于精神倦怠。最主要的危害是使人長期處于應激狀態,免疫力持續受損,使得代謝性疾病、心腦血管病及精神疾病的風險悄然攀升。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運動科學期刊的研究表明:運動能為缺覺人群筑起抗炎防線。這項研究分析了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隊列中2113名睡眠不足的參與者(日均睡眠≤7小時),通過加速度計測量了參與者的身體活動信息,并結合血液樣本測量了C反應蛋白水平。研究發現,每日進行20分鐘中高強度運動時,抗炎效益達到峰值,超出該時長并未呈現疊加效應。
對此,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謝兆宏認為:“運動調節炎癥涉及多維度機制,運動通過促進脂肪組織分解,使得炎癥因子明顯減少,能從源頭上抑制炎癥反應。”
什么樣的運動算是“中高強度運動”呢?一個簡單的衡量標準是目標靶心率:對于快走、跑步等耐力運動的強度評估,健康人群適用“220-年齡”計算最大心率,中高強度運動需達到其60%~80%;肥胖或久坐人群宜采用“208-0.7×年齡”作為最大心率。值得注意的是,力量訓練需采用不同的評估體系,以器械重量及重復次數為基準。
“更直觀的判斷方法是自己的主觀感受。”謝兆宏提醒,“運動時能說話但不能唱歌,或者呼吸急促無法完整說話則達中高強度。”
什么樣的運動才是最適合自己的?“綜合考量年齡、基礎疾病和體能水平,選擇最合適的運動組合,才能讓運動最大程度上發揮作用。”謝兆宏說。
對于學生群體而言,謝兆宏建議,每日進行60分鐘中高強度運動,優先選擇籃球、足球等群體性項目。利用體育課或課后時段開展運動,配合每周3次抗阻訓練,可有效緩解焦慮情緒并提升學習效率,“如果長期晚睡晚起,可以適當增加晨間運動,以此來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可以幫助調整睡眠周期”。
對于長期伏案工作者和中青年運動愛好者,“普拉提+跳躍”,是運動的黃金組合。“普拉提通過慢速控制動作增強核心肌群力量,配合跳躍運動能有效提升爆發力并改善肌筋膜功能。每周3次訓練,每次先完成30~50分鐘普拉提,并注重呼吸與動作精準度。隨后進行單腿跳、交叉跳等爆發力練習,總時長控制在90分鐘內。”謝兆宏說。
“有韌帶損傷、關節炎、骨質疏松、靜脈曲張等問題的患者不宜做跳躍訓練。”謝兆宏建議,亞健康人群需采用階梯式增量的方法——從每日10分鐘低強度運動起步,通過“30秒快走+1分鐘慢走”的間歇訓練逐步提升運動耐受性。
針對體能較好的成年人,“跳繩+功能訓練”的互補運動方案有助多個肌肉群之間更好地協調運作,兼顧減脂、塑形與增肌。跳繩作為高效的下肢鍛煉方式,需搭配坐姿劃船、深蹲等復合力量訓練以實現全身協調,建議每周4~5次,每次5~10分鐘。對于有訓練經驗者,可采用“瑜伽+HIIT”模式:基礎瑜伽體式每個動作維持15~30秒,進行10~20分鐘;配合4分鐘HIIT循環,即每個動作盡全力練習20秒,間歇10秒,循環做6~8組,共練習4分鐘左右。謝兆宏特別提醒,患心肺功能疾病、踝膝關節受傷者不太適合跳繩訓練。訓練時也要注意循序漸進,避免運動損傷。
中老年群體的運動需以安全為前提。“可以優先選擇低沖擊的有氧運動,比如快走或游泳。一個星期能堅持五次,每次堅持20~30分鐘即可。”謝兆宏說,每周2~3次,每次30~50分鐘的“舞蹈+彈力帶訓練”也可以幫助提升身體協調性與柔韌度,但要注意避免聳肩、駝背或膝蓋內扣等錯誤姿勢。“對于更年期的女性,‘太極+瑜伽’的組合相對舒緩,能有效減少對于交感神經的激活,從而對睡眠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順應自身節奏,找到自己運動的“黃金時間”也很重要。專家建議,首先可評估自己的日常作息,對于“早起困難戶”而言可以不用強迫自己清晨鍛煉。其次要根據身體狀態制定計劃——想培養運動習慣的人建議早晨鍛煉,利用皮質醇分泌高峰期提升執行力;追求運動表現者優先選擇下午4~7點,此時肌肉力量和反應速度處于峰值。
“無論選在何時運動,睡前3小時應結束中高強度運動,避免神經過度興奮影響睡眠質量。”謝兆宏說。
運動中的風險也不可忽視,謝兆宏提醒,運動中若出現持續頭暈、胸痛或關節異響,必須立即終止訓練并就醫。孕婦、術后恢復期人群及慢性病患者,需在專業醫師監督下制定運動方案。
(本報記者 田雅婷 本報通訊員 孫聞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