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4-01 10:07:04
原標題:唯有春風最相惜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唯有春風最相惜
來源:中國文化報
徐成文
中國人的四季生活各有風景和情趣,但春游無疑占據了重要位置。唐代詩人楊巨源詩曰:“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春游歷史悠久,是數千年來人們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也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春游文化。
“春”與“游”
依據中國古代農歷歲時傳統,一年四季,每季有三月,農歷的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季,傳統文獻通常記載為“春正月、春二月、春三月”,統稱“春三月”,到四月即稱夏四月,之后是秋七月、冬十月,等等。基于這一概念,春季始于傳統的農歷春節,結束于農歷三月末。“春三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這段時間里,萬物復蘇、生機盎然,而且“春三月”集中了春節、元宵節、立春、“二月二”以及清明節等重要節日,節慶休閑和欣賞春色成為春季出游的兩大主題。
從節氣角度而言,春季則正式起始于立春。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是以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的時令氣候為準創造的。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核心區域,在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基礎上,各地區、各民族結合本地實際,不斷創造出更加豐富的歲時農諺,比如“(二月)年過畢,種田去,選種備耕清淤……(三月)桃花紫,李花白,傾倒踏青游客”等。隨著時代的發展,春游的風氣也越來越盛。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古人對這一節氣十分重視。立春當天,全國各地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包括“鞭春”“打春”“開春”“迎春”等不同形式。這些儀式通常由官府主辦,吸引了百姓積極參與,民間藝人表演節目,呈現出一幅全城春游圖。“二月二”龍抬頭,各地雖然習俗有別,但百姓都會迎春納福。清明節是春季里又一隆重節日,從王公貴族到普通百姓,家家戶戶都要祭祖掃墓,同時,這一天也有賞春踏青的習俗。節日里,人們蕩秋千、放風箏、拔河、斗雞、戴柳、斗草、打球,春游活動非常豐富。
春游的歷史
很多古代文獻典籍記載了古人娛樂休閑性質的春游活動,比如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作品,反映了社會各階層尤其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其中就有關于春游的記載。
魏晉南北朝時期,春游已經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休閑娛樂活動。南朝文學家、史學家沈約在《悲哉行》中所寫“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即描寫了人們流連于春日美景中的狀態。在他的筆下,“春”和“游”已經融在了一起。無論歲時節慶還是日常生活,春游都成為從上到下享受春天之樂的重要方式。
春季是百花盛開的時節,賞花是春游的重要項目之一。唐代春游風行賞牡丹,仲春暮春之交,雍容華貴、國色天香的牡丹盛開,引來人們爭相觀賞。詩人劉禹錫在《賞牡丹》中所寫“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再現了京城百姓為賞花傾城而動的景象。
宋代的休假制度比較寬松,也帶火了春游。據宋人龐元英《文昌雜錄》記載,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中元、夏至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歲共六十八日。年假則是從十二月二十日到次年的正月二十日,共30天。全年98天假期,春假時間最長。官員放假,百姓也可以得到休息,官民同樂,共賞春景。
明清時期,春游時開展的休閑娛樂活動更為豐富。中國美術史上,很多以“游春”為主題的經典作品記錄了人們春游的情景,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俗與文化內涵。明清時期的類似作品有明代戴進的《春游晚歸圖》、文徵明的《蘭亭修禊圖》,清代宮廷畫家陳枚的《月曼清游圖》冊,等等。古代文人大都把春游視為文人雅集、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彈琴、飲茶、讀書、游騎……在豐富活動中盡享爛漫春光、感受春日雅趣。
春游的社會文化意涵
在古代中國,節慶春游被賦予尊祖敬宗、祈盼國泰民安的重要含義。慎終追遠是中華文化之傳統,除夕是一年的結束,而元日就是一年的開始。同樣,立春、清明等節氣節慶,也都有祈盼春和景明、五谷豐登的特定意涵。
春游在古代有著社會交往和經濟方面的意義。河南省寶豐縣的馬街書會,史料推斷起源于元代,從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舉行祈神、拜師收徒、說書聽書、賣書買書以及其他民間藝術演出等,聚集了來自河南和湖北、安徽等多地的民間藝人數千人,觀眾數十萬人,成為社會各階層娛樂、交流、旅行的春游盛會。春季的節慶聚會既有休閑娛樂成分,也是物資交流、商品交易的場所。明清之際文人張岱在《岱志》中描寫,明末的山東泰山“東岳廟集會”,春季游人最多,“合計入山者日八九千人,春初日滿兩萬”“貨郎扇客,錯雜其間,交易者多女人稚子”。
從古至今,春游體現了祭祖祈福、團圓和美、積極進取、健康平安的思想觀念,影響并形成了詩詞歌賦、書法繪畫、戲曲藝術等大量相關文藝作品,創造了豐富的旅游文化。春游文化彰顯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