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4-01 10:08:04
原標題:研究生復試招錄改革走向多樣化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研究生復試招錄改革走向多樣化
來源:光明日報
2024年3月,浙江中醫藥大學應屆畢業生鄧楠(化名)以425分的高分通過了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碩士研究生考試初試。查到成績后,她迅速做了一系列準備——查看前些年的復試分數線、謹慎選擇是否調劑、閱讀相關碩士導師文章、對學術前沿成果進行中英文雙語儲備,還準備了豐富活潑的PPT,對自己的學術經歷進行總結。“當時覺得自己準備充分,初試分數也很高,沒想到復試還是落榜了。”鄧楠遺憾地說。
總結原因,她認為,缺乏營養學方向的實驗基礎是一大短板,“今天,研究生復試形式多樣,對于考生來說,通過初試只是第一關。”
當前,2025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復試正在進行中。不少高校在復試中做出新的嘗試與改革。例如,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等4個學院,復試形式由去年的專業筆試測試+綜合面試改為只進行綜合面試,不考專業筆試,且面試分數權重上調40分,由220分漲至260分。
更早一些,2024年,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發布的學碩、專碩復試方案中均明確,復試內容包括兩部分,綜合面試、外語聽說面試。浙江師范大學心理學院2024年碩士研究生復試錄取辦法同樣明確,復試包括外語口語測試和專業面試兩項。
研究生招錄形式有哪些新變化?多樣化考核背后,體現出分類化人才培養的哪些變革?
降低筆試比重追求適配度
“復試由培養單位自行組織,一般包括專業課筆試、綜合素質測評面試。綜合素質測評面試既包括專業能力和科研潛力測評,也包括外語能力以及思想政治素質評價。復試的組織安排和筆試面試成績比重由培養單位自行確定。復試中比較常見的筆試面試分值權重是4比6,或者3比7。”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彭湃介紹。
近日,不少高校陸續公布《2025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復試參考信息》。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復試不再進行專業筆試的高校和學院有顯著增加。
其中有哪些考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趙世奎認為,“復試主要考察某學生適不適合讀某專業,從人才培養適配度來看,面試的考查更加直接。”
“我國實行筆試國家統一考試,復試院校主導考核的考研制度。前者保證了公平性和統一性,后者保證了院校的特殊性。從這一角度考慮,有些院校認為前期的統一筆試已經完成了其使命,后續不必再設置筆試復試,是有合理性的。有些院校認為需要在統一考試基礎上,增加對專項、專業領域的筆試考核,也是可取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育與開放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秦冠英說。
2024屆應屆考生范緒青在2024年成功“上岸”,成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我的一些本科同學在復試中落榜。據我所知,他們專業學得很好,但目標學校復試的數學筆試難度較大,影響了成績。”他認為,復試中的筆試設置,應當更注重基礎能力考查,過分追求難度不一定有利于篩選出合適的學生。
“一些培養單位發現,招生中無論是初試還是復試的專業課筆試,在篩選具備科研潛力的人才方面都缺乏效度,學生可以通過機械記憶、校外輔導班培訓來提高考分。”彭湃說,“在復試中降低筆試成績比重或取消筆試主要有三個考慮:用綜合素質測評面試篩選具有科研潛力的人更有保障;可以減少有關筆試命題質量擔憂和閱卷負擔;增加培養單位招生自主性。”
彭湃認為,復試中降低筆試成績比重或取消筆試需要條件保障。“首先,要確保綜合素質測評面試的評價質量足夠高。比如,面試問題要能真正檢測學生的科研潛力;面試委員的評分一致性要高,等等。其次,初試國家線的劃分不宜固化,要讓培養單位有一定達線率,才有足夠生源供復試階段篩選。再者,對需要強化實踐能力檢測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在面試中要有特別的‘招數’,確保實踐能力較強的人入選。”彭湃說。
從“應試導向”向“能力導向”轉變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出臺《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完善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嚴格監管的研究生考試招生制度體系。
在碩士研究生考試招生改革方面,《意見》要求,優化初試科目和內容,強化復試考核,綜合評價考生考試成績、專業素養、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一貫學業表現等,擇優錄取;研究探索基礎能力素質考試和招生單位自主組織專業能力考試相結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試方式。
據了解,傳統研究生招錄的分數權重多為初試70%、復試30%。隨著強化復試考核的要求逐漸明晰,更多高校采取5∶5權重分配。在復試形式選擇上,理工農醫類學科的筆試或實操仍占較大比例,人文社科類則普遍降低筆試比重,強化面試與材料審核。本科論文、競賽獲獎、專利等材料評分占比,以及理工科實驗操作占比都在增加。2020年以后,線上復試讓高校進一步研究優化了復試評價的維度,部分高校通過增設科研材料評審、遠程模擬等方式,使復試評價更立體。博士招生“申請—審核制”的推廣也為碩士招生評價維度的豐富提供了借鑒。
通過自己的復試經歷,范緒青感覺到,展示和表達是復試面試環節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面試中,我們都會通過ppt詳細介紹自己參加的各類創新創業比賽、競賽、科研課題參與情況,以及對研究生期間研究方向的大致設想和計劃等。”范緒青說,“這有助于導師更好評估我們的科研潛力,適配合適的科研方向。”
盡管鄧楠在復試中落榜,但她良好的英語表達能力與深厚的知識儲備,依然給導師們留下了深刻印象,2024年4月,她被北京協和醫學院調劑錄取。
“近年來,不少人對‘考研高考化’的擔憂日益加重。復試比重提升反映了研究生選拔從‘應試導向’向‘能力導向’的轉變。”趙世奎說,“對于考研學生而言,僅靠初試高分‘上岸’的時代逐漸過去,更需要注重長期能力積累和提前規劃科研、實踐。”
“筆試和面試各有側重,但同時,兩者有交叉的部分,不是涇渭分明。筆試中可以增加應用類、實踐類考題,如結合某理論分析某類問題,或是讓考生表述某現象所體現的學術理論。”秦冠英說。
探索人才分類選拔方式成趨勢
選拔方式的改革,歸根到底是為了篩選出更合適的學生。
2025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正式施行,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分類發展的導向更加明確。
然而,一些專家指出,專業學位人才選拔培養模式一定程度上是“在模仿學術學位人才選拔培養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兩者在復試形式和考核內容方面區分度不足”。
記者注意到,2023年11月,教育部公布《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在“優化人才選拔標準”一節中提到,學術學位重點考核考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情況以及考生的學術創新潛力;專業學位重點考核考生的綜合實踐素質、運用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及職業發展潛力。
“復試中多樣化考核最關鍵的要素是篩選的效度問題,即能不能招到符合培養規格的學生。比如,專業學位研究生,面試中要更突出實踐能力考核,要從學生過去參與實踐的經歷去考查學生是否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學術學位研究生要注重考核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對前沿學術成果的了解。”彭湃說。
“參加考試的考生,一方面要符合研究生的質量標準,如基礎理論的掌握、使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對于相關領域現實問題的把握,對相關領域發展方向的思考等。另一方面,要符合不同類型研究生的培養標準,增加對于該類型所需特質的考核。”秦冠英說。
(本報記者 劉博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