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2025-04-10 09:17:04
原標題:田野吹來“科技風”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田野吹來“科技風”
來源:解放軍報
近日,在江蘇省興化市陳堡鎮蔣莊村,農民操控植保無人機、駕駛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實施雜草防治作業。在今年的春耕生產中,各種新技術、智能化農業機具紛紛“上崗”,一幅幅“科技春耕圖”在廣袤田野鋪展開來。新華社發
寫在前面
當傳感器埋入土地、無人機飛過農田——農耕,這一古老產業,正煥發出新生機。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苯衲曛醒胍惶栁募状翁岢觥耙钥萍紕撔乱I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關鍵著力點。2024年,我國糧食年產量首次躍上1.4萬億斤新臺階。這不平凡的跨越,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技的力量。
春滿華夏。放眼廣袤沃野,高標準農田不斷延展,高端智能的育種成果推陳出新,多光譜無人機精準巡田……自南向北徐徐展開的春耕圖景中,隨處可感受到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強勁脈動。各地因地制宜,將農業科技創新與地域特色緊密結合,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強大動力。
新平臺·打造科創新高地
3月底,東北大地仍是春寒料峭。位于黑龍江齊齊哈爾的一家種業企業實驗室里,一片繁忙景象。一批從海南三亞遠道而來的玉米種子,正進行一場“精密手術”——實驗室剝胚。技術人員小心翼翼地去掉種皮,取出完整胚體。經過光照培養箱培育后,這些玉米幼苗將播種到田地里。
“從一粒種子中精準分離胚體,是玉米單倍體技術的關鍵環節。趕在春播前,我們將種子帶回北方開展這項工作,也是育種人員在實驗室的‘備春耕’?!睂嶒炇邑撠熑苏f。
在黑土地上,種業企業的“北種南繁”正逐漸走向成熟?!白鰪姟N子芯片’,才能端牢‘中國飯碗’?!敝袊茖W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科研人員李艷華,從事寒地黑土區大豆育種研究工作30余年。幾乎每年秋季,她都會把種子從黑龍江綏化帶到海南開展加代繁育工作,第二年春季再把培育的種子帶回來繼續實驗。這樣一來,育種時間縮短近一半。
多年來,李艷華帶領團隊培育出“東生”系列新品種17個。該系列大豆產量高、品質好、抗病強,得到農民、糧商和加工企業的普遍認可。
“我們開展種質資源研究,不僅縮短了育種時間,更培育出高產、好吃的新品種,這也是打造自強自立國產化種業新高地的應有之義。”李艷華說。
一粒粒種子破土發芽,承載著端穩端牢“中國飯碗”的希望,凝結著農業科技創新的碩果。從生物育種技術到土壤酸化治理,再到農機關鍵核心零部件研發,科技創新驅動下,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底座越筑越牢。
在山東東營六戶鎮的一處農田,200畝小麥陸續進入拔節期,技術人員正仔細查看小麥長勢。
“地還是那塊地,田已不是那片田。”望著眼前生機勃勃的麥田,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鹽堿地綜合利用服務中心負責人劉志鑫說。
東營位于黃河入??冢簧佼數剞r民曾嘗過鹽堿地的苦。如今,有了科技助力,昔日顆粒無收的鹽堿地正變成新糧倉。
2023年5月,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在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揭牌成立。18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匯聚于此,研究方向涵蓋國內鹽堿地科技創新各領域。
“我們根據檢測出的土壤成分,精準研發出微生物菌肥、生物有機肥等,結合秸稈還田等耕作辦法,如今示范區試驗區土壤有機質提高22%以上,地力提升1至2個等級?!眲⒅决握f。
新農具·擁抱田間高科技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
清明節前夕,江西南昌的196萬畝早稻田進入播栽期。在南昌縣蔣巷鎮,幾臺植保無人機在稻田上空輕快地飛翔,將催好芽的早稻種子均勻地播撒在泥土里。
“這些無人機有北斗導航指引,兩分鐘就能完成一畝地的精準播種。”種糧大戶李科明望著自家千余畝稻田,松了一口氣。
就在前一天,李科明還在為沒找到合適的農機發愁。“今年可以試試新農具?!痹诩胰说奶嵝严拢统鍪謾C,打開江西省智慧農業云服務平臺“贛供農服”小程序,發布播栽需求。不到半小時,平臺成功匹配到附近的植保無人機,一天內便完成了全部作業。
“過去一個人干活,大概需要20多天才能完成耕種。如今我們在網上‘點單’,農機很快就到地里工作了,像點外賣一樣方便?!崩羁泼髡f。
農業生產經營中,先進生產力如何走進一家一戶?
江西省通過“贛供農服”平臺,給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解題思路。走進該平臺服務大廳,電子屏幕上顯示著全省農機分布熱力圖,后臺正將農戶需求與農機資源精準匹配。該項目技術負責人熊灝介紹:“農機作業訂單完成后,系統馬上為農機手推送新的機插訂單,有效提高了技術到位率。”
去年8月,該平臺在南昌試運行,并逐步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應用培訓、注冊活動和農業社會化服務數據填報。目前,“贛供農服”業務已覆蓋江西的11個地級市、50個縣區,服務作業面積達43.7萬畝。
老舊農機報廢更新擴圍提標,各地加快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隨著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機制加快打通,政策供給與各環節需求深度耦合,越來越多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在生產一線廣泛應用。
眼下,掌握氣象信息、土壤墑情、病蟲害情況等重要農業生產信息,對耕作豐收至關重要。放眼望去,河南新鄉平原示范區的田間地頭豎起一根根長桿,上面掛載著太陽能電池板、高清攝像頭、大氣傳感器等裝置。
該示范區工作人員介紹,這是“智慧合桿”。它的下面埋著土壤傳感器,可以將數據源源不斷地傳輸到“中原農谷數智大腦”,再通過數據大模型的計算,把氣象、土壤情況、苗情等信息發送給農民,為他們開展農業生產提供參考。
“中原農谷數智大腦”又為農業科創平臺“中原農谷”提供算力支撐。目前,它擁有天氣、土壤、肥力、植物蒸騰等4個數據大模型,數據來源于新鄉市的20多根“智慧合桿”、10多個監測站以及衛星遙感數據。
從靠天吃飯到科技助農,智能管理、精準施肥和數據監測等手段讓農業生產更高效、更綠色,推動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
新農人·涌現種田生力軍
春風徐徐,染綠了山東高密大牟家鎮西劉家莊村的大片麥田。眼下春灌正忙,田間地頭卻鮮見農戶身影。新農人劉莉在家中打開手機APP操作,遍布田間的水肥一體化設備便開始澆灌。
大學畢業后,劉莉返鄉創業成立家庭農場,流轉土地發展規模農業?!吧虾脤W不代表會種田。剛創業時,鄉親們覺得我是花把式?!彼哉Z間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
強農興農,科技先行。深諳科技關鍵作用的劉莉,引入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加強良種繁育推廣,實現種糧降本增效?!翱吹截S收成果,鄉親們自然就會相信科技的力量。現在大家都愿意流轉土地加入我們的農場?!眲⒗蛘f。
隨著規模不斷擴大,家庭農場搭建起農民科技大學堂和大學生創業就業平臺,聘請農業專家為農戶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幫助58名新農人成立家庭農場,吸引更多年輕人逐夢田間。
在高密,許多像劉莉這樣的新農人成為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的“共富合伙人”。當地探索“村+合伙人”合作共建模式,開展“鄉村共富合伙人”行動,吸引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優秀人才回村任職、返鄉創業,與村集體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探索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的路徑。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壯大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從“新農人”到“興農人”,希望的田野上,活躍著青春的身影。他們接過父輩的接力棒,用新理念、新技術打開新天地。
如同一粒種子,90后新農人陳帥宇深深扎根在腳下的沃土。
1994年出生的陳帥宇,大學畢業后選擇回到家鄉湖南常德種糧,“別人覺得種田苦,但我看好農業的廣闊前景”。他的父親是當地的糧食經紀人,從小耳濡目染下他對糧食有著更深的理解,也認準了農業的發展前景。
不滿足于傳統經營模式的陳帥宇,想要嘗試從良種良法的源頭開始,建立種植合作社?!暗谝荒晖瞥隽挤N服務,村民們都抱著觀望心態,不愿主動參與?!标悗浻钆隽吮?。
“推廣不下去,就自己種!” 陳帥宇決定自己先打樣。他試著流轉了300畝田,正式開啟種糧之路。很快,新技術新品種獲得豐收,當年種植的優質稻畝產量從1000斤增至1400多斤,還賣出了好價格。目前已有周邊600余戶種糧戶,加入他牽頭成立的水稻專業合作社。
田里迎來的不只有高素質農民,還有現代經營理念。
在位于北京平谷的村播產業園,只見一個個新農人架起手機,耳畔涌來鄉村市場的蓬勃脈動:“家人們瞧一瞧,平谷不只有大桃,還有蜜梨山楂山核桃……”方寸屏幕間,巧借直播,新農人的夢想正悄然綻放。
新型職業農民、新型經營主體、新的技術理念……廣闊的田野上,正進行著深刻的變革,孕育著更加豐碩的未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