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法院報
2025-04-16 09:07:04
原標題:從三尺講臺到司法殿堂
來源:人民法院報
原標題:從三尺講臺到司法殿堂
來源:人民法院報
山東省高青縣人民法院人民陪審員 孫敏
作為一名中學老師,我深耕教育一線,用愛與責任澆灌著祖國的花朵;作為一名人民陪審員,我又以參與合議的方式,在司法舞臺上守護公平正義。這兩個看似迥異的角色,在我身上交織出獨特的生命樂章。七載春秋,我從初涉陪審的青澀到如今的從容擔當,每一件案件背后的故事都讓我對教育與司法的融合有了更深的感悟。
2018年,當我接過人民陪審員的任命書時,內心既忐忑又期待。第一次走進法庭,莊嚴的氣息使我不自覺地挺直了腰桿。那起涉未成年人盜竊案成了我陪審生涯的起點。被告人席上那個15歲的少年,眼神里交織著恐懼與悔意,讓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對他產生了憐憫之情。庭審中,控辯雙方的陳述如同一幅畫卷在我眼前展開,檢察官出示的如山鐵證,辯護律師苦苦求情的話語,都讓我陷入沉思。
作為合議庭成員參與案件合議時,我從教育者的視角剖析少年的行為:“這個年紀的孩子,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一次錯誤并不代表一生。家庭的疏忽、學校的失察,都可能成為他們誤入歧途的推手。”根據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經過合議庭評議,法庭最終依法判決,責令家長和學校對被告人加強管教。這次經歷讓我明白,陪審不僅是法律的裁決,更是人性的救贖。
在陪審工作中,我逐漸發現,教育與司法有著奇妙的共通之處——都需要傾聽與理解。在處理一起鄰里糾紛案時,我充分發揮了我作為班主任的溝通專長。樓上年輕住戶喜歡深夜聽音樂,樓下老人不堪其擾,矛盾一觸即發。庭審現場,雙方情緒激動,火藥味十足。
休庭期間,我主動請纓調解。我先來到老人身邊,像對待學生家長般耐心傾聽了她的抱怨,然后安慰她:“您年齡大,喜歡清靜,這要求合情合理。”安撫好老人,我又找到年輕人:“你工作一天很累,放松一下無可厚非,但咱們得學會換位思考,我們也有老人,他們喜歡清靜,我們就體諒一下他們。”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后,年輕人主動提出晚上10點后改用耳機,老人也表示理解。當看到雙方握手言和時,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原來司法也可以如此溫情。
在從事陪審工作的七年里,我見過太多人生的風雨,也用自己的方式為當事人撐起一片晴空。一起離婚糾紛案中,夫妻二人因撫養權爭執不下,庭審現場哭鬧聲不斷。休庭后,我沒有急于離開,而是留下來當起了“調解員”。
“你們知道嗎?孩子最大的心愿,不是擁有多少玩具,而是每天能看到爸爸媽媽的笑臉。”我輕聲說道,“你們的每一次爭吵,對孩子來說都是一場暴風雨。”我的話讓夫妻倆陷入沉默。在后續的調解中,我幫他們制定了詳細的撫養計劃,最終雙方達成共識。當那位母親含著淚向我道謝時,我深刻體會到,司法不僅是冰冷的條文,更是傳遞溫暖的橋梁。
七年來,我在陪審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陪審哲學”。我學會了“三心”工作法:耐心傾聽當事人的訴求,細心捕捉案件的細節,真心為當事人著想。在審理一起學生欺凌案時,我憑借著班主任的敏銳直覺,發現施暴者其實也是家庭問題的受害者。法院對該案進行依法審理后,還聯合學校開展了學生心理輔導工作。
我還總結出“三維分析”工作法:從法律維度審視案件事實,從教育維度剖析行為動機,從社會維度思考判決影響。在處理一起未成年人網絡詐騙案時,我提出的“司法﹢教育”矯治方案,被法官采納,為失足少年點亮了回歸之路。
回顧七年陪審路,我收獲的不僅是法律知識,更是對生命的敬畏與對社會的責任感。未來,我將繼續以陪審員的身份,在司法舞臺上傳遞教育的溫度。我計劃將陪審經驗轉化為教育案例,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就能感受到法律的威嚴與溫情。同時,我也希望能帶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陪審員隊伍,讓教育智慧在司法領域綻放光芒。
(王淑珍 孫心冉 整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