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生態環境:重現藍天白云濯滌萬水千山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

2019-09-04 18:26:09

最近兩個月,藍天白云已不再是“稀缺品”,口罩和空氣凈化器滯銷了,北京等地的公眾感受到了“藍天幸福感”。2019年1—7月,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9%,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已達到2020年的目標。

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科技創新發揮了支撐作用。遙感、衛星等監控“天眼”,無人機、水下機器人等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都紛紛成為環保利器,環保工作向著精細管理、主動預防、科學決策、精準治污轉變。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說,70年來,人民群眾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民生優先領域,人民群眾源自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治霾:還老百姓藍天白云

繁星閃爍

1973年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召開,環保被提上國家重要議事日程。上世紀80年代,保護環境被確立為基本國策;90年代,可持續發展戰略被確定為國家戰略,環境污染治理力度持續加大。

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會造成酸雨,對二氧化硫的研究和控制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受關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了揚塵、交通污染的治理。在2012年召開的第二次全國環保科技大會上,原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說,技術進步提升污染減排能力,在二氧化硫減排中,技術進步貢獻率達66%。

2013年,霧霾迅速成為“熱詞”。單是1月份,全國出現4次大范圍霧霾過程,涉及30個省(區、市),多個城市PM2.5“爆表”。

為治理大氣污染,科技部、原環保部啟動了多個科研項目。2017年4月,我國開展了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匯集國內2000多名環境、大氣、氣象科學及行業治理等方面的優秀科學家和一線科研工作者,集中開展聯合攻關。目前已基本弄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污染成因,實現了對重污染過程的精細化、定量化描述等。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說,我國重污染天預報從原先提前3天延長到3—5天,趨勢預報從提前7天到7—10天,準確率近100%,為精準、科學治霾奠定基礎。

凈水:再現清水綠岸

魚翔淺底景象

這70年,是生態環境保護認識不斷深化、治理能力不斷增強、工作力度不斷加大的70年,生態環境保護成為重大民心和民生工程。

上世紀70年代,北京市官廳水庫污染治理拉開了我國水污染治理的序幕;80年代,結合技術改造對工業污染進行綜合防治;90年代,大規模開展重點城市、流域、區域、海域環境綜合整治。作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設立的十六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2007年啟動的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投資最大的水污染治理科技項目。到2017年,已為城市污水深度脫氮除磷、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等提供1000多項關鍵技術,并提出我國流域系統治理的科學思路與整體解決方案。

監測:讓大家吃得放心

住得安心

這70年,是生態保護穩步推進,監測能力不斷提升的70年。

監測是環境治理、科學決策的基礎。我國環境監測領域從最初的廢氣、廢水和廢渣的“三廢”監測,發展到空氣、水、海域、噪聲、生態、酸雨、生物、沙塵暴、土壤、污染源等領域。我國建成了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布設1436個國控監測站點,省市、縣監測點位近4000個。

在水環境質量監測方面,我國地表水國控斷面從“十二五”期間的972個擴展到2018年的2050個,覆蓋全國十大流域1366條河流和139座重要湖庫,實現了說清水環境質量現狀和變化趨勢,基本滿足水環境質量評價與考核需求。還建成了由38800多個點位組成的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支持凈土保衛戰不斷深入。

70年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李干杰說,70年實踐經驗表明,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生態環境問題也必須通過發展來解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著力守護良好生態環境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責任編輯:楊凡、杜小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山西:重大政務輿情處置不得力等將通報批評或約談整改

山西 重大政務輿情處置不得力等將通報批評或約談整改山西 重大政務輿情處置不得力等將通報批評或約談整改新華社太原9月4日電山西省政府辦公...[詳細]
新華網 2019-09-04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