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泉邊
2018-11-12 23:58:11
文|魏敬群
豆芽是四季菜,也是司空見慣的民生菜。
濟南人好吃豆芽,吃的是天下獨一無二的泉水豆芽。
濟南黑虎泉畔琵琶橋西側(cè),至今還有一眼豆芽泉。
當(dāng)年,南護城河一帶,有七八家豆芽作坊,作坊內(nèi)都有一二十口發(fā)制豆芽的紅色大瓦缸。
豆芽生長最需喝水,瑪瑙泉、黑虎泉、琵琶泉、南珍珠泉、豆芽泉等是取用便當(dāng)?shù)奶熨n水源。
泉水清冽甘甜,富含礦物質(zhì)和微量元素,生出的豆芽自然是加倍的鮮嫩脆生。
濟南人真的是口福不淺。
豆芽最早是用黑豆泡發(fā)而成的。那時,黑豆芽用于食療,主治風(fēng)濕和膝痛;道家也用來養(yǎng)生。
豆芽作菜,較早見于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那時食豆芽的方法主要是涼拌。
綠豆芽和黃豆芽出現(xiàn)在明代。
明代高濂《遵生八箋》載有“綠豆芽”“寒豆芽”“黃豆芽”三種豆芽。
所謂寒豆芽,即豌豆芽,又叫豌豆尖、豌豆苗、龍須菜。
傳統(tǒng)濟南菜中有豆苗汆雞片、豆苗汆大夾(蟹夾肉)等。
清代薛寶辰《素食說略》還載有一種“胡豆芽”。
胡豆即是蠶豆,胡豆芽即是蠶豆芽。
蠶豆和蠶豆芽多生于南方,有素炒蠶豆芽、野山筍炒蠶豆芽、剁椒蠶豆芽、五花肉燒蠶豆芽等菜肴。
明清時期,文人們開始講究豆芽的配菜入味。
《素食說略》稱:“綠豆芽揀去根須及豆,名曰掐菜。此菜雖嫩脆,然火候愈久愈佳。不惟掐菜松脆,菜湯亦大佳也。”
掐菜配上黃澄澄的海米,是為“金鉤如意”或“金鉤掛銀條”;
配以辣椒,烹醋引火熘制而成,稱作“熘銀條”;
如用嫩芹菜梗與掐菜同炒,白綠相映,叫做“翡翠銀針”。
更有甚者,其名叫“瓤豆莛”,所謂豆莛就是掐菜。
要先汆一下立即入涼水中撈過,再用細竹簽把豆莛捅至中空,然后塞入火腿末、雞肉泥。
至是,紅白兩餡瓤于豆莛,然后盡快清炒即可。
魯菜中有道名菜“烹掐菜”,是將掐菜在開水中燙過,放入八成熱的油鍋內(nèi),加入作料,烹入米醋,顛翻出鍋而成。
傳統(tǒng)濟南菜中也有道“炒肉絲掐菜”。
《中國名菜譜》中收入濟南名廚孔憲垣提供的一道“油潑豆莛”。
據(jù)山東孔府檔案記載,孔府膳單中也有此菜,并曾得到乾隆皇帝的稱贊。
乾隆因其女兒下嫁孔府,先后九次駕臨曲阜。
一次在孔府吃飯,乾隆胃口不開。
“在一旁侍膳的衍圣公很著急,傳話叫廚房想辦法。
廚師想不出什么好辦法,珍貴名菜他都不感興趣怎么辦,順手抓了把豆芽,放幾粒花椒炒炒送上來了。
乾隆沒見過花椒,問衍圣公這是什么?
衍圣公回答是花椒,是提味的。
乾隆夾起豆芽嘗了嘗稱贊說,味道果然不錯。
這一句話使孔府如獲恩典,從此炒豆芽成為孔府的傳家菜。
在孔府眾多的‘戶人’中還專設(shè)了‘擇豆芽戶’,世世代代為孔府擇豆芽。”(孔德懋《孔府內(nèi)宅軼事》)
“油潑豆莛”在烹調(diào)時,要將豆莛放在笊籬中,舀燒熱的油澆潑,邊潑邊顛,直至豆芽斷生。菜不下鍋翻炒,所以極有特色。
1983年,日本和歌山市議會代表團來濟,我方在宴會上以油潑豆莛饗客。
不料,這些日方議員爭相舉箸,菜盤片刻間空空如也。
綠豆芽清脆鮮嫩,易于消化,“醋溜綠豆芽”幾乎家家會做。
炒和菜也少不了綠豆芽。
黃豆芽也叫如意菜,脆嫩清香,食用的方法頗多,炒、煸、拌、制餡心、做配料等無一不可。
黃豆芽掐去兩頭,裹糊油炸后,是為“素蝦仁”,可以抓炒而食。
黃豆芽還是素菜中做湯的重要原料,黃豆芽最適合燜肉片,肉片鮮香,豆芽也既腴且鮮。
京劇名伶荀慧生愛喝金獎白蘭地,總是一人細酌慢飲,并常以豆芽菜下酒,這真是一種奇怪的搭配。
香港作家、美食家蔡瀾寫過一篇《豆芽頌》,稱:
“蔬菜之中,唯有它百吃不厭……佐以韭菜、鮮魷、豬肉、牛肉,或任何一種其他的食物,豆芽都能適應(yīng),它是性情很隨和的東西。”
正因為豆芽性情隨和,我們才經(jīng)常與其為伴。
(壹點號 泉邊)
本文內(nèi)容由壹點號作者發(fā)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wǎng)友評論僅供網(wǎng)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