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11-22 14:03:11
11月21日,在甸柳社區居委會東邊的小路上,41歲的環衛工人孔祥珍和往日一樣在清潔衛生,只是從此她的生命中少了一位親人——社區居委會書記、主任陳葉翠。11月12日,她目送陳葉翠的靈車從社區駛出,這十天來心里一直空蕩蕩的。陳葉翠結下她這個窮親戚已經十年,逢年過節,陳葉翠都是和環衛工人一起過,有一年連回家的路費都是陳葉翠給她的。
29年來,陳葉翠把甸柳一居一個開放式的老小區,初步打造成為一個理性平和、健康樂觀的“樂和家園”,建立起一套“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
2017年11月11日晚,陳葉翠滿懷眷戀地永遠離開了她為之奮斗的社區。而她的辦公桌上一切如常,翻開桌上3本記得密密麻麻的筆記本,全是社區的工作記錄和聯系電話,一切仿佛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圖為陳葉翠(中間穿羽絨服者)生前與大家開會的情景。(資料片)
社區居委會主任,自稱“三不怕”
“她是個渾身上下使不完勁兒的人。”和陳葉翠“并肩作戰”了15個年頭,甸柳第一社區黨委副書記劉紹霞如此形容自己的同事兼上級。
“不怕苦,不怕事,不怕官。”這“三不怕”是陳葉翠最典型的風格。“在她的心里沒有難事,再大的事兒和群眾利益有關,她也要去做。”社區下崗女工楊女士的丈夫突發心臟病去世,卻被親手撫養成人的侄子告上法庭,目的是把楊女士借給他的房子據為己有。陳葉翠聽說后,覺得社區必須出面撐腰。在敗訴的情況下,陳葉翠帶領社區“兩委”班子繼續耐心搜集證據,最終勝訴。
50多歲的殘疾人張大美,20多年前領著8歲兒子在街頭賣烤地瓜。陳葉翠幫她開了一間小百貨店,又聯系教育部門讓她的孩子就近入學。慢慢攢下一些錢的張大美在歷城區開起了老年公寓,“沒有陳書記,我這個老年公寓根本開不起來。”
像這樣的事,陳葉翠干了很多很多。她給每位下崗失業人員建立再就業幫扶檔案,在社區成立勞動保障服務站,無償提供就業信息、就業技能培訓等。最多時,她一個月幫助了30多名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她的持續努力,讓甸柳一居成為濟南首個“零失業社區”。
為了居民利益,陳葉翠盡最大努力去爭取。為了小區活動室、老年食堂活動室,她不止一次地頂撞過街道、區里的領導。她曾對本報記者說,官做多大才是官?社區居委會主任算什么官?但是可以做出很大的政績!什么是最大政績?百姓的滿意才是最大的政績。
亮出黨員名片,一盞燈點亮一大片
作為一名社區黨委書記,陳葉翠對抓好社區黨建這個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認識得非常深刻。陳葉翠曾說:“在我們社區,黨組織有號召力,黨員有威信,只要一聲招呼,大家都愿意跟著干。”而在甸柳一居,黨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來之不易。
20年前,隨著國企改革改制,上百名企業離退休老黨員隨行政關系轉入社區。初來乍到,他們對社區沒有認同感和歸屬感,不轉組織關系、不亮身份、不繳黨費的現象十分普遍。面對這種局面,陳葉翠說:“什么叫管理?你管人家,人家才理你。”陳葉翠帶著社區黨委成員兵分幾路,挨家挨戶走訪老黨員,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對他們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社區黨委千方百計幫助解決。
黨員姜宗新家的房產證辦不下來,陳葉翠代表社區黨委出面和有關部門協調,終于讓她拿到了遲到11年的房產證。如此種種,社區黨委的舉動很快就感動了黨員們。在很短的時間內,新進社區的192名企業離退休黨員全部到社區黨委報到,要求為社區建設出力。
劉紹霞說,病重后期,陳葉翠還高興地和她說,醫院那些醫生黨員可以跟咱們社區結對子,“她心里還惦記著黨建的事兒……”“我去看望陳書記,她還問起社區運動會的事。”丁緒亭說,11月5日,運動會順利舉辦,當天陳葉翠已昏迷。“陳書記沒來,大家心里空落落的。”社區太極隊隊長王英仙說。
自學考取社工證,成社區治理專家
陳葉翠經過多年積累摸索,總結出一套日趨成熟的社區管理經驗,并不斷豐富改進。2006年,陳葉翠創新性地引入專業社工,甸柳一居成為全省首個擁有專業社工服務的基層社區。
年過五十的陳葉翠自學考取了社工證書,慢慢成了社區治理方面的專家。“陳書記身上有那種與時俱進、勇于探索的精神。她不僅有敏銳的眼光,能夠發現社工這個新的專業能為社區服務發揮作用,還經常主動請教,比如項目化運作該怎樣進行,她和山大的研究生們一起聽課,非常認真好學。”山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張洪英說,“她比我年長10歲,但創新思路很超前。”
2013年,甸柳一居又在全省創建首家“社區道德銀行”。2015年初,老黨員劉春生成為道德積分換取社區服務的第一人,社區將其4小時居家養老服務升級為8小時。
舍不得居委會,256戶全要求回遷
今年60歲的王英仙,回遷后選擇住在11樓,這房本來是要讓她女兒回來住的,結果王英仙不愿意搬走了,舍不得離開這人、這社區。離不開的還有劉紹霞,組織上曾動員她到別的社區當黨總支書記,劉紹霞堅決不走,要跟著陳葉翠在甸柳一居,“這是我們的家。”
作為一個上萬人口的開放式社區,甸柳一居十幾年沒發生過打架斗毆,沒發生過偷盜搶劫案件,沒發生社區居民集體上訪。2010年,社區7棟居民樓需要拆遷改造,拆遷部門征求安置意向時,涉及的256戶居民全部要求回遷。居民說,這里的條件不是最好的,但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卻是最好的,我們舍不得離開這兒。
這樣的人和樂居是如何一點一滴形成的呢?社區居民心里清楚,這是陳書記20多年來用心打造的社區管理機制。由居民樓院信息員、樓長、居委會、單位信息員組成的信息反饋機制,讓社區黨委能夠隨時掌握社區內的不安全、不穩定、不和諧因素。而由社區黨員志愿者為主組成的治安保衛、治安巡邏、普法教育、調解、幫教、暫住人口管理的綜合管理機制,則像另一張安全的大網,將社區牢牢罩住。社區居民有了安全感、歸屬感,住得擠點也覺得安心舒適。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廖雯穎 張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