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文齊魯
2017-12-17 20:09:12
鄒平縣孫鎮輝里村,在清朝是遠近聞名的狀元村:從乾隆51年(1786年)李鵬考中舉人,到嘉慶16年(1811年),老四李鵠考中進士,李廷桂的五個兒子在二十五年的時間里終于實現了光宗耀祖的夢想。
文|肖如
查閱《李氏族譜》,從“登科五子”上溯兩輩,李氏家族已經是屢登金榜的名門望族了。
據傳,“五子”的大祖父李暉老太爺赴乾隆皇帝的千叟宴歸來,在村頭曾對歡迎的族人說:“千叟宴上我曾當眾念了四句小詩:‘人生七十古來稀,輕易不見八十的,河里無魚市上買,死不凈的老東西。’乾隆帝聽了非但沒有怪罪,而且還欽贈我詩杖一柄。”
千叟宴
宴會結束后,乾隆還賜給每位老人《九龍御匾》一塊。這塊御匾長2.2米,寬1.1米,匾框有15厘米厚,至1978年仍保存在他的后人家里。1978年后他的后人因蓋房,無錢買料做門窗,就請來木工砍掉所嵌龍頭鋸開匾框做了上房門框。一塊鑲嵌著乾隆真跡的無價之寶就這樣毀于一旦。
當年李廷桂的三子李景岱和五子李景嶧同中乾隆甲寅恩科舉人又被欽賜進士及第后,還受到乾隆皇帝的召見。談話中知道李氏家族先后三代已有十幾人中舉及第、在朝為官。于是當即贊嘆道:“輝里村李氏家族乃本朝正李也。”
輝里村李氏第11世孫李宏道,是一個在科舉考試中出現的特殊人物。其生于康熙三十九年,從20多歲取得縣學庠生后參加科舉考試,屢考屢敗、屢敗屢考,從青春少年一直考到滿頭白發。乾隆五十一年,李宏道已經86歲了,仍抱著希望和自己的曾孫輩一起參加鄉試。
當時,乾隆皇帝到順天府巡視鄉試,發現李宏道的特殊情況后,當即發出口諭,欽賜其為鄉試舉人。不過,李宏道并沒有終止自己的目標,他在第二年又以舉人的身份參加會試。乾隆皇帝看到這位87歲的老考生,再次受到感動,朱筆一揮欽點其為翰林院編修。
清朝私塾
在清朝,鄒平有縣學一處,書院三處,另有村學、私塾、義塾若干處。縣學一般有學生50—100人,師生生活全由國家供給。
在清朝前中期,一個中等收入的自耕農家庭都能保證自己的子女得到上學讀書的機會。所以當地學風甚濃,更何況能夠入朝做官,這在老百姓的眼中那是何等的榮耀和風光。
當然這種榮耀深深激勵了李廷桂,李廷桂一再教導兒子刻苦讀書,爭取金榜得中。他除了聘請私塾先生教育孩子外,另外還給孩子制定了嚴格的家規。白天在書房學習,晚上則按長幼順序輪流用家中方桌自習。
所以經年累月,腳踏的方磚上都磨出了深深的腳印。另外他還提倡兄弟中能者為師,互教互學,有偷懶磨滑者,則實行一級管一級。結果兄弟之間既互相學習又相互監督,從此學業成績大為長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成為他們一生的信條。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廷桂的辛勤努力終于結出了豐碩成果。登科做官的榮耀和嚴謹的家教也在李氏子弟中產生了巨大的學習動力。
據《李氏族譜》記載,輝里村李氏族人李廷桂原來共有6個兒子,但大兒子李景嚴17歲早逝。從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次子李鵬考中舉人,到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四子李鵠最后一個考中進士,李廷桂的5個兒子在25年的時間里先后考中舉人和進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五子登科”。
清乾隆五十一年,次子李鵬23歲考中舉人。
三子李景岱乾隆五十九年考中舉人。
四子李鵠嘉慶六年考中舉人,公元1811年才考中進士。
五子李景嶧生于乾隆三十六年,乾隆五十九年跟三哥李景岱同榜中舉。據說,李景嶧是“五子”中身材最高大、相貌最英俊的一個。“李景嶧行事果斷,敢作敢為,老《鄒平縣志》記載他的事跡最多。
六子李景嵩生于乾隆四十年,20歲時考中舉人,24歲時便考中了進士。
從乾隆51年(1786年)李鵬考中舉人,到嘉慶16年(1811年),老四李鵠考中進士,李廷桂的五個兒子在二十五年的時間里終于實現了光宗耀祖的夢想。但李廷桂一直沒有放松對兒子們的嚴格教育。
史書記載,李鵬等3個孩子為官后,他經常騎著毛驢到兒子的住所聽取政聲,勸勉他們“以忠事上,以勤奉職,以惠撫民”。
道光十年,“五子”以李景嶧為主,弟兄五人共同出資,并從京城繪來“鳳凰單展翅”圖紙,開始修建“長善堂”故居莊院。1800年動工,歷時十年建成。
進大門以后有南北通路一條,門樓正中掛《五子登科》匾,內上方掛“兄弟同榜”,門樓內右側掛“進士及第”匾。這匾是在李廷桂的五個兒子相繼登科中舉后,嘉慶皇帝龍顏大悅,親自書《五子登科》匾贈予李氏家族(有一說法是大學士劉墉書寫)。
戊戌變法后,清政府頒令將全國各府州、縣的大小書院逐步改為中西兼學的小學堂。1909年輝里村的開明士紳聯合出資在村中心的長善堂建起了全縣最早的村級初等小學堂。
1929年,村內紳士哩北辰、哩樂亭等人再次倡議集資辦學。他們給住在青島的“五子登科”的后人去信,征得同意后賣掉了碑樓村墓地的大楊樹做了課桌凳。在他們的影響下,全村一百多戶村民踴躍捐款捐物,使校舍維修一新。一時間,輝里初級小學辦得異常興旺。
1931年,時任實驗縣長的梁漱溟為此題寫“共成斯舉”石碑以示紀念。村里刻成石碑把它樹在了學校院內。后經幾次變故,此碑作為基石埋在了辦公室的墻下。2001年11月,因打井扒掉了原村辦公室的兩間房子。“共成斯舉”碑終于重見光明。
在《三字經》中曾有這樣一段話: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而至清,則有李廷桂,教五子,中高榜,傳美名。時光已過百年,祖先們曾經創造的輝煌神話早已成為歷史,但他們為夢想刻苦勤奮的經歷卻一直鼓勵著他們的子孫后代,這大概就是學習的魅力吧!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