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9-28 10:11:09
原標題:史話丨從寧渴到認可, 當孔子和盜泉相遇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史話丨從寧渴到認可, 當孔子和盜泉相遇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 本報記者 盧昱 本報通訊員 崔仲愷
“當年,孔夫子經過這眼清泉,即便十分口渴,卻堅持不喝泉水。”秋分剛過,在新泰市石萊鎮道泉峪村村南的小河邊,村民鞏玉祥指著青石砌成的方形泉池說。
這眼清澈見底的泉水,初名盜泉,又名倒泉、道泉,汩汩流過數千年光陰。正如近代教育學家張天麟所說:“在山東人的血里面有兩個人在支配著他的心靈:一個是孔子,一個是梁山泊的英雄。”而孔夫子與盜泉的不期而遇,恰是開了盜文化之先河,看似意料之外,實則情理之中。
道泉峪村群山環繞,地理位置偏僻,在古時,卻是交通要道行經處:一條南連泗水、曲阜,北通新泰的驛道,沿小河從村南經過。村子的西南方,有一段石板路,為古驛道的遺跡。石板路寬闊平整,不難想象當年齊魯兩國的過客,在此匆忙行路的景象。
“道泉泉水匯入洙泗,洙泗到曲阜后分為洙水和泗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孔子曾在洙泗之間聚徒講學。”新泰市博物館館長張勇說。
道泉靠近儒學核心區域,又是交通要道,孔子周游列國的車轍從道泉旁碾過便不足為奇。
路過泉邊,飲水休憩是人之常情,孔子卻拒絕飲用泉水,為何如此?據先秦著作《尸子》記載,孔子不飲盜泉之水,是因為“惡其名”。
在鞏玉祥的解釋中,還有一段“有鼻子有眼兒”的傳說。原來,有一年天下大旱,莊稼顆粒無收,附近村有個叫劉夏子的莊稼漢,領著一伙饑民,登上二龍山,占山為王,經常下山侵擾百姓,盜取財物。
孔子與弟子顏回等一起上山,找到劉夏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苦勸半天,卻無功而返。
孔子下山時,已到中午,驕陽似火,忽見一牧童快步走到孔子面前。孔子問他名字,牧童回答說:“我叫求道,父親早逝,現與母親相依為命,請老師收下弟子。”
“我和眾位弟子周游列國,去向不定,到處流浪。你年紀還小應在家里盡孝心,伺候母親,不能遠游,等我回來再作決定。”孔子說。
此時,孔子忽然感覺口渴難忍,求道便指引孔子師徒來到一處泉水邊。大旱多時,此泉仍旺盛噴涌,清澈無比,名喚“盜泉”。
求道說:“這眼泉甘甜無比,可惜被山上的強盜緊盯著。我們只能趁其不備,冒險來取水,祈求老師喝口水,馬上離開,以免讓強盜看到了再生是非。”
“二龍山被強盜霸占,山就成了強盜之山,這泉水被強盜霸占成了強盜之泉,我渴死也不飲這盜泉之水。”孔子說完后便轉身離開。
“孔子不是不想喝盜泉水,也不是不敢喝,他是生氣。”鞏玉祥接過話茬。泉水是附近村莊的命脈,卻為強盜所占,村民有泉不能喝,孔子用與村民同甘共苦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這一傳說的背后有諸多歷史痕跡。
春秋時期魯國國勢衰微,國內出現“盜賊公行”的現象。為此,權臣季康子去請教孔子如何治盜。《論語·顏淵》載:“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孔子回答:“如果您不貪求太多的財物,即使獎勵人們去偷,他們也不會干。”在這里,孔子論述的是“上行下效”的問題,仍然強調在上位者要以身作則。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水有清濁,人分善惡。在孔夫子心目中,水不僅僅是自然之物,更是為人品質的喻體。盜泉恰恰正是濁水的代表、卑污的象征,君子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即使在喝水這樣的小細節上也要回避丑惡事物,保持清白節操。自孔子不飲盜泉之水后,盜泉成為圣賢君子紛紛抨擊、避而遠之的惡水。雖是微觀地名,但“盜泉”這一地名因為孔子的緣故,成為儒家文化的著名典故。
在后世史書的人物傳記中,常用這一典故以臧否人物、彰顯道義。據《后漢書·鐘離宋寒列傳》記載,交趾太守張恢貪贓伏法,漢明帝將沒收的金銀財寶賞賜給朝中群臣,而大臣鐘離意卻拒不接受,“臣聞孔子忍渴于盜泉之水,曾參回車于勝母之閭,惡其名也。此臟穢之寶,誠不敢拜”。鐘離意的一番言行備受世人仰慕。
除了表彰大臣的清廉之外,史書往往還會在“列女傳”中利用“盜泉之水”的典故歌頌婦女的貞節和德行,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樂羊子妻的事跡。樂羊子在路上撿到了金子,回家給妻子,他的妻子說:“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妻子的一番話讓樂羊子羞愧不已,急忙出門把金子放回原處,并外出尋師求學,以求進益。如此看來,“盜泉之水”的典故在那時就已像“嗟來之食”的典故一樣,婦孺皆知。
“其實,孔子后來又喝了這盜泉水。”話鋒一轉,鞏玉祥接著說下去。
14年后,孔子再次路過二龍山,山上的強盜已散去。孔子走到村頭,見一名村婦手持笤帚,正追打一位白發老翁。孔子忙上前去勸:“你打罵的是自家老人就是不孝,打罵的是鄰居老翁就是沒禮貌。”
“我正在教訓兒子有什么過錯?”村婦非常生氣地說。那個白發老翁看到孔夫子,忽然喊著“老師”,跪下便拜。
孔子仔細端詳,這位老翁正是當年的牧童求道。求道母親扔下笤帚,生氣地對孔子說:“自從您走后,他就遵照您說的話,發誓不飲盜泉之水,竟未老先衰。盜泉之水清純甘甜,人們稱它為神泉,喝了泉水老人能返老還童,年輕的能長生不老。現在我還沒老,兒子卻變得老態龍鐘。”
孔子說:“沒有了強盜,泉水就變成了好泉水。君子不能太死板,這泉水你可以盡情飲用。”說完,他便走到泉邊,暢飲泉水。
幾年之后,求道母親去世。求道在安葬母親并守墓三年后,到曲阜拜見孔子。孔子見求道果然返老還童,拍手稱贊盜泉說:“真乃神泉也!”
從寧渴到認可,孔夫子仁與禮的思想也在盜泉周匝落地生根。要知道,即便在以“多盜”聞名的魯國,盜賊是最先出來要求社會正常秩序的人物。與孔子同時期的盜跖,提出盜亦有道,顯然受到儒家品格的影響。盜跖說:“盜怎么沒有道呢?能夠準確推測室中是否藏有錢財,是圣;沖鋒在先,是勇;出來時在后面,是義;能夠明辨事情可做不可做,是智;能夠平均分配所獲財物,是仁。這五者不具備而能夠成為大盜的,天下還沒有。”他強調一個合格的大盜所應具備的道德規范、人格素質,反映了當時下層人民維護社會公德的共同心聲,也表達了盜賊對社會正常秩序的道德要求。
盜泉所在地——新泰,也成為和樂思想的發源地,從春秋時期就有圣賢思想教化鄉里,因而清廉之風盛行,留下了和圣柳下惠夜宿城門坐懷不亂、樂圣師曠提出“民貴君輕”思想、太守羊續懸魚拒賄等膾炙人口的佳話。
道泉泉水甘洌,數千年間哺育周邊百姓,道泉峪民風淳樸,住的都是老實巴交的莊稼人,卻曾得盜泉和盜泉峪這樣的鄙名,很是冤枉。有人嫌盜泉名字難聽,將其改名為倒泉,因為泉水與河水的流向相反。
直到1924年,村里的鄉紳劉德身、鞏兆武將泉名改為道泉,才真正取代盜泉之名,盜泉峪也自此更名為道泉峪,并沿用至今。
如今,道泉峪村脫胎換骨,幾乎家家都有了水井,只有泉邊的幾戶人家還吃泉水。新泰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不但生活安定祥和,而且民風向善,賢人輩出,從城市到鄉村,文明新風撲面而來。今日的景象,驗證了兩千多年以前孔子對“仁政”的想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