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舜網-濟南日報
2017-03-27 08:31:03
5年,不過歷史短暫一瞬,但于每個人來說,可貴不凡且歷歷如新——
有著20多年電工經驗的王有營,甩掉“沒資質”的包袱、找到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終于“踏實了”;
孝直小學的黃禮萌和小伙伴們,不僅坐上“大鼻子”校車,中午還能在食堂吃上營養豐富的配餐,“開心極了”;
柳云社區的趙傳亮一家七口,不用擠在簡陋的小院子里住,而是擁有3套樓房、210平方米的商業生活保障,“舒坦多了”;
特困村西里虎村300多口人“整村搬遷”,離開了破敗不堪的老房子,揮別交通不便的歷史,“好日子來了”……
“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5年來,濟南長高長“胖”、變美變靚,濟南人的衣食住行也在發生著改變。這些改變有小亦有大——
城市向北“跨河”,濟南牌照小汽車免費過橋,“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帶來更多民生期待;
城市向南“保護”,南山管委會的成立宣告“九龍治水”時代的結束,青山綠水常駐的生態愿景更近一步;
城市向市民“開放”,大明湖景區宣布自2017年1月1日起免費迎客,“還湖于民”成為濟南惠民政策的又一抹亮彩;
城市向霧霾“宣戰”,剛剛過去的雞年春節,天空蔚藍、瑞雪降臨、空氣清新,“氣質”飆升繪出“響晴濟南”的久違美景……
“堅持以人為本,高度重視保障改善民生。統籌發展社會事業,扎實辦好民生實事,關心關注困難群體,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濟南要在全省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就是由這些民生改善的大事小事匯聚而成。民心為上的城市溫度,也因此凝聚成勃勃向上的城市力量,見證著城市執著永續的發展質量。
民生改善讓每個人“嘗到甜頭”
5年來,民生改善每天都在發生:城鎮、農村居民的“腰包”越來越鼓,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4%和10.6%,承諾的75件為民辦實事全部完成。用于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的財政資金連年增加,2016年“民生投入”的比重達到75.2%,而這筆花費是5年前的2倍……一張覆蓋城鄉的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網正不斷筑牢,“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夢想正一個個變為現實。
就業是民生之本——各級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已經形成,公益性崗位補貼、就業困難人員靈活就業、社會保險補貼政策全面落實,“創業培訓+創業預孵化+初創孵化+創業園區”模式不斷完善。僅去年一年就新增城鎮就業18.9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17%;
社保是民生之依——全市社會保險在制度上實現全覆蓋,連續12次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連年漲,城鄉低保和農村低保標準不斷提高,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覆蓋縣區、街道、社區、行業企業的服務網絡體系加快建立;
教育是民生之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小學招生全部劃片入學,初中學校“整體對口入學”,集團化發展、委托管理、政府購買服務等多元辦學機制不斷完善,解決城鎮普通中小學大班額問題工作進展迅速,農民工隨遷子女平等入學得到保障;
住房是民生之安——探索實施積分落戶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大棚改舊改貨幣化補償安置力度,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改善住房供給結構,多措并舉加快房地產去庫存,棚改舊改不斷“增擋提速”,累計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15.7萬余套。
發展的目標不僅僅是漂亮的經濟數據,還應該有就業崗位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的提升、城市生活環境的改善。這一項項民生指標落在每個人身上,讓每個人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回應民生期待考驗執政智慧
進入新時期,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社會發展新結構、城市發展新格局,民生工作更加復雜多樣。“發展起來之后的問題一點不比發展時少”,這在民生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
尤其近年來,濟南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破局“霧霾侵城”。從精準角度實施治霾舉措,出重拳整治污染嚴重的重工業,開展全員參與的大氣污染防治“啄木鳥行動”,全市形成了防治大氣污染的“天羅地網”,實現環境空氣質量的不斷改善。如今,濟南已連續數月退出全國74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后10名,“戰霾”信心更加堅定。
棚改舊改關系著老百姓幾代人的“安居夢”。在這項全市重點工作中,“和諧拆遷”成為破解征收拆遷難題的關鍵詞。堅持“不與民爭利、陽光征收、用群眾工作方法”三項原則,全市去年提前超額完成省棚改年度計劃,并且在拆遷過程中保持了重大集體訪“零記錄”。越來越多的棚戶區居民實現了“新居夢”,城市也有了發展新空間。
再拿“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掉隊”的脫貧攻堅來說,這個全市第一民生工程不斷在“抓細抓實”上下功夫。“33條紅線”對應的33種問題被列入嚴肅整改名單,市級領導幫掛重點鄉鎮、縣級領導幫掛重點村、第一書記全覆蓋、一戶一策一干部等一系列創新舉措讓貧困戶、貧困村、貧困地區的脫貧工作精準再精準。對全省下達的脫貧任務和年度脫貧計劃,濟南不僅超額完成,美麗鄉村覆蓋率還提高到42%,5年累計實現24.5萬人脫貧。
思想境界的水平、智慧方法的質量,影響發展的速度和水平。治霾、治堵、脫貧不可謂不難,棚改舊改、征收拆遷不可謂不麻煩棘手。回應民生期待,只有在認識上更深化、實踐上再創新才能接續推進。這是一種為民的信念與智慧,為改革發展中的濟南民生注入更為豐富的內涵。
直面問題是勇氣更是擔當
也許,52歲的“老濟南”徐乃運起初不會想到,2015年初他寫給市委書記的一封信會有“回音”——被市委書記在全市“解放思想大討論”務虛會上親自讀出來。原來,一位“老濟南”的想法愿望很重要。
也許,低保貧困戶劉振和也不曾想到,一次家常式的聊天竟讓市委書記幫他算起了脫貧賬——去年看病花了37000元,但由于有大病醫療和低保的托底,個人只負擔了905元。這樣的賬本讓老劉高興,書記也跟著高興。原來,一位山村老人的“老有所醫”的愿望并非小事。
“引導基層工作人員把更多精力用在服務居民群眾上”、“為低保貧困戶做好保障托底,切實做到應保盡保”、“要心系群眾、搞好服務,依托現有的城市配套設施,盡可能提供高質量的生活環境”……群眾的滿心期待就是前進的方向。無論是決策者還是基層黨員干部,在一次次實地調研、面對面懇談中,堅守獲取民情民意的樸素初心,用腳底板丈量出來的民生方能更加厚重真切。
然而,并非任何順乎民意的改革發展都是順風順水,民生改善的選擇題并不簡單。從理想到現實,根本在責任擔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700萬濟南人的夢想匯聚成了‘濟南夢’,全市廣大黨員干部要心系群眾,勤奮工作,為實現‘濟南夢’而不懈奮斗”——這是全市黨員干部的為民承諾與行為標尺,也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
“為政之道,民生為本。我們要念之再三、銘之肺腑,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一個“民”字,寥寥數筆卻責重泰山。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必須積極作為、勇挑重擔、全力以赴,才能讓老百姓真正過上好日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