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07-15 20:32:07
齊魯網7月15日訊 小開河引黃灌區,是濱州市為解決所轄北部縣區居民吃水用水困難而開挖的一條人工河,前不久,這條輸水通道獲批試點建設全國第一個引黃灌區國家級濕地公園。從輸水渠到國家級濕地公園,這種巨大變化是怎么發生的呢?
最近,山東師范大學課題組對小開河引黃灌區的生物多樣性調查第一階段正式結束。
著名鳥類專家、山東師范大學教授賽道建告訴記者,今天轉這一圈拍了將近有20種鳥,里邊鳥類密度很大,而且都是在這兒營巢繁殖,既然是營巢繁殖,說明這環境就更適合它們的生存。
在第一階段,共調查到鳥類127種,比濱州原記錄增加了22種,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而20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鹽堿灘。
濱州小開河沿線居民王希章介紹:“咱這邊兒有句老俗話,‘山后(村)的消息(蟬)無處落’,滿洼就是這么一棵樹,它飛走了,轉轉還是落不下,還是回來。”
小開河引黃灌區于1998年通水,為近50萬人提供飲水、為幾十萬畝鹽堿地提供灌溉。但引黃必然引沙,處理不當就會引起沙化。
濱州市小開河引黃灌溉管理局局長王景元介紹,因為植被少,風到沙飛,遮天蔽日。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從生態文明建設的宏闊視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論斷。這也給了小開河人啟發,按照系統治理的方法,在小開河灌區進行鹽堿地沙改試驗,鹽堿地里摻不同厚度的黃河泥沙進行對比試驗,測土配沙取得成效,并通過省科技廳驗收。
王景元說:“黃河泥沙顆粒比較粗,和鹽堿地粘土摻起來以后,土壤空隙就變大了,土壤結構變好了。”
濱州市林元家庭農場場主趙林元告訴記者,灌上黃河水,堿下去上不來了,看水稻的情況還比較不錯。
與此同時,小開河引黃灌區周邊持續實施4期水土保持項目,防風固沙。二十年間,上游沖下來的草種和樹種也在沉沙池里生根發芽、自由生長,經年累月形成了水草豐茂、魚鳥繁多的濕地核心區。環境越來越美,但捕魚捕鳥放牧等活動時有發生。
為加強保護,濱州市在濕地周圍加上圍網采取封閉式管理,關閉了周邊五家磚窯廠,同時加強對生態保護的宣傳力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一些想在這里開發旅游的政府部門和公司也被拒之門外。
王景元說:“有的縣區旅游部門,也做出整體規劃來了,想依托我們搞開發旅游,我們堅決沒同意,在你的范圍之內搞行,上我們濕地來搞不行,我們還是突出保護,不搞開發。”
(閃電新聞記者 宋京偉 王春雷 陳耀輝 濱州臺 張志勇 武學聰 實習編輯 李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