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9-02-04 08:02:02
春節: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1月30日,來中國過春節的德國“洋女婿”沃夫崗·馬戈拉夫在江西省宜豐縣石市鎮劉家村學舞龍。當日,該縣舉辦“夢回千年、宋風劉家”美麗鄉村過大年活動,沃夫崗帶著妻兒來體驗中國年,吃地方特色小吃、喝摔碗酒、坐八人花轎、參與舞龍舞獅。
梁振堂攝(人民視覺)
1月30日晚,位于英國倫敦的英國科學博物館舉辦了一場“科學春晚”。觀眾可以通過增強現實(AR)技術欣賞中國古代科學成果等。圖為一名參觀者展示親手制作的迎春招貼畫。
新華社記者 韓 巖攝
趙勤勤(左二)在參加一個美國家庭舉辦的春節聚會時,與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合影。
趙勤勤供圖
沃爾瑪超市北京建國路店中擺滿了各色年貨,顧客絡繹不絕,購物車里堆滿了商品。在超市,已經能深切感受到春節就要來了。
春節對于中國人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個假期,更是一種文化的符號和象征。春節是一個全家團圓、共享天倫之樂的節日,是一個滿懷生機、為來年積蓄力量的節日。
伴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春節的影響力在國外不斷擴展。海外的華僑華人、留學生都會在春節期間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很多活動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認可。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工作和生活,更進一步了解中國春節以及中國文化。春節,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年夜飯離不開春晚
貼對聯、拜年、穿新衣……春節前后,每個家庭都十分忙碌。年夜飯是重中之重,很多地方從進入農歷臘月開始,就要準備:柴米油鹽、雞鴨魚肉一應俱全,就是為除夕當天能夠好好地與家人吃頓年夜飯,也是團圓飯。
和年夜飯一塊擺上中國人餐桌的,還有春晚。除夕的晚上8時,春節聯歡晚會準時上演,全家人圍坐在餐桌周圍收看春晚,顯得既溫馨和諧又喜慶吉祥。零點一過,拜年聲此起彼伏,新春帶著祝福正式開啟。
對于留學海外的中國人來說,年夜飯和春晚都是他們在海外過春節必不可少的項目。
趙勤勤去美國3年半了,在美國已經過了3個春節。“我不是很喜歡熱鬧,但碰到春節,還是會和朋友一起吃吃飯,聊聊天,玩玩游戲。總的來說,過年還是得讓自己開心一下。”趙勤勤說。
和趙勤勤一樣,楊薇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過年也是要和朋友同學們一起吃個飯。楊薇2016年去布魯塞爾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出國的第一年在比利時過了春節。“我們一群留學生各自叫上自己的朋友,去一個住處比較寬敞的同學家里過年。每個人都帶上自己做的菜,聚在一起燉鍋肉,包餃子。”楊薇向記者描述著在異國過年的場景。
春晚是另一道“大餐”。無論趙勤勤還是楊薇,都不約而同地說起春晚。“在比利時收看春晚應該是當地時間下午一點,我們就一邊準備年夜飯,一邊看春晚。”楊薇說。
郭蕙對春晚有著特殊的感情。她2014年前往美國洛杉磯留學,如今已經回國在上海工作。“我在美國過了三次春節,第一次是在鄰居家過年,一起吃飯看春晚。第二次是去學校參加晚會,結束后去同學家寫春聯看春晚。第三次沒能和大家一起,就自己點了一個中國餐外賣。”郭蕙說,“但不論怎樣,春晚是一定要看的,這是一種儀式感,不能缺少。”
郭蕙還是喜歡在中國過年,“可以在家里坐等爸媽做好吃的,還可以同步看春晚。”
春節對中國人來說有特別的意義,對居于海外的中國人更是如此。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孫佳山表示,春節是當代全球中華兒女寄托情感歸屬和凝聚身份認同的核心傳統節日文化。
過年是有年味兒的
“和平日比起來,鄉親們招待我們的吃食可謂奢侈,不過每家都差不多,基本都要嗑瓜子、吃核桃,還有柿餅、花生、陳皮和用五顏六色的玻璃紙包著的糖果。主菜也很隆重:肺片、豬耳凍子、燒排骨、芹菜肉絲、肉臊蛋卷、珍珠肉丸,當然還少不了整條的河魚。”英國美食家扶霞·鄧洛普在《魚翅與花椒》中描寫了一個西北農村過年的情景,讀罷文字,濃濃的年味兒就涌了出來。
趙勤勤在美國時,每年都會去一個美國家庭參加春節聚會。在那里,她感受到了年味兒。“這個家庭每年春節期間都會舉辦春節派對,會邀請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來參加。大家聚在一起,包餃子、發紅包等。當然,紅包里是糖,并不是人民幣。”趙勤勤笑著說。“派對的主人是美國人,剩下的都是各國留學生,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文化交流保持開放的態度,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趙勤勤說。
有年味的不只是這些舉辦春節派對的家庭,還有唐人街。唐人街是海外華僑華人的聚集地,也是中華文化的聚集地。在唐人街里,有眾多中國餐館、獨具特色的小店,很多城市的唐人街成為當地的重要地標。
“每逢過年的時候,洛杉磯的唐人街里都會張燈結彩,也會賣燈籠、春聯、福字等帶有年味兒的產品。”郭蕙描述著她見過的春節唐人街。
加拿大籍華人姜辰和郭蕙的感受是一樣的,他住在溫哥華,現在中國讀書。“溫哥華的唐人街在春節的時候是很有年味兒的,有過年的裝飾,有舞龍舞獅,以紅色的為主,看著就很喜慶。”姜辰說。
以唐人街為主的華人社區在春節時的熱鬧吸引的不僅是海外的華僑華人、留學生,很多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外國人也會去唐人街逛逛,一是來湊湊熱鬧,二是了解和感受中國文化。“有些外國人也是很懂中國文化的,在路上看到華人,也會作揖說一句‘恭喜發財’。”姜辰就曾經碰到過當地的加拿大人向他拜年。
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城市逐漸認同中國的春節。楊薇就提到,從2016年開始,比利時根特市每年都會在春節期間組織華僑華人春節盛裝巡游,華僑華人們穿著旗袍等中國特色服裝,扭著秧歌,跳著舞蹈。根特市政府支持活動,當地民眾也十分歡迎。在巡游的當天,根特市中心街區全部禁車,馬路兩旁站滿了當地民眾欣賞華人巡游,熱鬧非凡。
傳播文化要接外國的地氣
來自羅馬尼亞的習文軒在北京大學燕京學堂就讀,他對于中國的春節文化十分喜愛。
第一次在中國過春節時,習文軒是被窗外的煙花爆竹叫醒的,他當時一臉迷茫不知道發生了什么。等他逐漸交了很多中國朋友之后,再過春節,他就會被邀請到朋友家中一起過春節。“中國人非常熱情友好!過節的時候,我收到了很多紅包,玩得也很開心。”習文軒興奮地說。
“順便說一句,我包餃子一點也不差!”習文軒認為,中國的新年和羅馬尼亞的圣誕節一樣,是一個與家人團聚的好時機,還可以與周圍的人共同開啟一個新的幸運周期。
中國春節的熱鬧給很多外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看著張燈結彩、掛滿喜慶裝飾物的城市和鄉村,看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人們,身在其中的外國人都會受到感染。
讓外國人來中國感受春節,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中國文化也應該努力地“走出去”,主動傳播,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
“官方機構作為主要的傳播渠道,應該做強中國非物質文化的‘出境’,多元角度講好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利用官方途徑,以傳播對象容易理解的思維方式,傳播到對象國家和地區,充分樹立和構建中國的文化強國形象。”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講師劉源在接受采訪時說。
事實上,中國一直在這樣做。1月16日,文化與旅游部宣布,2019年全球“歡樂春節”活動正式啟動。春節期間,文化與旅游部將攜手世界各地近千家合作伙伴,計劃在133個國家和地區的396座城市開展1500余場活動,涵蓋演出、展覽、廟會、廣場巡游、非遺互動、講座論壇、冰雪龍舟等30多種類型。讓世界充分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春節。
互聯網帶來的媒介迭代效應已經深刻地影響著全世界,對互聯網文化的接受和認同不僅僅局限在某個國家,而是拓展到了全球范圍,并且青年人已經成為主力和主體。將春節文化與互聯網相結合是新的傳播方式。
孫佳山表示,隨著互聯網在全球范圍的快速普及,尤其是近五六年來移動互聯網不斷釋放的媒介迭代效應,各國年輕人的文化壁壘和意識形態隔閡已經明顯消退,同代人可共享的文化經驗越來越多。目前從全球范圍來看,青年文化、青年亞文化和互聯網文化越來越流行。全世界青年之間的文化交流顯現出的是歡迎和擁抱態度,加上互聯網帶來的媒介迭代,讓中國文化得以廣泛傳播,對中國文化的接受度和認同度也在不斷提高。
“過去我們傳播春節文化,可能喜歡在某個地方表演舞龍舞獅,扭秧歌,敲鑼打鼓等。在互聯網的背景語境下,我們可以把春節傳統文化與新的媒介形態結合起來,用網絡文藝的方式來傳播春節文化,讓國外的年輕人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春節。這才是真正接上外國的‘地氣’。”孫佳山說。
張一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