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11-14 10:49:11
11日,甸柳一居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陳葉翠離世,千人自發送別。她在世時常說:“我是一個現代的老太太,現代的居委會主任,我自己也在不斷學習。”
她騎著自行車去山大旁聽,在濟南首個引入社工,探索社區養老新模式,以包容的心態對待外來戶……她的身上有太多閃光點,值得后來者學習。
用真心,對居民了如指掌
11月13日上午,濟南歷下區甸柳新村第一社區居委會外人頭攢動,居委會辦公樓上播放著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陳葉翠生前的影像,不少路過的小區居民駐足觀看,緬懷他們心中的“小巷總理”。但陳書記再也回不來了。
當日,甸柳一居居委會辦公室內工作照常開展,但多了幾分肅穆與悲傷。
在甸柳一居做社工的張夢迪靜靜地坐在辦公桌前,神情有些落寞,陳書記的點點滴滴不時浮現于腦海。剛來居委會的時候,張夢迪接到的第一個活就是給老黨員過生日,等到策劃書交到陳葉翠手中時,張夢迪被要求搞活動要“用心”。
“我那時候剛畢業,還不明白用心啥意思。主任二話沒說就把老黨員年輕時為社區做過的事情寫了出來,用了不到十分鐘。”
經過陳書記指導,老黨員生日會活動搞得很好,參加活動的老黨員都流下熱淚。活動結束后,張夢迪知道了何謂用心。“對社區居民了解是搞好活動的基礎,陳書記對居民的每個細節都了如指掌,這是主任給我上的第一節課。”
甸柳一居居委會副主任王娜跟著陳書記已有10年,她回憶起之前的一件小事。“書記對我要求很嚴格,有一次我寫了篇演講稿,書記一直改了十多遍才滿意,最后我得了三等獎,書記很高興。”
13日,居民潘恩芳老人得知陳主任去世的消息,一早來到居委會,一邊流淚一邊埋怨工作人員不告訴她一聲,沒有送送陳主任。 本報記者 張中 攝
愛學習,理念一直走在前面
“思想超前,永遠走在前面”,這是陳葉翠留給社工張夢迪的最大印象。陳書記對養老勾勒了自己的藍圖,經過不斷協調,最終創辦了養老服務中心,并把歷下區人民醫院引進了甸柳一居日間照料中心。
甸柳一居還是濟南首個引入社工的居委會。張夢迪大學畢業進入居委會工作時,陳葉翠告訴她,從書本上獲得的知識一定要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理論要體現本土化,不要老是停留在書本上。
思想超前來源于知識的積累,陳葉翠非常好學。她先后聘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曾家達教授、山東大學高鑒國教授、加拿大籍華人黃智雄等知名專家當“社區高參”,成立了全市首家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機構——甸柳第一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站,建立了社工專業實習基地。
為了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她考取了社工證書。晚上騎自行車去山東大學上課,慢慢地成了社區治理方面的專家。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張洪英曾說,“她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老太太了,她是我們專業發展的一部分。”
對于陳書記的好學,甸柳街道社會事務科科長宮斌深有體會。宮科長說:“今年,在一次全國性社區治理會議上,陳書記拿出手機來查詢社區治理的文件,看看我們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在陳葉翠去世前的8月份,宮斌帶著工作人員去家里探望。“我們去的時候,小屋堆滿了書,陳書記坐個小馬扎在那里,她害怕孩子們偷偷地把書扔掉了。她跟孩子說,這些書根本買不著,我以后還要看呢。”說到此處,宮斌一度哽咽。
善創新,探索“居家養老”模式
13日上午11點,82歲的王保英老人準時拄上拐杖、拎著飯盒,慢慢走到社區食堂,點上了一份菜、一個饅頭和一碗稀飯。“一份菜分量很足,我吃不了就帶回家,晚上再吃。”王保英說,除了雨雪天,每天中午都來食堂吃飯,除了能吃上一頓可口的熱乎飯,熱情的工作人員還會抽空跟她聊會兒天。這個社區食堂,就是陳葉翠花費大量精力在去年6月份建立起來的。
甸柳小區是一個老舊小區,小區里老人多,陳葉翠一直在探索“居家養老”模式。2016年7月甸柳一居社區服務站成立之后,站長李利華向陳葉翠介紹了家庭醫生的概念,陳葉翠非常感興趣。“她馬上就跟我商量,說簽約家庭醫生怎么簽,怎么服務不同的居民,商量好了馬上召開居民會議推廣。”李利華說,陳葉翠就是這樣,覺得對居民好的事一天也不能耽誤,必須馬上就辦。
半年的時間里,甸柳一居社區服務站與500多戶居民簽署了“家庭醫生”協議,其中多是孩子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還有的是行動不便的重疾老人。
居民養老是陳葉翠關心的事,可年輕人的難處她也看在眼里。甸柳一居跟甸柳一小在一條街上,她看到很多家長為下午沒法接孩子發愁,就在社區里辦起“四點半”課堂,一辦就是好多年。孩子們放了學,社區工作人員接到居委會,有的寫作業,有的去社區圖書室看書,還有的參加免費的合唱班和民樂班。寒假,甸柳一居辦“冬令營”;暑假,甸柳一居辦“夏令營”。家長為孩子不會寫作文發愁,陳葉翠又聯系報社記者到社區免費開辦作文輔導班。
很開放,給外來人員行方便
民樂隊隊長李克每天都會來甸柳一居,周一組織甸柳一小民樂隊排練,周二到周四給小學生上課,周五是民樂團的排練,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滿滿當當。但居委會工作人員和居民都知道,李克并不是甸柳一居的居民,他家住在離甸柳不遠的閔子騫路,屬于歷城區。
“2007年時很多社區沒有活動條件,我們在公園里排練,后來聽說甸柳一居有活動室,我就找上門了。”李克說,當時他心里也嘀咕,自己不是社區的居民,人家能讓來嗎?沒想到陳葉翠聽了他對民樂隊的介紹后,二話沒說就答應讓民樂隊來社區活動室排練。“陳書記說了,她一直想搞個樂隊,可是沒有那么多會樂器的居民,把我們樂隊引進來,帶動社區居民一起參與,雙贏。”
經過十年發展,甸柳一居民樂隊已經成為一個擁有30名成員、十余種民樂器的專業度很高的隊伍。30名成員既有甸柳一居的居民,更有其他地方的市民,“只要水平高,想參加,陳書記都雙手歡迎。”李克說。
陳葉翠不止一次說過,甸柳一居是個開放的社區,歡迎任何人來。在甸柳一居,還有很多“外來者”。甸柳一居電腦班老師宋秀珍原是甸柳一居的居民,多年前搬了新家,但是仍然固定回甸柳一居參加社區活動。擔任甸柳一居剪紙班老師的徐建國家住經十東路,只要社區有啥重大活動,都會熬夜為社區加班加點準備剪紙作品,還帶著老伴加入到甸柳一居合唱隊伍中來。
張福型是甸柳一居社區菜店的老板,13日上午記者到他菜店的時候,他一邊給顧客剁排骨,一邊招呼著來往的顧客。11年前小張從濟寧汶上老家來到濟南,投奔在甸柳一居當環衛工的父母,他從來沒想過,陳書記能把他這個外來戶的事這么放在心上。
“來濟南半年沒找到工作,天天閑著,陳書記急了。”她騰出社區30平米的門頭房,個人借款1000元,讓小張開了間蔬菜店。2008年結婚時,新娘子想要一個婚禮,可小張手里沒錢,兩人正在鬧別扭。陳書記提出居委會給這對新人辦婚禮,從會場布置到司儀,陳書記像自家娶媳婦一樣用心籌備。社區藝術隊100多人敲鑼打鼓把新娘子風風光光迎進了社區。
現在,小張已經搬進了新的門頭房,也在濟南買了房子安了家,他說是陳主任幫他在濟南站住腳。“陳書記走了,我好好經營我的菜店,過好我自己的日子,服務好社區的居民。”
對群眾用心、不斷學習、探索創新、開放包容,陳葉翠自稱是一個“現代的老太太”,那是基于她不斷琢磨工作、鉆研知識得來的。皮囊之下,人的心靈更為可貴,無疑,陳葉翠的心靈是強大的。她用自己的熱心,換來群眾的認可與真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飛躍 林媛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