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25-01-10 16:57:01
原標題:臨沂市臨沭縣:算好“畝均賬”提升“含金量”
來源:瑯琊新聞網
原標題:臨沂市臨沭縣:算好“畝均賬”提升“含金量”
來源:瑯琊新聞網
瑯琊新聞網訊 “我們搶抓縣里低效工業用地再開發的政策機遇,投資1.4億元建設了年產30萬噸高純納米二氧化硅及衍生電子膠新材料項目,盤活低效工業用地33畝,項目自2023年5月份開工建設,2024年2月份就實現竣工投產,2024年實現銷售收入5億元,上繳稅收2600萬元,畝均稅收由以往不足千元躍升至今年的75萬元。”山東科翰硅源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康利彬日前對記者說。
如何以最少的土地資源獲得最大的產出效益,已成為當前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答課題。近年來,臨沂市臨沭縣持續深化“畝產效益”評價改革,不斷強化政策集成和制度創新,持續探索低效用地開發新模式,變“舊包袱”為“新資本”,著力推動資源向高產高效領域集中,引導縣域企業走出了一條“土地集約、產業集中、發展集聚”的全新路徑。
據臨沭縣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崔廣祥介紹,該縣先后出臺了《低效工業用地企業提升行動實施方案》《低效工業用地再開發實施方案》和土地評估標準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確定對連片開發50畝以上的低效片區,建設期滿后的5年內,按縣外引進片區企業財政貢獻的50%和縣內搬遷片區企業新增財政貢獻的80%給予各鎮街,相關政策極大地調動了鎮(街道)對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加速引育優質企業的積極性。臨沭縣還以低效片區開發為切入點,通過科學規劃管控,創新實施“一級收儲騰退、二級配套提升、三級滾動開發、四級產業導入”的四級聯動處置方案,通過倒排土地收儲開發時序表,壓茬推進標準化廠房和公共服務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成熟一片、出讓一片”,通過采取招商引資、產業培育和連片區域開發建設同步謀劃推進等措施,存量土地資源盤活效率得到了極大提升。
“我們在對新上項目簽訂土地出讓合同的同時,進一步明確履約退出條款,并與用地企業簽訂建設項目監管協議,明確項目投入產出、建設要求、違約責任,形成‘出讓合同+履約協議’的‘雙合同’監管模式,確保新上項目對存量土地的高效利用。”臨沭縣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曹傳民介紹說,通過“雙合同”模式,極大提高建設項目的開竣工履約率,防止供而未用、用而未盡、投入產出水平未達到合同約定等閑置低效利用土地現象。
臨沭縣充分利用當前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手段,按照“數據歸集、智能診斷、政策集成、訴求智達”思路,自主研發了“沭企連心橋”企業智能化服務平臺。通過引入智能評價模型算法,整合發改、工信、自然資源等12個部門的數據資源和涉企政策,對全縣工業企業畝均效益水平進行科學分析,構建起產業、鎮(街道)、企業“三維度”畝均效益評價體系,生成“一業一單”“一鎮一單”“一企一單”體檢報告和各企業360度精準畫像,為存量土地優化、低效用地整治和“僵尸企業”清退等提供了有力抓手。
該平臺通過智能算法,對畝產效益評價A、B、C三類不同等級的企業進行了分級分層匹配,實現各類政策與企業主要負責人、項目負責人、行政負責人的自動匹配、自動計算、自動推送,變“企業找政策”為“政策找企業”。平臺還同步搭建了供需對接、訴求受理、項目導航等多維“服務場景”,徹底打破企業服務孤島,為企業提建議、談訴求、找對策提供了統一高效的信息化服務。
2024年,通過“沭企連心橋”企業智能化服務平臺,全縣累計發放“畝均英雄貸”29.58億元,免審即享高質量發展資金2100余萬元,企業供需對接124余次,專家智能診斷75次,累計解決企業問題128件。
據臨沭縣政府副縣長王傳義介紹,2023年,該縣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達到每畝9.92萬元,較2021年每畝提高4.49萬元,規上工業勞動生產率達每人30.64萬元,較2021年提高每人14.98萬元。高特威爾高端晶振智能制造總部基地項目、百事食品(山東)生產基地等一批高端項目全面建成投產,累計新盤活片區面積達1200余畝。
通訊員 陳秀燾 崔顥 楊思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