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全面反映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生動實踐,山東廣播電視臺傾力打造了五集紀錄片《大遷建》。真實記錄灘區干部群眾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向世代為害的“黃患”發起挑戰,通過村居遷建、防洪安居以及產業扶貧等一系列治本舉措,徹底改變60萬灘區百姓苦難命運,譜就新時代灘區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恢弘史詩。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0日訊 1989年美國宇航局(NASA)衛星拍攝了黃河入??诘恼掌?。20年后的2009年,當NASA衛星再次監測這里,發現了驚人的變化。黃河不僅向東北方進行了改道,而且在入海前留下了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綠洲,這就是全世界增長速度最快、最年輕的土地——黃河三角洲。
九曲黃河,奔流不息,裹挾著泥沙,日復一日填海造陸,不僅形成了我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的濕地生態系統,也為黃河入??诔鞘袞|營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當然想享受這些饋贈,還要經受黃河入海前最后的考驗。
凌汛,北半球寒冷水域特有的一種自然災害。特別是在春季開河期,冰凌洪峰攜大量冰塊如千軍萬馬傾瀉而下,極易形成冰壩阻斷水流,迫使下游河冰突然破裂,迅速解凍,這種現象被當地百姓形象地稱為“武開河”。
在中國所有的北方大河中,黃河凌汛的頻次和規模遠高于其它河流。從1855年黃河改道由東營入渤海,至1955年的一百年間,平均三年半就有一年發生凌汛災害,山東也一直被列為黃河凌汛災害的重災區?!独蚩h志》曾記載“經此冰摧浪涌,房屋擁倒,凍餒而死者不計其數”。
山東東營市利津縣的利津水文站,萬里黃河上最后一個水文站,被稱作黃河水文的封筆之作。它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便是監測上游的水流來勢。
1955年1月28日,利津水文站監測到上游開河已到濟南濼口附近,預計隔日凌晨便會到達利津河段,而此時入??诘暮用孢€是一片冰雪。任何見過這些冰壩的人都會對大自然心生敬畏,幾乎所有現代的破冰工具在它們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東營市政協文史專員崔光介紹說,“那幾天有用飛機炸,也有部隊用迫擊炮炸,從濱州以下在各個險工地段,進行爆破??墒潜鶋畏e冰太厚,基本不起作用。炸開以后,冰一擠,又給擠死了?!?/p>
1月29日,還是正月初六,冰壩紋絲不動,杜書浦和其他防汛班的工友完全沒有心思在家過年。寒風狂嘯,所有照明設備都失了靈。先趕到的杜書浦和工友們只好在漏洞處點燃秫秸作為標記。三個村莊已經被洪水漫過,發生決口后,山東省委省政府連夜調動政府和社會力量,6600多名河務骨干匯集五莊,連續奮戰40個晝夜,終將決口合攏。
崔光表示,“這在治黃史上也是個奇跡,老百姓的話說是新舊兩重天,確確實實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治黃顯出它的優越性來?!?/p>
閃電新聞記者 劉皓天 編輯 張潔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