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早報
2017-11-17 09:02:11
原標題:“科學”號西太科考33天順利返航
13個國家級科研項目一航次完成 首次獲取近海到西太平洋微塑料樣品
昨天下午2時許,在外航行了33天的“科學”號順利返回青島薛家島碼頭。此次,“科學”號圓滿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7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項目的科考任務。在這個航次里,來自3個國家的29位科考人員行程5200余海里,獲取了西太平洋水文氣象、海洋生物生態、化學和沉淀物的相關數據和樣品。特別是針對棉蘭老冷渦和哈馬黑啦暖渦開展的多學科的同步觀測試驗,為認識西太平洋多尺度環流變異以及氣候和環境效應提供了觀測和基礎數據支撐。
獲西太平洋深淵海環境數據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7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項目首席科學家袁東亮告訴記者,這個航次共有13個國家級科研項目,科研人員取得了多個國內“首次”的好成績。首次在西邊界流區開展次中尺度過程觀測試驗、首次獲取了拉尼娜期間西太平洋深淵海的環境數據、首次獲取了從近海到大洋的微塑料顆粒樣品。并且在海試過程中搭載了國產的小型設備,為我國海洋儀器設備邁向國產化提供了試驗和應用平臺。
“航次完成全水深CTD站位20個,2000米CTD站位18個,走航XCTD站位22個,布放ARGO剖面浮標4套,投放58個探空氣球。”該基金委項目首席科學家袁東亮告訴記者,我國科研人員首次在西邊界流區開展了次中尺度過程觀測試驗。“西太平洋菲律賓東部沿岸有兩只十分強勁的西邊界流,分別叫做黑潮和棉蘭老流,寬度約150km到200km,流量相當于長江流量的數千倍之多,對于全球大洋的熱輸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兩支西邊界流內部存在著豐富的渦旋結構,尺度在幾百米到幾十公里,對于西邊界流的動力過程十分重要。過去一直沒能觀測,此次依靠西太平洋開放航次,成功地對這些次中尺度渦旋進行了觀測,這也是國際首次。”袁東亮說,同時,該航次還首次獲取了拉尼娜期間西太平洋深淵海的環境數據。“此次科考,正值赤道太平洋出現異常拉尼娜事件。該航次獲得的深海溫度、鹽度以及海流的觀測,對于理解大洋熱量平衡和我國短期氣候預報等具有重要意義。”袁東亮表示,此外,全水深海流和痕量元素的協同觀測,對于理解深淵海環境變化提供了重要信息。棉蘭老冷渦和哈馬黑啦暖渦的多學科綜合觀測,對于了解熱帶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動力過程有重要參考。
“近年來,塑料垃圾的海洋污染也是國際關注的熱點。微型塑料通過海洋中的食物鏈,進入到海洋生物體內,并最終對人類的健康產生影響。這個問題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但是西太平洋的微塑料觀測以前幾乎是空白。”該航次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周慧表示,他們這次獲取了25個站點的海洋微塑料顆粒拖網樣品,為查明微塑料在中國近海到西太平洋的空間分布特征及運移路徑提供了觀測支持,獲得的樣品對于評估西太平洋環境污染情況等具有重要意義。
國產設備不負眾望
發展海洋科技離不開自主研發的海洋設備支持。“科學”號在這次航行中搭載了一些國產設備進行試驗。比如用北斗衛星作為通訊系統的ARGO剖面浮標,可以測量水下2000米的溫度、鹽度等參數;毫米波測云儀,可以實時預報天氣,對作業現場的天氣情況進行觀測等。另外,科研人員還在本航次成功開展了對西太平洋關鍵海區的強化觀測試驗,取得了該海區的關鍵觀測數據。同時,也獲取了該海域全水深標準深度的水樣,通過采用分子生態學技術手段,以功能群為單位,闡明了黑潮傳輸路徑上水體生物群落結構和生物量時空變化與環境因子的關系;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組成以及受西邊界流影響下西太平洋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分布的差異。 (記者 徐棟 通訊員 王敏 攝影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