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17-12-31 07:46:12
一枚小小的印章,在曲阜林前社區卻做出了大名堂。社區居民自上世紀80年代便興起了刻章,隨著游客消費習慣的改變和網上購物的興起,社區搭上了互聯網“快車”,近50家印章網店在淘寶網經營,年銷售額突破了億元大關,還帶動了周邊600余名居民就業。
日產印章萬余枚,年產值突破億元
12月22日上午10點,曲阜孔林景區正門東南側的孔府印閣廠區內,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篆刻車間里,50名師傅手握刻刀,專注地在方寸大小的印石上雕刻著。客服中心的100名年輕人熟練地敲擊著鍵盤,緊張地與客戶進行著溝通。車間外,幾名搬運工將包裹嚴密的快遞盒搬運到印有“快遞”字樣的貨車車廂內。如果不是親眼看到,沒有人相信,在這個面積不足20畝的廠區,每年有近500萬枚印章銷往全國各地,年創產值突破1億元。
“我們每天生產的印章數量在1.2萬—1.5萬枚之間,并且全年訂單不停。”孔府印閣副總經理劉鵬告訴記者,印閣能夠做大,得益于搭上了互聯網快車,“當傳統與互聯網嫁接,帶來的必是裂變式的發展。”前些年孔府印閣在淘寶網上開了網店,此后業務就像滾雪球般越來越大。
林前村刻章,53歲的張杰可謂第一個“吃螃蟹”的人。1983年,他在孔林景區擺起了第一個印章攤子。“那時真是全心全意在刻每一枚章,就怕外地游客不滿意,丟了咱曲阜手藝人的臉面。”在張杰的帶動下,林前社區興起一股學習刻章的風潮,不斷有村民做起刻章生意。截至2000年,聚集在孔林周邊的印章制售攤點多達120家,“那時,全村有近半的人靠刻印章富了起來。”林前社區黨支部書記孔祥龍回憶說。
印章石料在倉庫貨架上擺放得整整齊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巖松 攝
由擺地攤轉型互聯網,帶動600余居民就業
但隨著游客購買意識的變化,加之當地政府規范景區秩序,要求所有文化商品銷售攤點撤出景區,2007年林前社區的印章產業不再如往日般紅火。那一年,剛大學畢業的張凱決定從父親張杰手中接過孔府印閣。“那時互聯網購物已經興起,我有開網店的經驗,便決定把印章賣到網上去。”當年秋天張凱便在淘寶網注冊了“孔府印閣”網店,但是網店開起來一星期沒接到一單生意。之后,張凱帶領幾位年輕人研究網絡銷售竅門,不斷與用戶溝通,做了大量的工作。一年后他們創下了近百萬元的銷售額。
小試牛刀便嘗到了互聯網帶來的“紅利”,張凱決定擴大孔府印閣的規模。“網絡是個公開透明的平臺,做好服務,提高產品質量是重中之重。”張凱走訪了社區多名雕刻師傅,把他們請到孔府印閣工作。同時,在社區周邊招募了30名年輕人進行專業的客服培訓。目前,孔府印閣員工多達600人,其中客服人員100名、篆刻工人50名。
45歲的張國亮接觸印章篆刻已整整30年,目前他是孔府印閣篆刻部主管。“除了我們幾位年齡大些的老師傅,部門清一色的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目前,張國亮等幾位老師傅更多的是帶學徒、教業務。在孔府印閣工作,張國亮認為自己過上了旱澇保收的日子,“以前擺攤時,幾天沒有生意是常有的事,收入也不穩定。”目前,張國亮的妻子和女兒也在印閣工作,一家三口每年收入十幾萬元。
手工雕刻印章。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巖松 攝
用戶意識至上,網絡爆品頻現
互聯網時代,需要的是用戶意識和創新求變的思維。如何將一枚小小的印章做出花樣、做出門道,張凱也在摸索中前行。“傳統的印章就是刻上人名,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但是用互聯網的思維,印章需要被賦予更多內容。”張凱說。
早在幾年前,孔府印閣就成立了研發部,部門成員都是從企業內部挑選出的學歷高、思路新的員工。與用戶親密溝通、研發出用戶認可的新產品是他們的主要職責。今年3月,他們推出的一款胎毛印章,一經上市就被迅速引爆,日均銷量突破500枚。
記者看到,這枚精美的印章不僅刻有嬰兒的名字,還在側面寫有出生年月日和父母寄語,在另一側還挖出一個橢圓形的凹口。“這個凹口就是存放胎毛的地方,我們會配發一種透明的凝膠,用戶自己操作便可把胎毛粘貼在里面。”劉鵬向記者進行了現場演示,不足1分鐘的時間便完成了胎毛的固定。在款式上,孔府印閣推出了情侶對章、掛墜式印章、二維碼等新產品;在材質上,還推出了木質、陶瓷、銅質等印章,這些新產品同樣成為網上銷售的爆品,滿足了不同用戶的需求。
工作人員正在測試雕刻好的印章。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巖松 攝
指導老師傅開網店,產業帶動紅利普享
2017年春天,19歲的張璞瑀進入篆刻部工作,雖然還是一名學徒工,但每月也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出門打工離家遠不說,收入也不能保證,在家門口就業心里更有底。再說了,學篆刻是一門手藝,學到手就丟不了。”48歲的孔繁蓮是包裝部的一名工人,她的職責是將成品的印章打包、裝盒。“以前在印刷廠打過工,每月收入1000多元,收入和這里沒法比”,現在孔繁蓮每月的平均工資3000多元,這也讓她感到很滿足。
“目前,印閣不僅帶動了社區以及周邊村莊的勞動力,高學歷的年輕血液也不斷加入進來。”記者了解到,目前企業大學本科學歷的員工占到了三分之一,不少人通過實際行動響應大學生回鄉創業、就業的號召。
在做大產業的同時,張凱發揮自身的帶動作用,讓更多印章雕刻老師傅享受到了互聯網的紅利。目前,張凱已經指導社區40余名老師傅開了網店,并對他們的網上銷售進行全程免費指導。41歲的王志剛之前經營的印章店面生意慘淡,2012年在張凱的指導下在淘寶網開起了網店,今年的銷售額達30多萬元。
“企業發展到現在,最大的感觸就是篆刻人才的缺乏。”目前,張凱打算和省內外的知名書法家、篆刻家團體建立長久合作,主打高端市場。
“一枚小小的印章,帶動了社區產業的發展,林前社區已經成為曲阜遠近聞名的文化產業村。”林前社區黨支部書記孔祥龍介紹,社區衍生出了楷木雕、曲阜煎餅、姜糖等產業,年銷售總額突破1.5億元,“社區的圣和電商產業園正在建設之中,下一步我們將把產業集中引進園區,打響林前品牌,做大做強電商產業。”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姬生輝 通訊員 梅花 于惠 張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