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2-05-24 09:32:05
原標題:“蹲點調查”大調研|不一樣的果鄉 擁河發展助推農村華麗蝶變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引言:東里鎮位于淄博、臨沂交界處,是淄博市的南大門,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鎮。東里鎮以“擁河發展”為抓手,沿沂河、韓萊路等主要線路,建設連片美、持久美、內在美、生產美、風尚美“五美融合”的示范片區,強化數字賦能、產業賦能,全力推動鄉村振興,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沂源特色板塊中走在前列。
“數字”臂膀托起農業轉型
淄博市沂源縣東里鎮東安村,一棵棵“寶貝”正在肆意地享受著初夏燦爛的山間陽光,這些寶貝就是東安城葡萄園示范基地項目引進的葡萄新品種“陽光玫瑰”,而就在路對面,為它們搭建的大棚正在快速施工。
“‘陽光玫瑰’有著易豐產、口感好、耐儲運、效益可觀等優點,對于東里鎮農業產業升級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5月18日,東安村“第一書記”孟松嶺來到葡萄基地察看施工進度。
在東里鎮,依托沂河、馬莊河等流域,大力組織實施以發展2萬畝蘋果、2萬畝桃、1萬畝設施農業為主的果業振興“221”工程……一場以思想破冰推進果業振興,以擁河發展為主線,以實施“三大工程”為抓手的行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
據了解,東安城葡萄園示范基地項目一期規模100畝左右,種植陽光玫瑰及葡萄育苗培育和新品種的開發,今年初開工,計劃5月底完工,已購買“陽光玫瑰”特級苗9000株,“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的示范村已露出冰山一角。
“我們要起到一個示范帶領作用,帶動村民建立‘村支部+農業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公司化管理模式,標準化生產,讓我們的產品在市場始終保持競爭力,為村民減負增收。”孟松嶺告訴記者。
林果業是東里鎮農業的傳統支柱產業,同時,也是東里鎮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依托之一。漫長二十年的發展,東里鎮林果業如今面臨著品種單一、樹齡老化、技術落后、人才匱乏、銷售模式陳舊等等瓶頸和制約,傳統林果種植業怎樣做好產業融合升級的考題,從而彎道超車呢?
對此,東里鎮寫出了“搭乘數字鄉村建設便車”的答案。
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高級形式,具有鮮明的數字化、系統化、智能化特征。其按應用場景劃分會形成智慧農場、智慧溫室、智慧加工廠等多個場所類別,但無論是哪一種形式,都離不開大數據、先進系統、智能裝備、數字化基礎設施等核心要素。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機器與系統主動感知信息、定量決策、智能控制、個性化服務,以全新的數字化產業方式,促進農業進入生產便捷、管理高效、產業協調的現代農業新時代。
與“陽光玫瑰”對隔沂河相望,星輝現代化智慧農業示范基地的“5G+物聯網”建設,將為“陽光葡萄”等東里鎮農業產業鏈的生產、管理、銷售等關鍵環節提供數字化、智能化支持,高效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將推動東里鎮農業數字化轉型應用和農業智能化、精細化管理,加快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建設“智慧農業—數字鄉村”。
“沉睡資產”變為“養老引擎”
近年來,東里鎮大力實施“留住最美鄉愁,建設醉美果鄉”行動,以創建全域美麗鄉村片區為契機,立足品質提升和破解短板,對全鎮進行統籌規劃,深入開展美麗庭院、全域公園建設等工作,把庭院建成精致小品,把村莊建成特色景點,把沿線建成風景長廊,東里鎮鳳棲之地“鳳驛小鎮”可見一斑。
順著沂河逆流而上,美若從山水畫卷走出來的沂河南村流水潺潺,百花艷麗。這個用“以地養老”發揮土地的隱性增值作用的美麗山村,把過去“沉睡”的土地資源變成了農村養老資金的“儲蓄池”。
沿著花階村路走進沂河南村互助幸福院,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便民浴室、長者食堂、中心衛生室、理發室等等,乘涼的老人們的臉上洋溢著恬靜、滿足。在這里,他們吃的是可口的飯菜,住的是整潔干凈的標間,電視全覆蓋,活動設施多種多樣,老人們生活的一切需求在這里都能夠得到滿足。誰又能想到此前沂河南村80歲以上的老人,多數居住的房屋年久失修,部分跟隨子女居住的,宅基地閑置或荒廢,承包地也無人耕種。
“對于這些‘沉睡資產’,鎮村兩級認真研究相關政策,確定將宅基地整理、土地流轉與農村養老相結合,探索一條建設農村養老‘互助幸福院’的路子。”沂河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徐洪亮向記者毫無保留地介紹起互助幸福院的“秘密”。
沂河南村充分利用土地增減掛鉤項目,遵循子女申請、老人自愿原則,將需要集中照料老人名下的35畝宅基地、口糧田收歸村集體,對24畝荒廢宅基地進行復墾整理,并利用掛鉤獎補資金,籌措資金420萬元,在不增加村級負擔、不使用任何貸款的情況下,將其中6畝土地用于建設互助幸福院,建設4個獨立院落,各包含5戶住宅、衛生間、公用廚房等,可容納40位老人,集中為有需求的老人免費提供住所和養老服務。
“同時,積極整合上級政策資源,在中心內新建便民浴室、長者食堂、中心衛生室、理發室,真正滿足老人及周邊群眾日常需求,切實提高滿意度和幸福感,探索出一條雙贏的新思路。”徐洪亮說。
近年來,隨著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農村“空巢老人”現象也越來越嚴重,養老問題成為全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根據今年人口普查最新數據統計,東里鎮共有5.3萬人,常住人口3.9萬人,其中,60歲以上人口1.3萬人,比重高達35%,70歲以上人口5871人,平均每村122人,80歲以上人口1853人,平均每村39人,老年人獨居,甚至兩代老人互相照料的情況比比皆是,生活條件、照護保障水平低。而傳統的養老院集中供養模式,封閉管理,老人離家較遠,缺少歸屬感,不愿入住。
在此背景下,沂河南村互助幸福院率先破局,探索出了一種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以地養老”“互助養老”農村養老新模式。
“你看看在這里生活多好,什么東西都有,幾個老姐們都住在一起,隨時隨地都能一起拉拉呱,好得很!”81歲的沂河南村老人張祥美幸福地跟記者說。
目前,沂河南村不但已收歸集體土地近40畝,而且合作社又流轉土地200余畝,今年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預計每年在保障幸福院運營的前提下村集體增收30萬元以上。
農業科技范十足,鄉村美麗和諧,群眾生活幸福,美麗鄉村正在擁河發展的東里鎮一步步推進建設。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馬景陽 王曉明 李科 王兵 孫良棟 李波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