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這群醫學師生 點亮無名烈士“歸鄉”路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實習生 王雨寒 朱舫漪

2025-03-28 09:08:03

原標題:這群醫學師生 點亮無名烈士“歸鄉”路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這群醫學師生 點亮無名烈士“歸鄉”路

來源:中國青年報

3月的清晨,濟南的空氣中仍帶幾許料峭春寒,歷城革命烈士陵園里一片靜謐。一具封存了76年的烈士棺槨慢慢開啟,眼前的一幕令21歲的孫萌憶深為震撼。

“難以想象,這具烈士遺骸刀傷加槍傷共有15處,其中槍傷有8處,后來通過大家的努力,溯源到這是在濟南戰役中犧牲的王堅仁烈士。”一年前的場景,令孫萌憶每每想起都不免熱淚盈眶。作為山東第一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三學生,她的另一身份是“提燈者”英烈回鄉團隊志愿者。

漫漫歷史長河中,無數革命烈士為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義無反顧投身戰斗,不惜英勇獻身。據統計,我國登記在冊的196萬余名革命烈士中,僅有55.9萬名有明確安葬地。戰火紛飛的那個年代,許多烈士在犧牲后只能被就地匆匆掩埋,隨著時光流逝,他們的姓名和故事被歲月塵封,成為無名烈士。

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等部門印發意見,強調要做好失蹤烈士遺骸搜尋保護和尋親工作。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司法鑒定中心受濟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委托,迅速組建“提燈者”英烈回鄉團隊,立志為這些無名烈士點亮“歸鄉”路,讓烈士回家,讓親情歸位。

這群志愿者中,有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青年教師,平均年齡28歲,不僅覆蓋該校多個院系,還包括來自四川大學、山西醫科大學的師生。

“我二伯找到了,還復原了照片,真的很像……”在山東省煙臺市棲霞市,王堅仁烈士的侄子王作樹輕輕將AI復原的照片放在爺爺奶奶的墓碑前。

一幕幕令人動容的場景,正是“提燈者”英烈回鄉團隊的成果見證。

在歷城革命烈士陵園內,73個曾經被標注為“無名”的墓碑,近日終于刻上了烈士的姓名。在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的179名烈士中,也有47名身份得以確認。此外,借助黃河流域醫學院校聯盟的力量,該團隊聯合四川大學對220名烈士頭顱進行3D掃描并畫像,在57名烈士的身份確認后,畫像被贈予家屬。

每一處小心細致,都是對英烈的尊重

2022年4月,團隊成立伊始,就將“從無名到有名”確定為志愿服務宗旨。

“找到烈士們的姓名、確定他們的身份是這一理念最表淺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希望他們的英雄事跡能夠為后代真正銘記。”該校法醫學系主任方晨教授說。

遵循“基礎先行”的工作思路,團隊聯合地方志辦公室和烈士陵園,全力尋找烈士遺骸,這項工作被形象地稱為“提燈尋骨”;同時,協同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廣泛搜集烈屬信息,認真開展“提燈尋信”工作。

烈士遺骸現場整理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受制于作業環境、陵園整修等因素,要完成這項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前期準備困難重重。

歷城革命烈士陵園里存放的是1948年濟南戰役中犧牲的烈士遺骸。據園方2024年年初統計,在當時亟待整理的551具棺槨中,有的僅有皮帶、紐扣等烈士遺物,有的安放著不止一具遺骸。因當年清明節前須完成陵園的整體更新,所以留給團隊現場作業的時間僅有兩周。

除了時間緊迫,讓團隊始料未及的還有不甚理想的整理環境。因地下水常年滲透,部分棺槨內已形成復雜的菌落生態,打開棺槨后密密麻麻的白色菌絲覆蓋在遺骸上,急需仔細清理。

“開啟棺槨的那一刻,這些霉菌就像煙霧,那股氣味不僅刺鼻,還熏眼睛。盡管戴了手套、口罩,可霉菌孢子還是直往眼睛里鉆。”法醫學系研究生文佳佳回憶。

團隊起初準備的普通防護裝備在異味侵襲下顯得捉襟見肘,老師們迅速作出反應,緊急調配護目鏡與防護面罩,為隊員們筑起一道更為堅固的防線。盡管新裝備導致呼吸空間變得逼仄,但志愿者們依舊堅守崗位,憑借頑強的毅力,在艱難中穩步推進工作。

棺槨運輸時的狀況也不容樂觀。有的棺槨從地下挖出時還算完整,而有的早已腐朽不堪。在搬運那些腐朽棺槨時,隊員們小心翼翼,生怕稍有不慎,棺槨就會散架,給后續處理帶來極大麻煩。

“后來,我們在溝渠處搭建了小橋梁,借來推車方便運輸,每到泥坑處,會有專人在旁邊保證棺槨運輸平穩,不受外力損毀。”方晨回憶。

打開棺槨后,隊員們又面臨新的任務——整理遺骸。他們將棺槨中的遺骸輕輕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紅綢上,按照頭部、軀干和四肢仔細分類排列。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手持卷尺測量軀體部位,為拍照記錄提供參照,以便準確留存相關信息。其中,有些顱骨并不完整,呈碎片狀,隊員們需用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上面的泥垢,設法拼接粘連,努力還原顱骨原本的形態。

遺骸鑒定的前期工作非常瑣碎,每一步都充滿挑戰,也彰顯著大家的專業與執著、責任與擔當。

每一回實踐磨礪,都是對歷史的銘記

當工作推進至中期,團隊采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五步走策略——即DNA-RNA共提取技術、DNA鑒定分析、大數據對比、家系溯源及最終確認烈士身份。其中,山東第一醫科大學自主研發的DNA-RNA共提取技術成為關鍵一環。

實際上,RNA作為生命活動中重要的調控因子,雖然穩定性欠佳,卻蘊含著年齡等豐富多樣的信息,“遇到類似家中多子弟參軍的情況時,DNA-RNA共提取技術會幫助我們更加準確地推斷烈士年齡并確定烈士身份”。方晨解釋,他也是這項技術的專利擁有者。

鑒定技術突破的同時,團隊在檢材工作上也有所創新。

“相較于股骨,牙齒質地堅硬,處理難度更大。但恰恰是因為這一特性,使得牙齒不易被腐蝕降解,保存狀況更為良好。”該校司法鑒定中心主任于春江教授說。過去的遺骸鑒定工作多以股骨為主要檢材,這次,團隊卻將目光聚焦到了牙齒上,通過對前處理方法的不斷改良,同時巧妙結合DNA-RNA共提取技術,讓烈士身份得以精準確認。

為了得到這些寶貴的基因信息,團隊每一名成員一點點翻找、搜尋,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得益于這些年輕人的努力,不少烈士遺骸甚至能找到相應的十幾到二十余顆牙齒,這為后期信息提取及反復比對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

然而,整個遺骸鑒定過程并非一路坦途。在對其中一具遺骸反復測驗多次仍無果的情況下,于春江和志愿者們轉換思路,大膽猜想——這位烈士會不會是女戰士?最終,實驗結果印證了這一猜想。

遺憾的是,由于目前基因數據庫建設尚不完善,以男性Y染色體為主,團隊難以尋找其后代,無法完成最終的身份確認。這一遺憾深深烙印在于春江的心中,也成為整個團隊不斷前行、完善技術與數據庫建設的強大動力。

在“提燈者”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年輕的志愿者們展現出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以往的學習大多局限于課本知識和實驗室操作,到了現場后才深刻認識到,從取材、整理到信息記錄,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細致和團隊協作,這些環節最終構成了一條完整的鏈條。”臨床醫學專業大三學生楊彭逸說。

在法醫學系研究生于雪眼中,“這項志愿工作無疑是對烈士們最好的緬懷與致敬。做科研不應僅僅局限于追求技術上的突破與創新,像這樣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能夠為社會作出實際貢獻的課題,更值得科研人員全力以赴”。

2024年4月,在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里,志愿者們見證了一幕令人動容的場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在家人的攙扶下,步履蹣跚地來到墓碑前,祭拜自己犧牲多年的叔叔。上世紀40年代參軍后,這位烈士生前再未歸家。

經志愿者團隊200小時的比對試驗、努力尋找,終于確認身份并復原畫像,烈士最終等來了苦盼多年的親人。老人哭訴著對叔叔的思念之情,這一刻,積壓在心中的牽掛終于得以釋懷。

在場的不少志愿者同學被這一幕深深觸動。“加入志愿者團隊,我們不僅希望能夠幫助找回英烈遺骸,更渴望給予英烈家屬心靈上的慰藉與支持。我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無名英雄們的偉大故事,激勵大家帶著先輩們的無畏勇氣,勇敢地邁向未來。”楊彭逸說。

每一次講述與傳播,都是對精神的傳承

在不少團隊成員看來,這更是一場觸動靈魂的愛國主義教育。

烈士陵園里,三分鐘默哀儀式后,志愿者們投入到緊張的遺骸整理工作中。

槍彈貫穿傷、骨折傷、大腿骨砍痕……志愿者在一具具烈士遺骸上發現不同的創傷痕跡,仿佛目睹了戰爭的慘烈,以及革命先輩們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壯烈場景,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當下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

令文佳佳印象深刻的是,在整理烈士遺骸時,發現了幾具未成年人的遺骸。那偏小且尚未發育完全的骨骼,令她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敬意油然而生。

“在這項志愿服務工作推進中,學院推出了學生團學活動品牌的‘啟航行動’,而思政教育是其中極為關鍵的一環。”臨床與基礎醫學院團委書記韓馨介紹。

講座在年輕學子們心中種下紅色的種子。令孫萌憶頗感意外的是,在給學弟學妹們講完志愿服務經歷后,一名正在上大一的學弟跑上臺來,激動地分享:“我的曾爺爺也是一名英烈,聽您講完后,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曾爺爺是一位很偉大的英雄。”

由學生們自制的短視頻則借助各類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傳播,觸達更為廣泛的受眾群體。此外,團隊成員還在山東省內多所中小學開設紅色英烈故事思政課。

在韓馨看來,“志愿服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培植了他們的家國情懷,在實踐的過程中讓他們有獲得感、成就感。希望通過這種浸潤心田的教育,讓我們的醫學生更好地扎根祖國大地,為醫學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支英烈回鄉團隊,將前沿科技應用于尋親實踐,在服務人民的過程中筑牢責任擔當,用實際行動傳承紅色精神。他們的不懈努力,讓無名烈士不再被遺忘,讓英烈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副校長賈海寧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開啟醫聯體建設“破局之旅”

本報訊市南區是青島的主城核心區,擁有全市1/3的三甲醫院和400多家各級醫療機構,醫療康養資源豐富,醫療普惠服務優勢明顯。如何讓豐富的醫...[詳細]
人民政協報 2025-03-28

“只要在路上,就沒有到不了的彼岸”

2024年11月,旺代環球帆船賽迎來第一位中國船長——獨臂船長徐京坤。2025年2月18日,經過99天的航行,35歲的徐京坤成為賽事創立以來第100位...[詳細]
人民政協報 2025-03-28

做好西部地區“通”字大文章

數據顯示,隨著一系列舉措發力顯效,我國社會物流成本穩步下降。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將加快鐵路貨運網...[詳細]
人民政協報 2025-03-28

高標準建設鄉村教育振興先行區

本報訊近日,記者從山東省教育廳了解到,2021年,教育部支持山東開展全國鄉村教育振興先行區建設試點,山東近年來以此為契機,不斷強化措施...[詳細]
農民日報 2025-03-28

智能農機裝備成春耕“好幫手”

在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六汪鎮小麥田地里,5臺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智能拖拉機正勻速播種;大場鎮的育秧大棚里,秧苗在全自動控溫設備下茁...[詳細]
農民日報 2025-03-28

春耕滿滿“科技范兒”

日前,山東省萊西市馬連莊鎮的萬畝麥田里,一架架無人機如雄鷹般掠過麥苗,在智能導航系統指引下精準噴灑葉面肥。傳統農耕場景正被科技力量...[詳細]
農民日報 2025-03-28

化債有序推進 “減負”政策效果正在顯現

●本報記者歐陽劍環去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機構數據顯示,截至3月27日,各地今年以來...[詳細]
中國證券報 2025-03-28

鎖緊“廉政榫卯”

淄博市臨淄區檢察院組織干警參觀齊文化廉政教育基地。山東臨淄作為齊國故都,這里齊文化中的廉潔基因,在稷下學宮的百家爭鳴中淬煉成型。如...[詳細]
檢察日報 2025-03-28

三段貫通 醫校協同

醫學免疫學是醫學領域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前沿性和支柱性學科,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和紐帶。齊魯醫藥學院基礎醫學院醫學免疫學教...[詳細]
中國教育報 2025-03-28

行走在田間地頭 新技術助農興產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博士生趙繼玉來到東營市廣饒縣李鵲鎮,與種糧大戶劉廷義深入交流,探索糧食增產新策略。春耕時節,在齊魯大地的廣...[詳細]
中國教育報 2025-03-28

凝心聚力 提升保教質量與辦學水平

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第二實驗幼兒園始終堅持“以和潤心、以美育人”的辦園理念,秉持“讓每一個生命綻放精彩”的辦學宗旨,帶領全園教師齊心...[詳細]
中國教育報 2025-03-28

中小學校門口如何更安全更有序

觀點重構中小學校門口秩序高楊杰當前,一些城區中小學規模很大,學生數量達三四千甚至更多。在這些大規模學校,每到放學時間,幾千個家庭的...[詳細]
中國教育報 2025-03-28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